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衚衕文化》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瞭解北京胡同的特點及衚衕文化的內涵,《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2。

能力目標:

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訓練學生抓關鍵詞概括要點的能力,

德育目標:

德育目標:體會作者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

教學重點:

1、 對文章深層思想的理解,概括整體內容要點。

2、 理清作者思路,體味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對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學設想:1課時

一匯入講課

設計1在座的很多同學可能都去過很多地方旅遊,有沒有去過北京的同學?(若有可以請他講一下在北京都參觀了哪些景點,然後引出衚衕)

設計2:如果準備去北京旅遊,大家會打算去看什麼呢?

(可能出現的說法:萬里長城!天安門!故宮!圓明園!頤和園等)

這些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景物,故宮!圓明園!頤和園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宮貴族居住和遊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麼地方?(大大小小的衚衕裡面)

放音樂及畫面或電影(或投影歌詞)

那我們就來看看北京的衚衕是什麼樣的?它們有什麼特點?衚衕裡的文化又有什麼特點?(投影《衚衕文化》)

二、理解課文

(一)作者及相關知識介紹:

一提到“文化”,也許有的同學就覺得深奧很難把握。其實文化可以體現的很具體,可以在很小很細微的方面表現出來。比如,喝茶是種文化,飲酒是種文化,穿著是種文化,同樣,老北京的衚衕裡也存在著文化。

這篇文章是誰寫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多媒體出現作者的照片和文字介紹)同學們請看,汪曾祺,現代著名小說家,師從沈從文。大家知不知道沈從文是誰啊?他的代表作是什麼?(《邊城》)沈從文的創造風格恬淡自然,而作為沈從文學生的汪曾祺也是這樣,他的文字質樸、自然,給人以親切自然的感覺。本文即體現了他的這一語言特點,這篇文章又比較口語化,也就是京味很濃重。同學們,你們所知道的作家中,還有誰是“京味”的代表呢?(老舍——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話創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為背景,比如戲劇《茶館》、《龍鬚溝》,小說《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還有戲劇大師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當代作家劉心武,他的作品《鐘鼓樓》,還有女作家霍達;尤其是霍達的小說《穆斯林的葬禮》,全書都以北京的語言風格創作的,是本很好讀的書,同學們有機會可以讀一下)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北京這方土地也滋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在南方也存在另一個創作派別,那就是海派作家,也就是以上海為創作背景的作家群體,比如我們熟知的張愛玲、王安憶等等,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2》。

(二)閱讀課文

1介紹過了作者,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這篇文章。請同學們看書下注釋一,說這篇文章是作者為攝影集《衚衕之沒》寫的序,但這篇小文,即使單獨拿出來,也是很有韻味的,所以我們還可以稱它為小品文或藝術散文。我們先來熟悉一下課文內容,在大家快速閱讀課文之前,我們先來訓練一下快速閱讀能力。(投影課文第一段)

給學生一分鐘時間閱讀。然後問:你能記起什麼內容來?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都行。把它們寫下來,能寫多少寫多少。或是問:這一段裡說北京城像什麼?有什麼特點?這個特點影響了北京人的什麼方面?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裡有大街,有衚衕。大街衚衕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變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著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這在外地是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別標明是斜街,如菸袋斜街、楊梅竹斜街。大街、衚衕,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2學生快速閱讀課文1——5段,然後提問幾個問題考考學生的閱讀質量。

A什麼是衚衕文化?引用作者的一句話回答。(訓練篩選資訊)

(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衚衕文化)

B那作者為什麼說是衚衕文化,而不說是沙漠文化、草原文化、或是京劇文化?請再引用書上的話回答。

(因為“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的生活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

C那麼北京的衚衕又是怎樣的呢?

(1——4段內容:四方四正、取名和日常生活有關、衚衕數量多、接近鬧市卻也安靜)

3一般來說,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建築。反過來也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建築,就可以看出他是什麼樣的文化。那北京胡同這樣的建築又反映出北京胡同怎樣的文化特點呢?

請幾位同學朗讀課文(可以是自願讀),——配上音樂。

讀的時候注意語速不要過快,要儘量讀出韻味來。別的同學讀的時候,其他的同學要注意聽,整體感知課文。看看老北京胡同文化有哪些特點?衚衕文化的內涵是什麼?作者以怎樣的感情來描繪衚衕文化的。

4者從他那深邃的洞察力,從北京的衚衕看出了北京的市民文化。找找文中的關鍵句,提取文章要點,說說衚衕文化的內涵有哪些。

如: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北京人易於滿足;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

(三)進一步理解課文,評味文章語言

北京文化有那麼多內涵,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個?(自由發言)

提示:如封閉性,封建社會傳了幾千年,一直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作為幾朝古都的北京成了其中的代表。而美國,一輩子起碼要搬三四次家,而我們卻仍在“安土重遷”,不太願意搬家。這種封閉的思想必將帶來觀念上的保守與落後,我們現在雖然已經“入世”了,國門打開了,不再閉關封國了,但我們的思想觀念基本上還是封閉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思想觀念的問題。

如:“處街坊”為一節。他們表面上是有來有往,禮尚往來,可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可見他們的來往僅僅是一種禮節上的應酬,他們的內心還是封閉的。

如:“他們的愛睢熱鬧不愛管閒事。北京是民主運動的發源地,但因為他們生活在皇城根下(就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他們不敢輕舉妄動,否則隨時會有殺頭的的危險。所以他們只能忍。(讓大家發表一下對“忍”的看法。)

如北京人也有一個很大的優點(你們發現了嗎?)北京人易滿足作者有幾句非常典型的細節描寫。(請學生讀讀這幾句話,要讀出韻味,讀出北京人的滿足感和得意勁。(在閱讀中品味語言,比分析的效果好很多。)(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與要求:

1、閱讀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並藉以培養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2、體會《衚衕文化》中濃郁的文化氣息,並藉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3、引導學生注意本文語言樸實、雅緻的特點。

教學重點:

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訓練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教學難點:

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訓練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教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匯入:

由“文化”這一引入,讓學生感受文化這一詞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二、解題:(見多媒體)

三、新課:

1、第一步:概括要點,提到精要。

默讀課文,結合預習(1、2、3),找出相關的內容,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舉例:

(1)由“什麼是衚衕文化”開始提問,直接入題,讓學生首先明白鬍同文化也就是北京市民文化。

(2)“衚衕的特點”,學生很容易找到,教師可能用三句領起句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品讀,如“北京的衚衕真多啊;北京的衚衕真奇啊;北京的衚衕真靜啊”

(3)“衚衕文化的內涵”指導學生抓中心句,學生很快就可以找出來。

2、第二步: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感情。讓學生朗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作適當的點評。老師指導欣賞下列句了:

“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有窩頭,就好。大醃蘿蔔,較好。小醬蘿蔔,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更好。蝦米皮熬白菜,最好!”

這兩個句子相比,你更喜歡哪一個,哪一個更能表現出北京人易於滿足?為什麼?經過討論,學生髮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時也煅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結合課練習,讓學生去品味,去欣賞,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3、第三步:細讀最後三個自然段,體會作者感情:(傷感 留戀 理解)

4、第四步:拓展訓練:衚衕文化走向衰亡的原因是什麼?它一定會滅亡嗎?

四、課堂總結:

《衚衕文化》是作家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所寫的序言,但作家並未從攝影藝術的角度落筆,而是從北京胡同的民居特點的角度揭示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即衚衕文化的內涵,全文洋溢著濃烈的京腔京味兒,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一貫始終。

五、作業:

1、課外閱讀汪曾祺的代表作《逝水》(自傳體散文)《大淖記事》(風情小說)《沈從文和他的<邊城>》(評論)

2、自讀《文學讀本?沈從文:?菜園?》體會沈從文和汪曾祺在語言風格上的相似之處。

板書設計:

衚衕文化——汪曾祺

北京胡同的特點

衚衕文化的內涵

衚衕在衰敗,沒落

作者的感情:

留戀 傷感

也有批判

有反思

封閉的表現:

安土重遷

易於滿足

愛瞧熱鬧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語言特點:樸素 親切 大眾化 口語化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2、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學難點】本課學習的難點是對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設想】

概括要點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課中心意思的表現比較含蓄,內容要點不易概括,但各段落的意思比較清楚,可利用段落的關鍵語句或語句的共有含義,先概括段落的要點,然後梳理段落間的關係,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概括全文要點。

從標題看,“衚衕”是表象,“文化”是內涵,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髮現“衚衕”的特徵,進而認識到它對“衚衕居民”的影響。最後,還要品味作者對有著“衚衕”色彩的心態的審視和批判的情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匯入

展示一組北京胡同的圖片,讓學生對北京胡同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二、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聽準字音,體會朗讀感情。

三、指導自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概括各段要點。

按照課文由表及裡的行文順序和由簡易到繁難的思維規律,讓學生先閱讀、分析、討論前半篇課文的段落大意比較合理,可以逐段概括它們的要點,也可只做有代表性的段落,視時間充裕與否而定。

課文第五段是將“衚衕”的城建特點與其文化特點掛起鉤來的段落,可以選作課堂學習的起點。透過讓學生尋找最先寫到“衚衕文化”字樣的段落等方法,幫助他們發現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問:最先寫到“衚衕文化”字樣的段落是哪一段?

