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讀《閱讀照亮教育》有感

讀《閱讀照亮教育》有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閱讀照亮教育》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閱讀照亮教育》有感1

寒假,身心輕鬆,過年,迎來送往。小酒正酣之際,突然一個激靈想起來還有一個甜蜜的負擔——寒假的讀書心得尚未完成。原本HIGH的不得了的心立馬有點塞塞的。翻出放假前發的兩本書,看到個熟悉的名字——謝雲。好吧,就衝你和我們同事同名還來過我們學校作客的份上看你的書吧。

謝雲老師的書翻開,便有一種和老朋友見面的感覺,細讀之下,便有一種共鳴油然而生。

在《教育的姿勢》一文中,我最深有感觸的就是要蹲下來看孩子。我們是成人,和孩子們的身高差擺在那裡,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們。試想一下,你在和一個比你高好幾十公分的人說話,哪怕他再怎麼和顏悅色,你的內心也是壓抑的吧?孩子們也一樣,老師總是高高在上地站著,無形之中就拉遠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他們不敢親近你,也不會試圖去親近你。同樣的,需要蹲下的還有我們的心理。我們每一個走上三尺講臺的老師,都曾是十年寒窗過來的學生。按理說,學生想要什麼,喜歡什麼,其實我們最明白。可是正是這種自信讓我們忘記了,我們和學生之間有年代差,有距離感,有橫亙在講臺與課桌之間漫長的歲月。也許他們愛的和我們當初喜歡的,早就不是同一個模樣了。我們依舊按照“老黃曆”將我們喜歡的種種灌輸給孩子們,收穫的必然是空洞的眼神或者嗤之以鼻的不屑。我們也早已忘記了作為一個孩子的所憎所愛,成人的思維已禁錮我們太久。所以,我們也要學會放低我們的心態,帶著一顆童心,就像一個大孩子一樣去和這些小孩子們相處,和他們看一樣的動畫,和他們追一樣的明星,讓彼此之間有話可說,有天可聊,這比死板板的單純師生關係不是有趣可愛的多?

謝雲老師另一個讓我頂禮膜拜的地方就是讓我熱愛的旅行和電影找到了最好的理由。美其名曰:我在閱讀。的確,我有斷章取義之嫌,但是我相信謝雲老師一定不會介意的。先說旅行,應了我題目說的那句話,身和心,總有一個要在路上。晶瑩的馬爾地夫,神秘的加勒比海,古老是佛羅倫薩,夢幻的北極圈,風情萬種的布拉格,無一不令我神往。在旅途中,我們看見的不僅僅是沿途風景,更多的是人情世故,世態炎涼。很多很多在書中我們不曾領會的東西,生活這本大“書”會教給我們。

其次是電影。我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會把我看過的一些好的電影分享給我的孩子們。當然,這往往會耽誤一些上課時間,但是跟課文有關係的一些動畫、電視劇或是紀錄片我是肯定會一集不落地放給他們看。比如:《大鬧天宮》,這是我國60年代創作的彩色動畫長片,是中國動畫史的豐碑。它所塑造的孫悟空形象要比單純的文字豐滿的多。最近頗有爭議的《大魚海棠》,撇去它是否有抄襲之嫌,它所營造的中國古典氣息,還有形象的福建客家土樓,以及表達的愛與責任,都值得孩子們學習。還有《阿甘正傳》、《千與千尋》、《小王子》、《獅子王》等等。電影,其實是一部動起來的書,讓我們用眼睛和耳朵還有心靈去閱讀。

閱讀照亮教育,教育照亮人生。我們穿梭在理想和現實的罅隙,總有一些人,一些事,一本書,一部電影,一段旅途讓我們的人生變得非比尋常。我們需要帶著感恩的心,包容的心,有愛的心去迎接生活中的種種。學生也罷,自己也罷,總會在生活中獲得啟迪,在迷茫中會有燭光指路。感謝謝雲老師,感謝這本《閱讀照亮教育》。

讀《閱讀照亮教育》有感2

泰戈爾說,我投射我自己的影子在我路上,因為我有一盞還沒有燃起來的明燈。我想,這是當下中國式教育的窘境的真實寫照。從表面看,當下的教育繁花似錦,民營與公立齊辦,家長與學校共管,熙熙攘攘,如登春臺,大學生遍地開花。但“錢學森之問”卻讓這一切花容失色。冷眼旁觀,我們應當看到,這樣的五光十色,只是教育的浮華之燈耀出的幻相,我們教育的信仰漸行漸遠,已失初心。我們渴望教育的信仰之燈燃起,閃耀出悲憫,創新之光。

