洛克德育思想及其對幼兒道德教育的啟示
十七世紀英國著名的思想家,主張“紳士”教育的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話》中闡述了他豐富的教育思想,其中不乏有關道德教育的思想。他非常重視道德教育,論及了兒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的內容、原則和方法,本文簡述之,並談談其對幼兒道德教育的啟示。
一、道德教育的內容
對於道德教育的內容,洛克沒有系統的論述,歸結起來,涉及到以下幾點:
第一,羞恥心。洛克認為,鞭笞並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也不能真正地約束兒童,“只有出自衷心的羞恥心和不願見惡於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只有觸及兒童心靈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康德有一句名言: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最能震撼人心:一個是我們頭頂上的蒼穹,一個是人內心的道德律。我想,洛克的話可以說是與康德這句話的後半句相得益彰。
第二,禮儀。洛克說的禮儀主要是指禮貌、禮節和風度,避免粗暴、輕蔑、非難和刁難他人的行為發生。這是符合他的“紳士”教育的思想的。這對我國幼兒教育也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第三,大量。指的是一個人的氣度,有大方的意思。洛克認為“凡是最大量的人總是最富裕的人,而且還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與稱譽”,貪婪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要培養樂於贈予別人的美德。這一點已經涉及了人內心的道德修養,已經不僅僅停留於表面的行為習慣、禮貌禮儀,可以說是道德的昇華。但是“大量”的直接目的是為了得到上層人士的尊重和稱譽,這是洛克思想的侷限性。他還提到了“貪婪”,認為它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但這是相對於“贈予”而言的,他認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應該是樂善好施的,因此他將“貪婪”歸入人的品德的範疇,此處沒有社會學的意義。
第四,公道。“不可讓兒童有侵犯公道的舉動”,洛克所謂的公道是指誠實無欺,不奪取別人的財產之類的品德。這屬於社會公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第五,真實。洛克非常強調兒童說話要“真實”,他認為許多過錯都可以得到原諒,“惟有曲解事實,用遁詞去遮掩任何過失就不然”。可見洛克所說的“真實”與“誠實”同意。說謊是幼兒當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應該重視,洛克已經看到了這一點,但是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的說謊有時候並非是他故意要說謊,而與幼兒的自身認知發展水平有關。這是洛克沒有加以說明和闡釋的地方,因此我們要批判地吸收他的德育思想。
二、德育的方法
關於德育的方法,在洛克的著作中多有論述,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榜樣和示範。他認為“沒有什麼事情能像榜樣這麼能夠溫和地而又深刻地打進人的心裡”,教育兒童“最簡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辦法是把他們應該做或是應該避免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的眼前”,“與其依從規則,不如根據榜樣”,洛克強調父母的榜樣作用,尤其作為教師,“應以身作則,使兒童去做他所希望做的事情。”
第二,說理。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說服教育,他認為,“對待兒童也要說理”,“說理是對待兒童的真正辦法”,對兒童來說,說服比強制命令要容易接受得多。對待兒童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第三,獎勵與懲罰。獎勵是必須的,“尊重”、“稱譽”、“讚揚”是很好的獎勵,但是“用兒童心愛的事物去獎勵兒童,去討取兒童的歡心也應該同樣小心避免”,而懲罰,“只有萬不得已的時候,和到了極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爾用用。”但是他又說,一旦懲罰,對有“頑梗”和“反抗”過失的兒童,第一次受到的鞭笞就要“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後,不可中止”。可見,洛克對懲罰的理解,類似於體罰,但他對體罰的態度是非常謹慎的,而且認為如果用了就要發揮它的作用,但不鼓勵體罰。此外,他還提到了要慎用物質獎勵,要“小心避免”用兒童心愛的東西去獎勵討好幼兒,他的這一思想對糾正我國當代幼兒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過多地運用物質獎勵的現象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應當引起注意。