2、提問後,教師分別作引導,力求學生有一個正確的概括,並做明確:

第一段的關鍵句是“大街、衚衕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學生在自讀時就能發現這些句子的價值,必須提醒他們分析段落時應該有全文意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進一步對要點概括可以表述為:用方正的方向切割北京的大街、衚衕,影響著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這種概括,首先是對全段思想要旨的提煉、提純,其次也是對有關話語化繁為簡的語言推敲,這比勾畫關鍵句要來得困難。應該對學生進行反覆訓練,老師不要越俎代庖,同時老師還要注意掌握好寬嚴尺度,學生的表述,主要意思基本正確完整就可以了,不要要求過高而嚇退他們。

第二段關鍵一句是“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因為下面的全部舉例,都是說明衚衕得名緣由的,例子很多,足見衚衕取名的來源之廣。

第三段寫了衚衕的寬窄、多少,恐怕目的是要談衚衕的數量之大。

第四段為讀者描繪了衚衕的安靜,這已經隱約有了生活———文化的影子。

第五段的關鍵句是“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從而結束了對衚衕在城市建築方面的特點的介紹,開始轉入對衚衕所連帶的地方文化性質的思考。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衚衕裡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因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寫北京人不願“挪窩兒”的。“安土重遷”只是“封閉文化”的一種表現,並非惟一表現,這可以從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據。

第七段寫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獨門獨院”,其本質也是自我封閉,他們寧願把自己關進比衚衕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裡。

第八段繼續從物質生活方面寫北京人的封閉文化。他們滿足現有的一切,拒絕外界事物到了固執的程度,當他們說“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時,天知道他們與多少“別處”的優長和進步失之交臂。

第九段寫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閉,他們生為“民主運動策源地”的“民”,卻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之,其思想本質仍是滿足於現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對“衚衕文化”的封閉性質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義是“忍”。封閉的衚衕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種低水平低層次的心理滿足,當這種期望的水平或層次被人為地不斷壓低時,滿足會變得愈來愈不容易,這時“忍”就成了維持這種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礎。在這三段中,作者各選取一個典型材料來表現“忍”。所以說它們典型,是因為這些材料都是透過北京人在忍無可忍的情境中逆來順受忍氣吞聲,來暴露正是“忍”在支撐著衚衕文化。

最後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寫了衚衕文化的發展趨向,隨著衚衕的衰敗、沒落,衚衕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這個層次的難點在於對作者感情的把握,應該說,有著悠久歷史的衚衕文化曾長久地體現著北京市民的生態和心態,它的衰落確實帶給了作者悵惘和憂傷。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衚衕文化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它告別是時代的要求。

3、小結。

四、全文的中心意思歸納:

1、從四個方面解讀“忍”:

(1)“忍”是衚衕文化的精義。

(2)“精義”是相對於“表現”而言,衚衕文化的表現是封閉。

(3)“封閉”滲透於北京人生活的許多方面,如安土重遷,如渴望獨門獨院,如對物質生活容易滿足,如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之。

(4)作者對“忍”的態度基本是否定的。

2、總結歸納:以封閉保守為表現,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曾長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現在這一切正在不可逆轉地走向過去。

五、作業:完成課後習題。

附板書:

方正(方位意識)

取名來源(記數、物件、人名、行業、形狀)

衚衕特點

寬窄(區分階層)

網路(方便、安靜)

和四合院是一個整體

(封閉為表現“忍”為精義)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4

目標

1.瞭解衚衕文化的要義

2.探究衚衕文化深刻的歷史成因

3.領會作者面對衚衕文化的衰落所流露的感情

重點、難點

認識特定的居住方式對當地的居民文化的影響,引導學習分析認識自己的居住方式與居民文化的關係。

課時:

一課時

過程

1、快速閱讀課文,勾畫文章各段中心句。

2、結合課文1—4段,說說北京胡同的特點?

3、拓展:為什麼北京人的方位意識如此強烈?

北京,幾代王朝定都於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按禮制: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齒排列,分列兩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級森嚴,這一切深深植根於北京人思想意識,使得他們對方位以及方位所蘊含的文化因子特別敏感。

例(1)《鴻門宴》: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例(2):一人假稱欽差大臣,矯傳聖旨,馬上讓人看出破綻。原來,那人宣讀聖旨時所站的方位不合禮制。

可見,人們已賦予方位一定的文化內涵,講方位,從某種意主上講,就是講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封建文化,就是講封建禮教,封建正統。

4、長期生活在這種方正的衚衕裡的北京人,其生活及文化必受深刻影響,閱讀6—12段,回答衚衕文化實質(精義)是什麼?有何表象特徵?

拓展:

(1)從居住條件分析衚衕文化植根於何種文化土壤?

——浸透濃郁的道家思想,一種“小國寡民”意識,“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執著於“根”觀念。“外面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狗窩”,這是典型的安貧樂道,封閉保守的傳統思想。

(2)從飲食上條件分析衚衕文化植根於何種文化土壤?

——“大白菜文化”,內涵是不慕奢化,甘於清貧,固守恬談,克已復禮,易於滿足。

(3)北京是民主運動的策源地,最早樹立起科學業民主的大旗,為何老北京表現出一種明哲保身的冷漠呢?

——歷史古都,皇城根旁,天子腳下,深受壓迫,各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5、隨著衚衕的衰敗、沒落,衚衕文化也在走向消亡。站在“西風殘照,衰草離披”中,湧上作家心頭的又該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呢?(懷舊、憂傷、豁達、超脫)

6、小結

汪曾祺以他長期居住的北京胡同裡發現了特有的衚衕文化,可見特定的居住環境與方式對一種文化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

7、知識遷移

學生看四川茶館現象,分析茶館對四川居民文化產生的影響。

板書:

胡園文化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5

一、教材分析

《衚衕文化》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文章,屬於講讀課文。本單元由四篇風格形式都不相同的序言組成,是研究作家作品的重要資料。《衚衕文化》是我國現代散文家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藝小品文。作者詮釋了北京居民建築和市民文化之間的關係。語言詼諧幽默,京味十足,極具張力。學生應該具有濃厚的閱讀興趣。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和寫作訓練的很好的材料。這篇課文處於前後教材的銜接位置,在教材內容安排方面,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確立三維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領會“衚衕文化”的“封閉”和“忍”的特徵及其典型意義。

能力目標:

(1)透過歸納“衚衕文化”的特點,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2)透過分析“居住方式與城市文化形態的內在聯絡”,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3)透過課文發掘有關本地文化的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寫作能力。

情感目標:

透過品讀體驗,體味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情感態度,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如何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

難點:作者對衚衕文化所持的情感態度。

三、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為了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使學生能達到設定的教學目標,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的原則。對本課的教學採用點撥法、歸納法、發現法、討論法和品讀法等五種教法。

用點撥法和歸納法分析文章要點,達成“認知目標”;

用發現法和討論法等發掘研究課題、交流學習成果,促進共同提高,達成“能力目標”;

用品讀法體驗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情感態度,達成“情感目標”。

教學手段

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同時也為了使教學過程更具科學性、藝術性和趣味性,本節課用多媒體課件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用Powerpoint製作的教學課件含建築畫片、背景音樂、課文層次結構動態演示、知識遷移引導等,在教學過程中貫穿全程,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另外課件演示板書,能節省時間,加大容量,提高效率,體現教改的新理念。

四、學法輔導

根據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以及高一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水平,特安排了以下兩個步驟的學法輔導:

一,自主探究法,指導學生充分藉助相關資料進行研讀,理清課文思路,質疑生難。實質是教會學生掌握“自學程式”:理脈→析疑→歸納→提升,從中也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的能力,掌握套路,學會閱讀文章的基本方法,形成技能,養成習慣。

二,合作探究法,分小組討論,課堂交流,在教師的點撥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探討傳統文化走向沒落的問題,發掘研究課題,養練思維和寫作的能力。實質是引導學生去創新學習。

五、教學程式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閱讀教學策略”的理論,在本節課上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的教學程式:

創設情境立足課文重點內容誦讀品味延伸遷移

引發興趣點撥導思討論演板領會情感分組討論

(一)創設情境,引發興趣。

首先是用多媒體迴圈播放一組有關衚衕的各種圖片,配以歌曲《故鄉是北京》做背景音樂,讓學生看看古老的衚衕,感受濃濃的北京風味。透過本環節的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二)立足課文,點撥導思;

設計三道題目引導學生思考:(1)理清思路(2)北京的衚衕有何特點?(3)衚衕文化的內涵是什麼?本環節運用引導——歸納法來進行。提示學生用找關鍵語句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我提問後,用課件展示答案綱要。本環節繼續訓練學生根據要求篩選歸納資訊的能力,併為下一環節深入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做好鋪墊。

(三)重點內容,討論演板;

分兩個步驟完成。1發現疑難→2分組討論

1、發現疑難。(發現式學習)

每組學生根據課文的要點寫一個疑難問題上交。教師先梳理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補充總結為以下兩個:(1)探究衚衕建築特點、地域特點與文化的關係。(2)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這一步驟意在突出重點,提出難點,並養成學生質疑的習慣。

2、分組討論(引導法、討論法)

學生分小組就以上的兩個問題展開深入探究,討論完成,然後課堂交流。此部分的學習,教師應參與到各小組討論當中啟發、協助或質疑,並及時肯定學生的發現及思維的成果。如第一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衚衕的建築特點和北京長期處在政治統治中心的角度來思考,這裡解決了教學重點;第二題教師指導學生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文化修養來談,使學生從作品表面深入到作者的內心,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分工和合作,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四)誦讀品味,領會情感;

先看配套的畫面聽課文最後三段的配樂朗讀,再讓學生透過多種方式的朗讀(小組讀——自由讀——比賽讀)進一步感受作者對老北京、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

(五)延伸遷移,分組討論。

1、拓展延伸

在第三個環節基礎上拓展延伸,聯絡實際,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看待傳統文化?我們本地有沒有正在趨向衰落的建築文化存在?如果有,應該如何對待?請舉例說明。