春風吹又生,春風花草香,是春風之德燃起大自然的萬紫千紅,一派生機!閱讀,也是一盞燈,他能燃起教育的悲憫,創新,通達的.耀眼光芒。

閱讀,能讓我們的教育更加悲憫。很有興趣的閱讀了《閱讀,照亮教育》中的《教書匠》讀後感。弗蘭克邁考特以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以自己的成長經驗和幾乎是“本能”的方式,用它的真誠和善良應對危機,化解矛盾。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成績,更是高貴了學生的靈魂。這是真正的源自心靈,指向心靈,切近心靈的教育。她的核心就是“悲憫”!這讓我想到,在我們的文化記憶裡,“悲憫”之燈的火焰其實一直閃耀著。20xx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孔子點亮了她,孔子的“恕”道不正是一種同情心的表白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何等的包容!老子點亮了他,老子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慈就是一種悲憫!收斂自己的慾望,甘為下流,以萬物心為吾心,快樂著萬物的快樂,痛苦著萬物的痛苦。佛說,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這就是捨身救贖!所以,釋迦牟利的“捨身飼虎”給世間以震撼。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域外,猶太教義說:“哭向上帝,笑對眾生。”這一笑,化百鍊剛為繞指柔,這一笑,讓眾生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閱讀他們,我們就能變杵的敲擊為水的載歌載舞,讓我們的“鵝卵石”們臻於圓滿,讓我們的教育臻於圓滿。教育的柔情似水,才能讓師生的邂逅佳期如夢!

閱讀,能讓我們的教育閃耀出創新的光芒。錢學森問,我們的教育儘管培養出了千千萬萬的大學生,專家人才,為什麼卻培養不出一個大家?我想,這樣的提問不是代表錢學森的疑惑,而是代表著他的清醒。以他的經歷,他的智慧,錢學森心裡是懂的,只不過以這樣的特殊的話語給我們的教育提個醒。其實有很多具有思考力的教育工作者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很欣賞吳非先生的一句話——不跪著教書。跪著的教師,出不了大師;跪著的學生,成不了大師。為何?創新的靈魂是獨立和自由。由此,想到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出處。讓我們把目光射向歷史的深處,去閱讀王國維。王國維自沉於昆明湖,以身殉道,陳寅恪在王國維的墓碑上如是寫道:“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是知音之間的心有靈犀,精神交集。這是王國維的碑文,又何嘗不是陳寅恪的宣誓呢!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繼續把這種人格精神演繹的蕩氣迴腸,兩位思想界的巨人,以品為墨,以心為筆,向後人呈出皇皇鉅著。共同贏得了有良知的後人學術上,文化上的敬意!其實,這種文化命脈自古至今是未曾斷掉的。老子之語石破天驚,反眾人之道而獨遊,《道德經》所以光耀千古,澤被八荒,孔子之行貧而彌堅,逆時勢之流而孤行,《論語》所以成為中華民族千年古道上的地標。稷下學宮裡的爭執餘音猶在,雅典學園裡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辯論久久迴盪。城外竹林裡的魏晉名士們又打出“薄湯武而非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反動”大旗,魏晉這亂的一塌糊塗的的時代,卻因為這些巨人而開出絢麗的學術花朵。閱讀民國那些事,那些人,閱讀春秋戰國那些事,那些人,閱讀魏晉那些事,那些人,閱讀古希臘那些事,那些人,我們分明可以看到一個個站著的大人,他們無畏於先賢之言,無畏於祖宗之法,無畏於大眾之語,而只敬畏於真理。他們自由,他們獨立,他們是問道於天的人。正因為他們敬畏自己內心的道德律,敬畏頭頂的星空,所以,他們也成為一個國度,乃至整個宇宙最璀璨的星星。讓教育仰望星空,閱讀這些星星吧,點燃教育內心的自由和獨立之心,燃出創新的火焰。

願我們都成為堅忍地站在黑暗中執燈的人,而那燈的名字叫——閱讀!