三、德育的原則
第一,及時強化原則。抓住第一次教育機會。兒童第一次出現錯誤的時候就要指出他的錯誤,加以糾正。以培養公道為例,洛克認為“兒童第一次顯出任何不公道的傾向的時候,做父母與做導師的人就要表示驚愕與駭怖的態度去把它克服”。再以兒童說謊為例,他說當“兒童第一次說了謊,你最好把它看作他身上的一件極古怪的事情,表示一種驚愕,不可把它當作一種普通的過失去責備”。由此可見,要防微杜漸,不能縱容孩子的第一次犯錯。
第二,興趣性原則。洛克反對灌輸,注意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因材施教,認為不能讓幼兒覺得一件本來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變成了任務,那樣只會徒增幼兒的厭倦情緒,反而抹殺了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和保護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也是幼兒園教育的任務之一。
第三,正面教育為主原則。強調懲罰不可多用。如果兒童承認了自己的過失,“你就應該表揚他的坦白,原諒他的過失……原諒他……不要再去提起它”,“不可使他因為坦白而感到任何極小的不安”。由此,洛克認為懲罰不是目的,讓兒童認識到錯誤並改正才是目的。
四、啟示
筆者認為,洛克豐富的德育思想對我們幼兒德育有如下啟示:
第一,充分重視幼兒的德育,並且要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最基本的品行,如誠實、禮貌待人、為人大度,樂於分享等。重視習慣的力量,使幼兒的良好品行成為一種習慣,而不是外界的強制與命令,因為“習慣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恆,更加簡便”。因此,我們要轉變認識,重新認識幼兒教育的任務。幼兒教育重在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培養和保護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而不是本末倒置,一味強調知識的學習。
第二,對幼兒進行正面教育為主。重視說服教育,少用甚至不用懲罰,尤其杜絕體罰。幼兒園的主要教育物件是3—6歲的學齡前兒童,他們天真,好奇,充滿求知慾,但是他們有自尊,而且很容易受到傷害,再加上幼兒認知能力方面的差異和不足,要特別注意給幼兒多一些的表揚、讚賞,多一些的說服教育,少一些的責罵,甚至奚落和嘲笑。另外,要注意不可濫用物質獎勵。
第三,注意榜樣的示範作用。讓教育深入人心,而不是灌輸式的教育。幼兒天生就是個模仿的天才。周圍的人,尤其是教師和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的認知和判斷,影響到孩子的行為表現。教師和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成人,這是優勢,但如果不注意,也可能會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所以教師和家長要以身作則,不要讓你的一個行為毀了你對孩子一百次的教育。
第四,及時糾正,及時強化。幼兒年齡小,的確容易犯錯誤。雖然錯誤是可以原諒的,但不代表是可以放縱的。有些不道德行為,如打架、罵人、偷竊等行為一定要及時予以糾正,講明道理。一般幼兒還是能夠意識到自己犯下錯誤的後果的,只是這種認識很模糊,要及時讓幼兒認識到這種後果,及時教育,因為這時候最能喚醒幼兒內在的情感,如果時隔太久,事情已經淡漠,就難以再喚起孩子心靈的認同了。對於表揚和讚譽同樣應當及時,否則就錯失教育的契機了。
最後,由於洛克提倡的“紳士”教育主要是針對貴族子女的,他說的德育也主要是在家庭中進行道德教育,這自然有他的侷限性。因此,我們除了批判地吸收洛克德育思想當中的精華外,也要看到他的不足,那就是他忽視了社會教育,忽視了對幼兒進行社會人際交往方面的教育。我們要重視和鼓勵幼兒在同伴交往中學會與人相處,學習社會交往技能,在日常交往過程中學習和體驗各種社會道德規範。
總之,要讓德育深入幼兒的心靈,首先要重視道德教育,正確認識和把握幼兒教育的任務。其次,只有能讓幼兒引起情感上共鳴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所以,反對強制、灌輸和空洞地說教,要注重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要注重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結合,在生活的切身體驗中進行品德教育,以理服人。最後,重視榜樣的示範作用,一個好的榜樣勝過一百次的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