此題意在訓練學生辨證思維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相信學生很快會說出“騎樓城”,然後分小組討論,並把自己的見解寫下來,派代表發言。之後教師應對這個問題作出自己的認識:傳統文化的衰落從另一角度看恰恰是時代進步的表現,也不能一概否定,應繼承發揚並有意識的保護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巧妙融合。使它成為當地建築文化的一個品牌,交流之後,讓學生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餘時間深入研究。

2、遷移訓練

課外寫一篇關於梧州“騎樓城”文化的論文。要求寫出對環境的思考。

學生分小組在課外對騎樓城作調查,獲取資料,整合資料,最後寫成小論文。這裡指導進行研究性學習,藉以教會學生尋找探究的門路和方法,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探究的能力,獲得探究的樂趣。

以上五個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突出學生主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

[板書設計]

衚衕文化(汪曾祺)

衚衕———正、俗、多、靜

安土重遷(居住心態)

文化易於滿足(生活態度)

不管閒事(政治態度)忍

安分守己(處世哲學)

情感———懷舊、傷感

過往不多(人際關係)封閉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北京胡同的特點,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2、情感目標領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複雜的感情,理解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深情。

3、技能目標學會透過找中心句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重點】提取精要,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教學設想】

1、課時1課時

2、多媒體輔助教學

3、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作適當的誘導、點撥與開掘。

【教學步驟】

一、 新課匯入

在我們江南水鄉,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什麼?(水多、橋多、弄多)由此形成水鄉特有的文化風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衚衕多”。俗話說,有名的衚衕三千六,沒名的衚衕賽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儘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區,但仍還有近半數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衚衕四合院裡。當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走進北京城時,人們最感興趣的不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也不是四通八達的立交橋,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衚衕。衚衕,怎麼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麼多人的目光呢?因為衚衕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觀。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天我們就隨著京味小說家汪曾祺一起走進北京的衚衕,感受那“一方水土“,體會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請同學們看幾張關於衚衕的老照片,(問):從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衚衕有什麼樣的特點?(展示幻燈片)看後有什麼感覺?

(低矮、擁擠、破舊;感到壓抑,不舒服。)

我們看到低矮、破舊、擁擠的衚衕心裡會不舒服,心情會感到壓抑,可是長期生活在衚衕裡的北京市民卻有著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感受。那麼他們的感受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衚衕文化的內涵

1、下面請全班同學齊讀課文5—12自然段,體會北京人對衚衕的感情。

問:北京人對衚衕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

——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安土重遷,安於故土,不大輕易遷居他鄉。重,重視)

他們的這種心態,其實正是基於一種特定的文化,這種文化是什麼?

(生答):衚衕文化。

2、衚衕文化的內涵

問:那麼,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有哪些外在的表現?(請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將課文原句勾畫出來)

【特點】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外在的表現】

居住環境: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

飲食條件:易於滿足,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處世哲學: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

【設疑討論】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表現出北京市民怎樣的內在心理特徵?

【小結】從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後、保守、冷漠。

北京人長期生活在天子腳下,皇城根邊,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頭變換大王旗”,使他們的日子過得戰戰兢兢,不知道什麼時候災難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對外界事物顯得麻木、冷淡、漠不關心,於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從而形成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

三、探究衚衕文化的歷史成因

請第一、二組同學齊讀課文1——4節。(正音正字約yo羊尾(yǐ)巴)

【設疑討論】文題是“衚衕文化”,作者為什麼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筆墨寫北京的衚衕,我們把這一部分刪去,可以嗎?為什麼?

【明確】A、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談衚衕,也就是談衚衕裡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僅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築外觀影響了內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觀到內在。

【小結】古老的衚衕,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書,既反映了歷史沿革,又展示了社會風情,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沒有衚衕,就沒有衚衕文化,也就沒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深層探究】:北京人為什麼會形成如此強烈們的方位意識?

——北京,幾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於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齒列班,分列兩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級森嚴,這一切深深根植於北京人的思想意識中,使得他們對方位及方位所蘊涵的文化因子特別敏感。

【拓展】一人假冒欽差大臣,矯傳聖旨,馬上讓人看出了破綻。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欽差大臣傳聖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應站在什麼位置是有明確的規定的。因為他站的位置不對,所以人們馬上看出了破綻。

四、體會作者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那麼,以“忍”,為精義,以“封閉”為內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終命運會怎樣?對此作者的態度感情又如何?帶著這兩個問題,請三、四組同學齊讀課文最後三段。(正音正字:蝦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終命運怎樣?(衰敗、沒落)

【設疑討論】“隨著衚衕的衰敗、沒落”,“衚衕文化也在走向衰亡”,作者對沒落的衚衕流露出怎樣的情感?你怎樣看待衚衕及衚衕文化的沒落?(幻燈片打出)

作者對沒落的衚衕流露出來的是傷感、懷舊、留戀的複雜感情。

【小結】有著悠久歷史的衚衕文化曾長久地體現了北京市民的生態和心態,它的衰落確實帶給了作者悵惘和憂傷。然而作家也深深的意識到了衚衕文化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它告別已成歷史的必然。

作者一生對傳統文化懷有深情,但作者對這種封閉的小市民文化,並沒有沉醉其中,是懷有一份清醒的。正因為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是下層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時代步伐的文化,是無力與現代文明抗爭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經濟地大潮下,這種文化一定會衰落下去,遭到淘汰。但在感情上作者是懷有一種傷感的情緒的,對衚衕及衚衕文化還是有一種留戀的。

“衚衕文化是永遠都說不盡的,北京人正是在這種文化的薰陶下,在“一句京腔,兩句皮篁,三餐佳饌,四季衣裳”的調侃中,過著平穩而講究,寵辱不驚,樂天知命而又情趣盎然的生活。

沒了衚衕,就沒有了北京,沒了京味兒,有多少耐人尋味的故事發生在衚衕裡,又有多少文化名人曾經生活在衚衕裡。衚衕作為北京文化的載體,具有恆久的藝術魅力。

衚衕,隨著時代的發展,作為歷史的遺蹟和見證人,會有一部分具有文化價值的四合院保留下來,其餘的部分將會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它必將繼續保留。

因為文化是沉澱在人們的心裡的。

幻燈片打出作者簡介及課下作業

作者簡介:汪曾祺

作業:課下閱讀語文讀本194頁的《金嶽霖先生》,體味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體會衚衕文化與北京胡同的關係,並能對衚衕文化談出自己的看法,《衚衕文化》教學設計4。

2、學會抓住關鍵語句概括要點,提取精要。

教學重點:

概括、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

體會衚衕文化與北京胡同的關係。

教學設想:

1、1課時完成。

2、突出學生的讀書、思考與討論,教師適當點撥。

3、重點在課文後半部分,並向課外延伸。

課前準備:

印發《北京的衚衕》、馮驥才《文化眼光》。

學生預習:1、熟悉課文。2、閱讀印發的材料。

教學程式:

一、匯入:

我們班同學的研究課題中有一個是《青城山道教文化研究》,(課前印發的材料中馮驥才的《文化眼光》一文談到)其實“只要用文化眼光來看,文化便無處不在”,衣食住行無不具有文化內涵。我們單來看--住的文化!

居住方式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影響到人們的思想、性格、行為,我們稱之為一種文化。

我們來一起學習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衚衕文化》,看看北京胡同對老北京市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二、 括北京胡同的特點:

先來看幾幅北京胡同的照片。

(展示圖片)

北京的衚衕有哪些特點呢?

請同學們開啟書瀏覽課文1--5段,勾畫出關鍵詞語。

交流。(兩生髮言)

(重點詞語:方正、取名趣俗、多、安靜、和四合院一體)

三、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

(一)、衚衕到底對北京市民產生了哪些影響呢?也就是衚衕文化的內涵是什麼呢?還是再來看看汪老先生怎麼寫的吧!

自由朗讀6--12段,勾畫重點語句,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衚衕文化》教學設計4》。

學生讀自己勾畫的語句。(兩生讀,其他補充)

提示:我們找的語句大多在文段什麼位置?(段首)

因此我們把握文章內容的時候要抓住關鍵語句,又特別要注意段首句。

(投影:封閉、安土重遷、過往不多、易於滿足、不愛管閒事

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二)、給你印象最深是什麼?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

朗讀品味兩處語句。(根據具體情況,融在其中或單獨提出來品味。)

1、8段:“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充分表現了極其滿足的心態。

指名讀。(要讀出韻味,讀出北京人的滿足感和得意勁來。)

齊讀。

這個地方如果改成:“……較好,……好,……更好,……很好,……最好。”如何?讀一讀,體會一下。

2、12段:“‘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睡不著眯著”這話實在太精彩了!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活畫出其神態,對“忍”最好的註解。

指名讀,齊讀。

--“真有你的”讚賞還是否定?(我的意見是有調侃,更有無奈。)

四、對衚衕文化的態度、認識

(一)、衚衕在經濟大潮衝擊下呈現怎樣的景象?隨著北京現代化推進,衚衕逐漸衰敗、沒落,為高樓大廈所代替。請看幾幅圖片。

衚衕文化將何去何從呢?

對衚衕文化,作者的感情和態度如何呢?

齊讀後3段,找相關詞句,體會作者複雜的感情。

“毫無生氣”、“懷舊”、“傷感”、“無可奈何”、“總有一天會消失”、“悵望低徊”、“再見吧”……

(二)、課堂小結:課文思路衚衕特點——衚衕文化內涵——感情、態度

閱讀方法抓住關鍵詞句概括內容

(三)、對衚衕文化,你怎麼看?