讀《閱讀照亮教育》有感3

捧讀手邊的書,感受著作者字裡行間中透露出的對現在教育的關注與關切,感動於作者獨特的見解與想法。是的,教育不是一種可以預料的活動,教育本身就離不開冒險。“冒險”—教書8年來,我的某個不經意的細節或某句話,一定成全過一些孩子,也傷害過一些孩子,甚至,他們的人生可能因我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而我也被無數的人影響著、改變著。但我始終最慶幸的是,無論處於怎樣的艱難困苦的時刻,也不曾放棄過閱讀。

八年前當我孤身一人以特崗老師的身份來到那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村小任教時,我的內心是崩潰的。我開始懷疑我上大學的意義,因為我沒有改變我的生存方式,從農村回到了農村,而且到的是比我的家鄉還要偏僻很多的地方。家人和同學都說我是“被髮配”。遠離家鄉,獨在異地,說舉目無親,一點也不誇張——心境落寞,學校又委實小,除學校附近幾條小河和農田,別無多少去處。那段單一而忙碌的教書日子,真的是一段讓人不斷失去水分的過程。想想,還真是如此,每天上班、下班、講課、批作業、點評總結,一週又一週,一年又一年,如此迴圈往復,似乎今後漫長的幾十年可一眼望到盡頭,沒有任何變化的可能。所以我特別贊同謝雲老師說的這句話:人的成長,如蛇的脫皮,是個體的事情—很多時候,那種痛苦、掙扎,那種艱難、艱辛,都只能獨自面對和承擔。在那段落寞的日子裡,所幸,有書。美好的書籍,使我置身於一群智者。課後飯餘,遠離城市的宣洩,使我能潛心閱讀於一群智者之中,傾聽絮叨,感受思想的力量。他們深刻、博大,他們失敗的教訓,他們悲喜交織的故事……無不是一種誠懇的提醒。

所以我並沒有消沉多長時間,之後就化失落為力量。沒有娛樂活動,我把一切課餘時間用在了閱讀上。學校簡陋沒有充足的書來讀我就把以前存放的《小學語文教師》雜誌一本接一本的讀著,當我把學校那落滿灰塵僅有的百餘本書讀完的時候,連很少表揚人的校長都對我說:你一定會走出去的,外面才更能讓你施展拳腳。也許真的印證了那句俗語“付出才會有收穫”。三年之後,我開始嶄露頭角,不斷地參加課堂評比,而我也已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我更懂得這一切都源於我良好的閱讀習慣。正如謝雲老師所說:閱讀之於教師,彷彿春雨之於植物。唯有身心保持蔥蘢,我們每天走進教師,才能帶去沾滿陽光雨水的綠意。

書中的這個故事也曾深深的觸動過我:有個年輕的母親帶孩子去參加派對。熱鬧的場面,豐富的美食,她興高采烈的領著女兒走動,以為女兒會很開心。沒想到,女兒卻一直嗯嗯唔唔。母親多次哄逗,都沒有用。於是母親開始生氣、訓斥,一番指責後,蹲下來給女兒穿鞋時,她驚呆了:她眼前晃動的,全是屁股和大腿而不是看到的銷量、美食和鮮花。她這才明白女兒為什麼不高興—她蹲下去的高度,正是女兒的身高。“蹲下”是教師該有的姿勢,“蹲下”也會為學生喜歡。我也始終以“教師要蹲下來看學生”的觀點來要求自己。所以當我真的放下內心的包袱,全身心投入工作、投入學生的教育中時,才發現我收穫的不僅僅是別人對我工作的肯定更多的是來自於學生對我的尊重和愛戴。農村的孩子特別單純,他們表達愛的方式也特別單純。週末不回家的時候,常常三三兩兩的孩子怕我一個人在學校無聊找我去釣魚、烤山芋。也時常會有放過學批完作業,宿舍門口一袋一袋的蘿蔔、蔬菜,沒有署名。我不知道會不會有孩子躲在暗處偷偷地看我滿臉幸福的表情,而我知道他一定在幸福的笑著。柿子成熟時,有個靦腆的女孩子每天都會在我午睡時悄悄把上學時帶來的熟透的柿子放在我宿舍的窗臺上,整整一個月從不間斷,直到柿子徹底沒有了……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現在想來五年的特崗教育生活應該是我最樸實、最難以忘懷的日子了。

一個機緣巧合,一位同事建議我參加合肥考編考試。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我竟然一次透過,我依然記得我考上時校長對我說的話:我從來不懷疑你開不上。離開那片生活了五年的地方內心是不捨得可我更希望到更大的舞臺去證明自己。來到行知已經快三年了,慶幸我的選擇沒有錯,因為這是一所把閱讀奉為教師成長必須堅持的事的學校。在這寒冷的日子裡,少有的太陽光繼續撫摸我的後背,溫暖而堅實。此時,再次開啟書,字裡行間,陽光流淌成河,我知道我的成長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