學生交流,發表各自意見,教師適當引導。

請課外練筆的時候,寫篇文章,闡明你的看法。

要求:有標題,觀點明確,論據充分。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的

1、 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理清思路的能力。

2、 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裡行間的細膩感情。

3、 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 概括要點的方法。

2、 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三、教學設想

實施“探究”式教學;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進行研究性學習。

四、課時安排

本文的教學為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猜一個謎語

謎面:“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

謎底:建築

有人說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個地方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鄉人,蘊育了一種又一種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種文化又和當地的民居息息相關,如上海的石庫門文化、蘇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衚衕文化等。今天我們所學的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這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一篇序文——《衚衕文化》。今天,我們就來穿越北京的衚衕,領略汪曾祺先生筆下獨具情味的“衚衕文化”吧。

選擇以謎語匯入主要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人人參與。

2、解題

文化: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 (知識)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 (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科學等。)

A.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英]泰勒《原始文化》

B.文化是一個錯綜的風俗習慣的結晶體,具有維持現狀的傾向。 ——[美]杜威

總結——衚衕與文化的關係:“當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時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轉移到曾經共存的物品和環境中。過一段時間人們就從這器物和環境中瞭解、感受與認識到了昔日生活的形態和精神了。這樣,器物與環境便發生了質變。” ——[中]馮驥才《文化眼光》

有關文化概念的介紹希望能對學生理解課文有所幫助。

3、速讀課文並概括段落要點

①圈點每段要點(運用跳讀方法找到所需資訊),師生總結概括要點的方法。(見板書)

②根據要點理清總體思路(運用已學過的第二單元閱讀方法——理清思路)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點

(第5段)過渡段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③概括北京胡同及衚衕文化的特點(方正——封閉)

在這個部分中,哪四個詞語可以概括衚衕文化的主要特點?又有哪些詞句具體說明這四個特點?

封閉—— 安土重遷、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各人自掃門前雪”。

滿足—— 易於滿足,物質要求不高。

旁觀—— 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

“忍”—— 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文章前後兩部分符合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衚衕文化在衚衕這種特定環境中形成的。此處採用篩選閱讀法,進行初步“探究”,加強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鞏固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的單元學習重點,為下文學習打下基礎。

4、進一步探究

⑴.文章首段末句:“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請問:這種方正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探究學習:

①對生活方式的影響。

居住方式: 衚衕、四合院,“獨門獨院”,“安土重遷”。

飲食條件: 窩頭,大醃蘿蔔,小醬蘿蔔,臭豆腐,大白菜。

處世方式: 講究“處街坊”,“隨”一點“份子”。更多時候,則是置身事外, 冷眼旁觀。“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②對思想意識的影響。

易於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有棒子麵,就知足了,就行了。

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當了一輩子的順民”。

方位意識極強,等級觀念極強。

⑵.大白菜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探究學習:

①惟我獨尊。“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方正”的都城佈局,突出了皇權的獨尊地位。這種“獨尊”的思想意識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為國都就與別處不同,國都就比別處尊貴,就連京城的狗也與眾不同,無比尊貴。過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稱之為“鄉下人”,便是明證。遺撼的是,至今,我們還把全國的大小城市分為各種各樣的等級。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的能力

2、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裡行間的細膩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2、概括要點方法的概括

三、教學設想

實施“發現——引導”式教學;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於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學時數為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1、匯入

有人說過:“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建築——衚衕。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序文——《衚衕文化》。讓我們慢慢品讀課文,就象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去感受它內在的文化氣息吧!

2、解題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說說題目告訴了你些什麼內容?

明確:衚衕:小弄(long)堂

(點出了寫作物件)

北京胡同多——“有名衚衕三千六,無名衚衕賽牛毛”

文化: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知識)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科學等)

屏示——衚衕與文化的關係:

“當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時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轉移到曾經共存的物品和環境中。過一段時間人們就從這器物和環境中瞭解感受與認識昔日生活形態和精神了。這樣,器物與環境更發生了質變。”

——馮驥才《文化眼光》

3、速讀課文,概括段落要點

圈點每段要點(運用跳讀方法,找到所需資訊即可)

師生總結概況要點方法(見板書)

根據要點理總體思路(運用已學過的第二單元閱讀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過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點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前後兩部分符合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衚衕文化在衚衕這種特定環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衚衕文化的特點(方正——封閉)

對文中幾個極富表現力的詞進行揣摩:

*寫北京人易於滿足的六句話,尤其一個“嘿”字

*“睡不著眯著”

師生概括語言特點(見板書)

4、思考:

根據課文倒數第二段的“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句話,思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明確:

態度很複雜既喜歡又否定,結合文章第二部分內容分析。作者畢竟在北京胡同裡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對衚衕及衚衕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但也認識到了這是歷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無可奈何之中,總有新的希望在生長。”

——汪曾祺《日子就這麼過來了》

5、推薦好書:

為擴大學生閱讀量,瞭解中國的居住文化,瞭解汪曾祺,瞭解其樸素語言裡包含的豐富內涵,介紹下列好書。

屏示:

《中國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濟大學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老頭汪曾祺》

(江彬等著

人民大學出版社)

《悠閒的生活藝術》

(汪曾祺等著

貴州人民出版社)

6、佈置作業: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時間,寫下了內涵豐富的《衚衕文化》。從你居住的環境入手,自擬題目,寫一篇短文,但要寫出你對環境的思考,如《農居文化》、《高樓文化》等。

附板書:

衚衕特點:方正

概括要點:

衚衕文化特點:封閉

1、化繁為簡,抓總起句、同總結句、主旨句、關鍵詞等語言特點:樸素、口語化。

2、對若干事物從高一層次文有味兒……說明其共同點感情:無奈中有懷念,化汪批判中有失落。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0

一、 教學目的

1、 培養學生辯證看問題的思想。

2、 讓學生透過本篇作品認識到事物的存在有其傳統的、發展的一面,但也會有改革的、變化的一面。

二、 教學基本內容

1、 透過對關鍵語句和關鍵詞語的理解梳理文章的中心。

2、 體會序言表達方式的多樣化特點,在恰當的表達方式即說明的表達方式中也能融合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感受作品語言特色,讓學生認識語言恰切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特殊效果。

4、 培養學生透過表象挖掘事物本質的能力。

三、 教學重點

1、 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2、 語言在本文中所體現出來的特色和效果。

四、 教學難點

辯證地認識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衰落。

五、 教學重點、難點的解決步驟

重點一: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

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在文章中起著支撐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它們是正確理解文章的關鍵因素,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從文章中篩選關鍵語句和關鍵詞語,編織成理解文章中心的資訊網路。

本文在文體上屬於說明文,但在說明中仍然能體現出作者鮮明的思想感情,而承載這種感情的則是那些關鍵語句和詞語。

關鍵語句在表達方式上以議論或抒情為主。

關鍵語句的位置一般處於一段的開發或結尾;個別處在文段中間,但它往往是以因果論證為主的文章或文段。

資訊篩選也是高考在閱讀能力上對學生提出的一項重要要求,每年在高考閱讀試題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體現,在日常的課文的教學中培養學生透過篩選關鍵語句關鍵詞語理解文章、理解文段、理解文句很重要。

從本文看,文章基本上分為兩大部分:一為介紹北京的衚衕,一為介紹北京的衚衕文化。對前者,我們要能夠從衚衕的特徵角度把握,以便能順勢把握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教師要引導學生分別篩選能夠體現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詞語和句子:

北京胡同的特點:

前五個自然段分別從方方正正的形狀、命名的方式、衚衕的大小、衚衕的寂靜、衚衕與四合院(規規矩矩)的相關性等方面介紹,這些是形成衚衕文化的基礎,如果說衚衕文化是上層建築,那麼衚衕就是物質基礎。

文章本身在結構上的辯證關係為我們引導學生體味對衚衕和衚衕文化認識的辯證關係打下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在這方面,文章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很好的的統一。

衚衕文化的特點:

總體上,作者認為“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然後作者分別從下面幾個方面揭示(要求學生摘錄現成語句):

居民安土重遷;

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

衚衕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衚衕與衚衕文化的聯結點在第五自然段,這是由表象到本質認識昇華的一個關鍵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兩者的聯結點,聯結點也是一個關鍵語句:

“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

篩選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特點,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表達作用,對中心的支撐作用。

對關鍵詞語的說明,可放在語言層面上把握、理解。

重點二:語言在本文中所體現出來的特色和效果

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總體是平白、樸素、口語色彩濃烈,富於表現力。

體味本文的語言應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 文體特點決定的語言特點:準確

文章以說明的表達方式為主,說明以準確取勝,這篇文章也不例外,如“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在對衚衕命名方式說明的時候,有的充滿肯定語氣,如“有的原是皇家儲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庫衚衕、惜薪司衚衕(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猜測,如“小羊宜賓衚衕原名羊尾巴衚衕。大概因為這條衚衕的樣子有點像羊尾巴。”

2、 口語化、京化的語言給人以親切的感覺。如“你往南邊去一點。”“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3、 語言平白樸素。如“北京城像塊大豆腐。”多生活化的語言!

4、 短句給人以乾淨利落的感覺,韻味實足。如“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

5、 在平白樸素中融有古典韻味。如“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在體味上面富有特色的語言時,可以採取教師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方式,也可以篩選出上面詞語,讓學生結合語境去把握,但絕不能背離語境,讓學生就句論句。

難點:辯證地認識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衰落

這是一篇在行文和內容上都具有辯證色彩的文章,結構上的前後銜接,邏輯嚴密,三個部分自然天成。從內容上說,辯證性更多地表現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衚衕的衰退。

認識到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衰退需要學生從語言層面入手,透過體味語言中所寄予的作者感情來明確。

作者的感情在本文中可以說是複雜的。

1、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衚衕裡更加安靜了。”——這是滿含感情,充滿留戀的流露。

2、“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遠親不如近鄰。——這是對衚衕溫馨一面的推崇。

3、“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這是對北京人“事不關己”的批判。

有的句子本身就很複雜,讓人一時體味不出感情味兒,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你說是一種什麼態度?是肯定,還是否定?這點也會給學生以更多思考。

總之,我們看到,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感情是複雜的,既有對它們的喜愛、留戀,又有對它們將逝去的豁達,衚衕文化的沒落,讓作者看到了傳統文化的令人心動的一面,也讓作者看到了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帶給舊有事物的衝擊。在現代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不可避免地,傳統要受到衝擊。

在對衚衕和衚衕文化沒落的認識上,作者表現出了鮮明的辯證思考,同樣,在對北京人固有的文化形態的認識上,作者也含有辯證的認識。比如“安分守己”,這是一種源自於更古老傳統的思想意識,它對許多中國人,對作者本人都產生過和產生了深遠影響,作者的達觀、安貧樂道與之不無關係。相反,我們也可以看到,“安分守己”也會帶來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羈滯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六、 小結:

熟悉北京生活的作者,熟悉北京的衚衕,他更從衚衕的特點中揣摩出衚衕文化的內涵。他推崇衚衕和衚衕文化,但他更知道,衚衕與其它傳統事物一樣會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淡出舞臺,這是作者理智、冷靜的思考。

七、 知識卡片

積累下面詞語:

車水馬龍:車像流水,馬像游龍。形容車馬或車輛很多,來往不絕。

安土重遷:在一個地方住慣了,不肯輕易遷移。

八、 板書設計

板書一

衚衕文化

方方正正安土重遷

命名來源是居住方式各自封閉

北京胡同衚衕大小是文化形態封閉的文化易於滿足“忍”

衚衕靜僻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板書二

衚衕文化

語言特色

不顯喧鬧更加安靜靜的文化

口語色彩嘿——易於滿足

北京人,真有你的!——善於忍耐

古典色彩西風殘照,衰草離披——無可奈何

短句大醃蘿蔔,就不錯——乾脆利落

說明方式當初想必是賣羊肉的——準確

《衚衕文化》細案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體味序言表達方式的多樣性,體味說明性的語言訓蘊含的作者豐富的感情色彩。

2、培養學生根據語境理解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能力。

3、理解課文中“衚衕文化”豐富內涵。

4、培養學生辯證思考問題的世界觀。

教學重點:

1、 理解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

2、 “衚衕文化”的豐富內涵。

教學難點:

辯證看待問題的方法。

教學步驟:

1、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1到5自然段,歸納概括“衚衕”的特點。

本過程注意培養學生透過表層深入挖掘深層的能力,培養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意識。

讀後引導學生篩選能夠概括衚衕特點的形容詞,明確概括特點的語法限制。

明確:

方方正正、命名來源豐富、衚衕的靜(以動襯靜的方式突出)

2、 思考:“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句,聯絡起“衚衕”和“衚衕文化”兩者,自然過渡到對“衚衕文化”內涵的揭示。

3、 學生泛讀課文6至12段,採取資訊篩選的方式,捕捉作者在行文中所透露出來的“衚衕文化”的內涵。

重點語句:

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即相信遠親不如近鄰,又“各人自掃門前雪”;

易於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

衚衕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上面篩選出來的資訊進行歸納,從中概括出“衚衕文化”本質。

明確:安土重遷、過往不多、易於滿足、不愛管閒事、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4、 學生閱讀課文剩餘的部分。

思考一:課文的標題是“衚衕文化”,到第12自然段,衚衕文化的內涵已經清楚了,為什麼還要寫下面的文字?

明確:儘管前文已經揭示出“衚衕文化”的內涵,但是,在“內涵”中,我們能夠較為清楚地知道作者含有的複雜心境,這種複雜並非模稜兩可,而是有一定傾向性的,他的好惡還是能夠區分得開的。作者之所以在文章中表露出這種思想,就是因為要表達出傳統文化比如“衚衕文化”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之下所面臨的選擇,這是文章的主旨,是表達一個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認識的。

教師挑出下面三段文字,讓學生體會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消逝的態度: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聲氣”是對衚衕淡去的真實寫照;

“看看這些衚衕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這也是對衚衕淡去的真實心境的流露;

“再見吧,衚衕”萬語千言凝成最普通的一句話,有無可奈何,有豁達率直,有悵惘迷茫,也許還有其它的什麼在裡邊……

思考二:結合自己的認識,如何看待作者所說的“安分守己”?

明確:任何事物可能都會有它的兩面性,再積極的事物也會成為人們常說的“雙刃劍”。“安分守己”既造就了人們的遵紀守法,又培養了人的生活、工作進取的惰性。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閱歷、識聞,見仁見智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5、 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談談課文的語言特色。

這是篇在語言上很有特色的文章。具體內容分析參見總案的“重點難點解決步驟”中的重點二。

小結:文章多處引用北京俗語方言,樸實、直白、富於口語化,富於生活氣息,富有感情色彩,使文章充滿了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6、 作業: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後的問題。

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趙孟頫,他的書法確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卻嶙嶙峋峋地有著許多前人風範沉澱。因寫《藝舟雙楫》而出名的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臣說,見過一幅趙孟頫的墨跡,乍看全是趙孟頫,但細一看,這個過於純淨的趙孟頫就不可能是趙孟頫。趙孟頫學過二王,學過李北海,學過褚河南,沒有這些先師們的痕跡,趙孟頫就只剩了一種字形,顯然是贗品。

這個論斷著實高妙。像趙孟頫這麼複雜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結構會聚和溶化的結果:已經會聚、溶化成了一個卓然獨立的大家,竟還可以一一尋其脈絡,並在墨跡中指認出來。這種現象,與人們平時談藝術時津津樂道的“溶匯百家而了無痕跡”正好相悖。這裡,展露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重要特徵。

這就是可敬而可嘆的中國文化。不能說完全沒有獨立人格,但傳統的磁場緊緊地統攝著全盤,再強悍的文化個性也在前後牽連的網路中層層損減。本該健全而響亮的文化人格越來越趨向於群體性的互滲和耗散。互滲於空間便變成一種社會性的認同;互滲於時間便變成一種承傳性定勢。個體人格在這兩種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維艱。生命的發射多多少少屈從於於群眾惰性的薰染,剛直的靈魂被華麗的重擔漸漸壓彎。請看,僅僅是一支毛筆,就負載起千年文人的如許無奈。

1、 第二段開頭說:“這個論斷著實高妙。”其中“這個論斷”指什麼?

2、 第二段末尾說:“這裡,展露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重要特徵。”請簡單說明這種“重要特徵”的內容。

3、 最後一段說:“個體人格在這兩種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維艱。”請用原文詞語回答這“兩種力量”的具體含義(不超過計劃5個字)

4、 最後一段開頭說:“這就是可敬可嘆的中國文化。”“中國文化”這裡指什麼?“可敬”是因為書法遺產累聚成一座深幽重疊的迷宮,為什麼又說是“可嘆”的?請摘錄原文加以簡要說明。

“中國文化”指的是:

“可嘆”指的是:

參考答案:

1、“這個論斷”指過於純淨的趙孟頫就不可能是趙孟頫。

2、書法遺產極其豐富,即使力圖創新也擺脫不了傳統影響。

3、社會性認同和承傳性定勢。

4、“中國文化”指書法。“可嘆”是因為:文化個性在傳統的統攝下層層損減,越來越趨向於群體性的互滲與耗散。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內容要點,體會作者由對衚衕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內蘊。

2.學習作者用平時樸素的語言敘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4.培養學生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即善於透過現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用簡要的語言從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透過對具體的詞語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透過對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體會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媒體設計]

北京胡同的相關照片、圖片、投影儀、錄音機、膠片、磁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首先簡要介紹作者及其作品風格,之後以資料的形式讓學生對"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一個初步的理解,最後以自讀練習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概括重點,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意圖。

一、導語

同學們,說起衚衕,我們並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視無睹了,不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往來於衚衕之中的經驗是有的。但對於衚衕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卻不大注意。北京的衚衕獨具特色,一般人習以為常,有一位作家卻能以獨到的眼光,憑深厚的文化底蘊,審視北京的衚衕,發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蘊,認為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汪曾祺的《衚衕文化》。

二、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聖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衚衕文化》概說

汪先生的《衚衕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衚衕文化》序。"這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這普普通通的衚衕,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衚衕中凝聚浸透著獨有的衚衕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從中也流露出作者對衚衕文化懷舊傷感的感情。

四、有關"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儀)

1.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

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

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辭海》

五、自讀練習

1.北京的衚衕有何特點?(出示圖片或照片或投影儀)

明確:(提示學生用找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方法尋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寬窄、網路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識極強;從"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等但都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從"寬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階層不同;就"網路"來說,也體現了生活方便、安靜這一特點。

2.衚衕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明確:"封閉""滿足""袖手""忍安"。

3.讓學生回答在衚衕文化的眾多特點裡,他喜歡哪一點,不喜歡哪一點,為什麼?

4.作者是如何從"衚衕"裡發現"文化"意蘊的?

明確:作者透過介紹評論北京的衚衕來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從而揭示衚衕文化的豐富內涵。共15個自然段,文章開始從方正的衚衕寫起,寫了衚衕名稱的來源,衚衕的寬窄,衚衕的作用,並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談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說明了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接著引用、舉例將其具體化: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文化、居民們似乎都承襲了祖宗安土重遷傳統,蝸舍再破也不捨得"挪窩兒";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獨門獨院,但也講究處街坊,婚喪嫁娶隨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卻也浸透著衚衕文化的特點;由於北京市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易滿足;北京人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閒事;並用事例說明其文化精義是"忍",即所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描寫中,包含了什麼感情?

明確:作者對衚衕,對衚衕中的市民生活,對衚衕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懷舊、留意略帶傷感的情感。

6.放錄音:"北京的衚衕在衰敗、沒落……再見吧,衚衕。"思考如下問題:

(1)第一段寫了北京民居房屋殘破,地基柱下沉,拴馬栓,上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頭棋盤供人憑弔,意在說明什麼?"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隱含義是什麼?

明確:意在說明北京的衚衕在衰敗、沒落。

隱含義是北京的衚衕將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而消失。

(2)作者談到看了照片後人們會產生"懷舊感情"和"傷感"又可說"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明確:衚衕文化也將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而日趨消失,這是社會變革和歷史發展的必然。

(3)從"再見吧,衚衕"一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明確:衚衕和衚衕文化將一起隨著商品經濟改革的大潮而逐漸消失,改革之後新思想新文化將會興起。

7.完成思考和練習二。

六、作業

課外閱讀汪曾祺的《金嶽霖先生》一文,進一步體味其語言特色。參見第一冊語文《讀本》第194頁。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概括內容要點

2、瞭解衚衕文化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感情

3體味本文樸素、雅緻的語言

【重點難點】

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設計】

1、匯入新課

語文課比起其他的學科來更容易培養一個人的個性、靈性、悟性、創造性。猜謎: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建築)

從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與人們最為親近的背景文化,它給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時代的烙印;用藝術的眼光來看,民居是凝固於時間長河的多重性藝術,它為生活平添著詩章;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民居是無處不在的倫理學、民俗學、建築學的歷史縮影,它使生活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耐勞精神,創造了巍峨的長城、莊嚴的宮殿、秀美的園林,也創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們都有著自己獨特鮮活的生命。

2、衚衕文化就是在詮釋著北京民居建築與市民文化之間的關係。《衚衕文化》放在第三單元“要點概括”之下,我們正好透過它來作概括要點的練習。

【學習方法指導】

①找關鍵語句;②無關鍵語句的找出共同的規律性的東西進行概括;③分清層次。

段落關鍵句要點概括備註

衚衕

(1)北京像一塊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北京人的方位意識)

(2)衚衕的原意(水井)取名(各種來源)源於生活

(3)衚衕的寬窄大小(區分階層)數量(數不清)

(4)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路(方便而安靜)影響生活

(5)衚衕與四合院是一體形成文化影響思想

文化

(7)封閉的文化(6)段的第一句話概括(6)(7)兩段的內容。從一些關鍵詞句中可以看出。如“安土重遷”,“獨門獨院”,“但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說“封閉”。

(8)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9)“北京人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冷漠)

(10)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已,逆來順受。)

感情

(13)北京的衚衕在衰敗沒落

(14)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懷舊”、“傷感”“無可奈何”幾分留戀,幾分清醒。

(15)“再見吧,衚衕”

文章的(11)(12)段分別舉“我的小說”和“生活”中的兩個例子來說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因此,沒有要點可直接畫出。

3文章的結構

第一部分(1一4)介紹北京的衚衕。佈局影響取名數量。

第二部分(5一12)衚衕文化的特徵。從居住焦急娛樂飲食處世方式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三部分(13一15)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沒落的感受和思考。作者寫到衚衕文化在時代大潮的衝擊下的的衰敗和沒落,帶有明顯的傷感的情緒。

4作者賦予了北京胡同文化什麼樣的內涵?用原文的話回答。

“北京胡同文化是封閉的文化”“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北京人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已,逆來順受。”

5北京胡同文化建築特點與文化特點有何關係?

北京胡同的建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文化特點。由於衚衕的安靜閉塞,使衚衕裡的人們很少與外界接觸,不瞭解外界的資訊,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們封閉守舊,安於現狀,“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過安逸日”的小農意識;而衚衕的方正特點又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方式進而影響到其思想意識,封建正統思想較為嚴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甘做順民。

6作者在文中對衚衕文化流露出一種複雜的感情,這種感情在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作者對衚衕文化在否定的同時又有幾分嚮往留戀。例如在寫到衚衕取名的來源時,列舉了很多衚衕名字,這些名字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說明北京人的內心,有一種鄉土情結;下文又寫了北京胡同人們生活方式的安寧、平和,閒逸恬談,寫了北京人講究“處街坊”,懂禮數,寫了他們的飲食習慣,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樸的風俗和田園式的生活,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的嚮往懷戀之情。但由於這種文化有封閉守舊一面,在商品經濟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是可貴的。最後一句“再見吧,衚衕”,末尾用句號而非感嘆號,表現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

7本文的語言有的樸實,有的典雅。兩者互相結合,富有表現力。品味下列語句的豐富內涵。

(1)蝦米皮敖白菜,嘿!(幾個同學範讀,體味“嘿”的表情)

一個“嘿”字,充分表現了北京市民吃了蝦米皮敖白菜之後的那種極其滿足感,證明了“北京人易於滿足,他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2)睡不著,別煩躁,彆著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對別人無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現了北京人的那種忍耐性格,最後“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對北京人的這一性格進行評論的話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調侃。

(3)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盡情渲染衚衕衰敗沒落後的悽慘景象,引起人們的傷感懷舊之情。

8仿(3)寫一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現一種鮮明的情感。

例院落比連,炊煙裊裊,引車賣漿,熙來攘往。

小街橫貫,深巷悠然,窗明几淨,老輸參天。

9拓展

(1)“衚衕文化”與“高樓文化”相比,哪一個更封閉?

(2)我們身處在怎樣的居住文化中/

10積累詞語儲存安土重(zhòng)遷喧鬧挪窩摞置身事外安分守紀逆來順受煩躁熬(o)白菜憑弔衰草離披無可奈何席捲沒(mò)落蝦(há)蟆陵低佪(huái)

板書設計

補充材料

①北京人的生活習慣:

北京人的生活習慣接近農民。愛吃硬麵餑餑,水餃,蕎麥餅,冰糖葫蘆,愛喝大碗茶,二鍋頭,愛過端午節、重陽節、春節,愛玩的是養魚養鳥養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風箏。這些都與某些城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過聖誕節、情人節,玩高爾夫球等形成了鮮明對比。

②北京人的“禮數”

北京人特別講“禮數”,這是一種文化教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對外地人的態度。老北京人不歧視外地人。向老北京人問路,得到的幾乎都是清楚、詳盡、和氣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而上海人特別歧視外地人,特別歧視穿衣不體面的外地人。

B、人情方面。北京人顧人情面子,人緣好,如課文所說。

C、生活方式上。北京人生活簡樸,但決不會因為窮而失了身份,丟了體面。即便不過是一碗老豆腐,二兩燒酒,也會慢喝細品,那情態,那氣度,那派頭,簡直像面對一桌滿漢全席。

這體現了北京人悠然自得、清淡典雅的生活作風。

③北京人的安分守己。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來順受是由其特殊的歷史政治環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輦之下,人們看得最多的是城頭變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險惡,天威難測,官運無常。今兒個,新科狀元金榜題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盡長安花”,明兒個,菜市場人頭落地,大觀園底兒朝天。這風雲變幻,世事滄桑,使北京人學會了忍耐,也學會了世故通達。做為專制制度下的小民他們太微不足道了,強大的皇權要消滅他們,比碾死只螞蟻還容易,所以他們學會了忍耐,學會了明哲保身,學會了得過且過。

④前門情思大碗茶

我爺爺小時候常在這裡玩耍,/高高的前門彷彿挨著我的家。/一蓬衰草,幾聲蛐蛐叫。/伴隨著它度過了那灰色的年華。/吃一串冰糖葫蘆就算過節。/它一日三餐窩頭鹹菜就著大碗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它最廉價/可誰知道,誰知道,誰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著淚花。

如今我海外歸來,/又見紅牆碧瓦,/高高的前門幾回夢裡想著它。/歲月風雨無情任吹打,/卻見它更顯得那英姿挺拔。/叫一聲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帶著童心帶著思念再來一口那大碗茶。/世上的飲料有千百種也許這最廉價,/可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它淳厚的香味,直傳到天涯?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3

【教學目的】

1.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

2.品味語言。

3.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設計理由】

概括要點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本文可利用各段中的關鍵語句概括段落的要點。

本文主題思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有透過認真品味語言,才能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終把握作品寫作意圖。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北京胡同》攝影集中只有一個沒有表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衚衕的破房子前回頭悵望的那張照片和前面是寫著“拆”字的衚衕舊房子、後面是高樓的照片。(用投影儀放映)

二、粗讀課文,整體把握。

思考題:(1)本文是為攝影集《衚衕之沒》序言,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寫衚衕還是衚衕文化?根據是什麼?(明確:是寫衚衕文化。因為第1——4段寫北京及衚衕特點,而第5段引出衚衕文化的定義後,第6——12段全是寫衚衕文化的特點。)

(2)“衚衕文化”的含義是什麼?(明確:“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衚衕文化”是指衚衕這種生活方式帶來的心態、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態。)

(3)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發展趨勢作判斷的句子。(明確: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

三、細讀課文。分析、討論段落大意,概括要點:

概括方法:分析段落時應該有全文意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首先要對一段的思想要旨進行提煉,然後在段落中找出關鍵句子,或對有關話語化繁為簡,進行概括。

第一段的關鍵句是“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

這段從說北京城的特點引出“衚衕”。

第二段關鍵一句是“衚衕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因為下面的全部舉例,都是說明衚衕得名的緣由的,例子很多,足見衚衕取名的來源之廣。

第三段寫了衚衕的寬窄、多少,。這兩段是說明北京的衚衕數量之大。

第四段寫衚衕的環境特點——安安靜靜。這三段是寫衚衕的特點。

(思考題:為什麼先寫北京城和衚衕的特點?明確:寫北京城特點引出衚衕,而衚衕的特點和環境又是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

以上四段目的是說明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的關鍵句是“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呼應第一段“大街、衚衕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這兩句,既點明瞭本文將要敘說的主要內容是衚衕文化,即“北京的市民文化”,也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又點明瞭衚衕文化的含義,還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這段是文章的過渡段。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衚衕裡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因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寫北京人不願“挪窩兒”的。所以,這段是寫衚衕文化的第一個特點——安土重遷。

第七段寫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獨門獨院”,其本質也是自我封閉,他們寧願把自己關在比衚衕更小的盒子似的的四合院裡“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隨”一點“分子”也只是為了“合禮數”,是那麼的封閉而自私,這是衚衕文化的第二個特點。

第八段從物質生活方面寫衚衕文化的特點——易於滿足、知足常樂。

第九段寫衚衕文化在政治方面置身事外的態度,他們身為“民主運動策源地”的“民”,卻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作“與己無關”。置身事外、不愛管閒事是衚衕文化的第四個特點。

第十到第十二段寫“衚衕文化”第五個特點——處世態度是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在這三段中,作者選取三個典型材料來表現“忍”。第一二個材料是文學作品中的描寫,側重寫安分守己。第三個材料是寫作者親身的經歷,側重寫逆來順受。

最後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

第十三段描寫衚衕的衰敗、沒落。

第十四段指出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發展趨向。有著悠久歷史的衚衕即將消失,體現北京市民心態的衚衕文化也應該拋棄。衚衕的衰落,帶給了人們悵惘和憂傷。但是,作者以智慧的頭腦和敏銳的眼光看到了衚衕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衚衕文化告別也就成了時代的要求。

第十五段含蓄地總結全文。

板書:

北京城的特點

北京胡同之多及環境特點

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

衚衕文化的含義: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

安土重遷

封閉自私

衚衕文化的特點知足常樂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衚衕已經衰敗沒落

衚衕文化應該告別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上節課我們已經瞭解衚衕文化形成的原因及衚衕文化的特點,這節課讓我們來透過品味文章的語言理解作者對衚衕文化各個特點的態度。大家知道,句子的意義有時很含蓄,在字面意義中還蘊含著某些深層的意義,一般稱為句內意義。句內意義主要是透過一定的語境來表現的,因此必須在理解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結合語境弄清它所表達的真正意義。句內意義有時需要結合上下文作出判斷。

一,精讀課文,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1,思考題:衚衕文化的精髓是什麼?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對它的態度?

(明確:精髓是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別煩躁,別起急,睡不著,眯著”這句話如果結合上文的貶義詞“冷眼旁觀、置身事外”和下文“這話實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這兩句反語,體味其諷刺意味,我們就可知道,作者對這種逆來順受現象不僅有局外人的調侃,還有對這種“冷眼旁觀、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達到喪失正義感程度強烈的不滿、氣憤和批評。

2,思考:“蝦米皮熬白菜,嘿!”這句話除了表層意義是描寫了北京人吃蝦米皮熬白菜時那種極易滿足的表情,說明北京人易於滿足,對生活要求不高之外,作者這樣寫還有什嗎?(明確:深層含義“需要透過一定的語用聯想來理解”。我們知道,作者寫本文是1993年6月,改革開放已經十多年了,滿足於這樣的生活水平顯然是太落後了,這樣引用北京人的口語來描寫了北京人吃蝦米皮熬白菜時那種滿足的表情,目的是使人體會到作者對北京人這種現象的諷刺意味。這裡的言外之意是,今天這種易於滿足知足常樂的思想在現在這樣的形勢下已經不適合時代了,應該丟掉了。)

3,思考:“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裡,作者為什麼要盡情渲染衚衕衰敗、沒落的悽慘景象呢?(明確:聯絡上文“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經殘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經下沉”的客觀敘述,聯想《衚衕之末》中那幾張只有沒有流露絲毫的喜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舊衚衕的破房子前回頭悵望的照片和前面是破舊的衚衕房子後面是嶄新的高樓的照片,再想一想為什麼要用“毫無生氣”這樣一個貶義詞,就可以明白作者這樣描寫的目的是,在向人們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舊的大雜院正被現代化的樓房所取代,舊衚衕已經失去它存在的基礎。對滿目淒涼、毫無生氣的衚衕,還留戀什麼呢?)

4,思考:“住在衚衕裡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這一段,作者為什麼要寫“舊房檁,斷磚牆。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裡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衚衕裡的房子。”這些話?(明確:一個“他們”,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說,下面特地引用老北京的日常口語“挪窩兒”“破家值萬貫”,如果我們聯想《衚衕之末》裡前面是寫著“拆”字的破房子,後面是高樓的那些照片,就很容易明白這樣寫的目的是引用他們自己講的口頭語來調侃,含蓄而委婉地諷刺那些“安土重遷”不願意搬家的人。)

5,思考:“四合院是一個盒子”一段中為什麼用了十三個引號?(明確:前十二個引號都是為了標明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頭語言,讓人們從這些口語中看到,老北京講究的“處街坊”是除了會棋友“殺”一盤,到“大酒缸”喝兩個和“會鳥”外,就僅僅只“隨”一點“份子”而已,而且這裡,又特意把“隨分子”一詞拆開,為的是說明連這也不是心甘情願,是出於“禮數”不得已而為之。透過語言文字標點看相關聯的生活現象,我們就可知道,衚衕裡的老北京,相互交往也不是主動的,而是被“禮數”所迫的,這是多麼的封閉自私,是多麼的只顧自己。所以,在這段的最末尾引用“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句現代誰都不以為然的、過時了的格言,顯然是公開諷刺老北京們了。)

二提供下面材料,再次印證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感情:

“我是寫過一些談風俗,記食物,寫草木蟲魚的文章,說是“悠閒”,並不冤枉。但我也寫過一些並不悠閒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動感情的人。我不喜歡那種口不臧否人物。絕不議論朝政,無愛無憎,無是無非,膽小怕事,除了豬肉白菜的價錢什麼也不關心的離退休幹部,這種人有的是。

“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我小時候聽過“百忍堂”張家的故事,就非常討厭。現在一些名勝古蹟賣碑帖的文物商店賣的書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鄭板橋的“難得糊塗”,二是一個大字“忍”。這是一種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學。

“周作人很欣賞杜牧的一句詩“忍過事則喜”,我以為這不像杜牧說的話。杜牧是凡事都忍麼?請看《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頁)

思考:以上材料中哪些詞最能反映作者的態度?

三,體會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不同感情。

1,讀“看看這些衚衕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找出概括作者對衚衕的感情的詞語。

(明確:懷舊、傷感,無可奈何。)

2,讀“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說說作者對對胡同文化這的感情。

(明確:因為這句話中“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表達了作者對衚衕文化的認識和判斷,主張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拋棄。所以這是文章的主旨句。所以全文中對衚衕文化的感情是:調侃、嘲諷、不滿、、氣憤、批評,理智但委婉地勸人們告別。)

3.思考:作者在文中對“安土重遷、封閉自私、知足常樂”和“置身事外、逆來順受”的敘述和描寫過程中在語言和態度上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明確:前者是調侃嘲諷,因為作者雖是江蘇高郵人,但已經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輩子了,算得上是半個老北京了,對長期相處的老北京們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諸如隨遇而安、安土重遷、知足常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等思想心態和觀念,在過去,向來是提倡的傳統,至於封閉自私也是人之常情,逆來順受大加撻伐,如果用嚴厲的語言批判,還可能會令有些人一時接受不了而產生反感呢。所以多引用北京人的日常口語和使用引號來調侃。那為什麼又含嘲諷意味呢?因為,現在,北京高樓起來了,有些人還留戀著“殘破”的舊房子捨不得走,商品經濟大潮下,有些人還不願意下海掙大錢,不敢或不願講究享受。這豈不太跟不上時代了?易於滿足的思想應該丟掉了,知足常樂的觀念也不合當今的時代了。人與人相處,也應該多一點互相關心,社會發展了,資訊時代了,也應該多關心一點國家、世界的大事了。後者是氣憤、批評。用貶義詞和反語來諷刺。)

四、歸納中心思想:

北京胡同、四合院居住方式形成的以“安土重遷、封閉自私、知足常樂、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為表現,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曾長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現在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及衚衕的消失而告別。

五、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展開爭論後再明確)

聯絡本文是作者為《衚衕之沒》寫的序言,作者對衚衕和衚衕文化的複雜感情,作者是委婉的勸告老北京們在留戀懷念即將消失的衚衕中告別放棄那些過時的舊思想舊觀念。

板書

品味語言結合上下文

注意感情色彩

聯絡寫作背景

透過語用聯想

注意標點符號

體會感情:對衚衕的消失——懷舊、傷感

對衚衕文化——調侃、嘲諷、

不滿氣憤、

寫作意圖:委婉勸告告別衚衕文化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的:

1、 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的能力

2、 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裡行間的細膩感情

3、品位文化的內涵

二、教學重難點:

1、 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2、 概括要點的方法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論語》裡面有這麼一句話: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0。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仁智的人喜歡山水。其實,不僅僅是仁智的人喜歡山水,在旅遊逐漸風靡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把山水聖地作為他們旅遊的首選。我們旅遊看的是什麼?

請學生回答後,明確旅遊看的是當地的文化,出示幻燈片:

1、 江南水鄉圖片

2、 張家界山的圖片

明確:不同的風景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所代表的文化不是同一內型)再出示兩張同樣是亭子的照片(一張是蘇州園林的照片,一張是頤和園裡的照片)

明確:兩座亭子給人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皇家園林中亭子給人的感覺是“雄”,而蘇州園林給人的感覺是“秀”。將內容引進課文:

北京,大家並不陌生,請說說北京有代表性的建築(學生大多都會說天壇、地壇、故宮、天安門、長城),今天我們就隨著文化老人汪曾祺一同走進北京,走進北京胡同,感受衚衕文化。

打出課件主頁,顯示課文標題,作者等。本文是為攝影集《衚衕之沒》寫的序,介紹有關序的知識。(這部分請學生朗讀)

序是一種文體,是附加於著作或書畫等並與它們有一定關聯的評述性的文字。序,在古代分為書序和贈序(寫出來送人的文章),多放在書後,後來一般放在書前,所以也叫前言,在專業著作裡還叫導言;而把放在書後的叫做“跋”,或叫“後序”或“後記”。序和跋的體例大致相同,因而合成序跋文。

序跋文既可以由作者自己寫,也可以請別人寫。這種文體從內容上可以分為介紹式、評價式、闡發式和隨感式等幾種。

本文的標題為《衚衕文化》,我們剛才也說了那麼長時間的文化,那什麼是文化呢?(接著介紹有關文化的概念、分類)

文化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0》。他可以分為:

(1)精神型的。容易理解,我們平時所接觸的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精神文化產品就是。(2)物質型的。主要指凝聚著人類文化的物質產品,。(3)心理型的。比如,吃文化、酒文化就較為複雜,主要指人們透過某物某事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定式。

我們首先來看看衚衕文化它屬於哪一種文化:齊讀課文第五段,思考什麼是衚衕文化?請學生回答。

衚衕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因此,他就應該是一種心理型的文化。

那麼它的內涵是什麼,指導學生找出概括衚衕文化的特點的詞語——封閉。

這種封閉性的表現是什麼(老師示範朗讀第6段,指導學生概括其內容,其餘部分由學生自己默讀概括)板書如下:

安土重遷,不願搬家

獨門獨院,過往不多

易於滿足,要求不高

愛瞧熱鬧,不管閒事

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那麼,作者為什麼會對北京的市民文化有如此深刻地理解了,我們還是來看看作者簡介: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此後,當過教師、編輯等。他長期生活在北京的衚衕裡,有機會經常接觸北京的普通市民,瞭解他們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現出來的文化心態。他多年從事民間文藝工作。在他筆下,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極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鄉村風俗小說。他自稱是一箇中國式的柔情的人道主義者。

正因如此,在作者筆下的散文都具有一種濃濃的“京味”,在本文當中,在描摹北京人易於滿足時有一段對話(“有窩頭……嘿”),以及《八月驕陽》中的對話,就極其富有京味,首先讓學生醞釀,再由他們推薦代表朗讀,最後聽有關音訊朗讀。

匯入到對衚衕特點的學習當中: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作者筆下的衚衕文化之所以稱之為衚衕文化,而沒有叫做草原文化,湖泊文化,是因為這種文化與北京的衚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接下來我們看看北京的衚衕有什麼特點(閱讀課文1~5自然段,概括衚衕的特點):正、多、名稱俗、靜

多媒體展示衚衕的圖片,引導學生從直觀視覺去印證衚衕的特點,同時,我們還可以根據圖片看出北京胡同的另一特點,那就是破舊,作為長期生活在衚衕裡的居民,面對著衚衕的衰敗,作者心中有何感想?聽課文最後部分的朗讀,說說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

存在於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北京胡同,將要離我們而去了。告別之際,作者的情感相當複雜:有對衚衕往日輝煌的懷念,有對衚衕衰敗的無可奈何,有對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傷感,有對沖擊衚衕文化的商品經濟大潮不可抗拒之勢的讚歎,有對衚衕及衚衕文化將歸入蝦蟆陵、烏衣巷之列的悵惘低徊……但是總的來說,作者顯得還是比較灑脫的,正如他在《日子就這麼過來了》中所說的“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在無可奈何中,便有新的希望在增長”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15

【教材分析】

《衚衕文化》是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教學用書《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是學會梳理文章思路。在對本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應該著力於引導學生概括出文章的要點,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課文。

《衚衕文化》是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一篇序言,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京味語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所以應該好好的讓學生品讀、欣賞,從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此外,透過本文,可以引導學生動手查閱資料,對廣州本土文化進行深入瞭解和反思,這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與加強實際語文應用能力訓練來說,是很好的材料。

【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基礎一般,具備初步的概括能力,進一步梳理思路的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南方學生對北方的風土人情不是很瞭解,但透過與廣州本土文化做對比學習,對作者複雜的情感更容易引起共鳴;學生運用網路工具搜尋資料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透過小組合作學習,有助於共同提高查閱資料的應用能力,培養新的學習習慣。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閱讀全文,瞭解北京胡同的有關知識及其中體現的文化內涵。

(2)能力目標

透過概括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特點,掌握概括要點、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

透過誦讀與討論,體味本文京味語言特色,培養審美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

此外,透過拓展研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觀察生活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領會“衚衕文化”的“封閉”和“忍”的特徵及其典型意義,學會辨證地評價“衚衕文化”產生的背景和原因,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情感態度;培養學生對身邊的文化現象進行關注與思考。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概括要點、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訓練學生查詢資料的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對身邊的文化現象進行關注與思考。

【教法學法】

教法擬採用任務驅動法、跳讀法、討論法;學法採用合作探究法、誦讀法

【環境與資源】

多媒體課室

【課時安排】

二課時(80分鐘)

【課前準備】

1、自讀課文,找出各段的關鍵句,並思考以下問題:

(1)北京的衚衕有什麼特點?

(2)什麼是衚衕文化,其內涵是什麼?

(3)作者對衚衕有怎樣的感情?

2、分組合作:提前一週左右佈置並安排好學習小組,教師給與適當指導

以“西關文化”為主題,利用網路資源查詢資料,,每個小組一項具體任務:可以圖片展覽、放映多媒體資料等形式展示成果,並選派一名同學進行解說。

參考選題:陳家祠、茶文化、飲食文化、西關大屋、騎樓宅居文化、花市風情、粵劇風俗文化等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5分鐘)

易中天老師的《讀城記》說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在他的筆下,北京是一個大氣的城市,廣州則是一個生猛鮮活的大市場。

提問:北京城的城市名片有哪些?

學生討論,提出長城、故宮、圓明園、衚衕、四合院等等。

播放音訊評彈《說唱衚衕》,投影衚衕的圖片資料。

教師:衚衕、四合院是老北京的居住方式,它們就像廣州的騎樓、西關大屋一樣,也成為了北京城的地方文化的載體。

讓我們來看看北京的衚衕是什麼樣的?它們有什麼特點?衚衕裡的文化又有什麼特點?

二、作者簡介(5分鐘)

請同學們簡要介紹你所瞭解的汪曾祺。

汪曾祺,1922年出生,當代作家。作品有小說《受戒》《大淖紀事》等。寫的內容大多是他對已經逝去的歲月的回憶。作品中展示的是蘇北水鄉優美的自然風光,誘人的地方風俗,以及真正普通人民的美好的情愫與品性。作者注重挖掘生活在舊時代的下層人民身上的善與美,把人引入歷史文化境界,討取往昔生活中的美趣。他的小說具有一種散文美,並不著意於小說的結構,而是以樸實自然的文筆,抒寫生活的內在詩意。

三、整體感知、梳理思路(20分鐘)

1.衚衕文化

請引用作者的一句話回答什麼是“衚衕文化”?

明確:第5段中“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衚衕文化”。

讓我們來了解孕育北京市民文化的環境——衚衕。

2.篩選有關“衚衕”及“衚衕文化”的資訊。

(1)哪幾段寫衚衕?

明確:1-4段。

(2)衚衕的特點是什麼呢?(速讀,並搶答)

明確:

第1段方正(“方正”也是皇城建築格局的特點)。

第2段衚衕的取名。

追問:第3段具體寫了什麼特點?到底是哪一句?

明確:文中沒有現成的答案,那就必須用自己的話將兩個意思同時歸納進去,想想看該怎麼說?

第3段衚衕的大小和多少(寬窄、數量)。

第4段方便,安靜(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路)。

小結:以上在概括內容要點時,我們主要採用了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摘錄文中語句,另一種是根據理解由自己組織語言。

提示概括要點的方法:

①找關鍵句,如總起句、總結句、主旨句、關鍵詞等;

②對沒有關鍵語句的,找出全段圍繞其闡述的規律性的內容加以概括。

(3)依照這兩種方法概括第6至第12段要點。

第6段封閉,安土重遷。

第7段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

第8段易於滿足(知足)。

第9段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

第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

文章第十一、十二段分別舉“我的小說”和“生活”中的兩個例子來說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沒有要點可以直接畫出。

明確:這裡具體介紹了“衚衕文化”的特點。

3、根據概括出來的各段要點,分析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絡,劃分層次。

明確:

第一部分(1—4),介紹北京的衚衕。佈局,影響,取名,數量。

第二部分(5—12),衚衕文化的特徵。從居住、交際、娛樂、飲食、處世方式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三部分(13—15),作者對衚衕文化沒落的感受與思考。作者寫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時代大潮的衝擊下的衰敗和沒落,帶有明顯傷感的情緒。

4、作者是如何安排“北京胡同”和“衚衕文化”的?體會文章的結構整體安排的匠心。

明確:作者在第5自然段指出:“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衚衕文化。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本文的樞紐,它連線著“北京胡同”和“衚衕文化”兩部分。先說衚衕,再說文化,最後扣住“沒”字,寫今日衚衕衰敗的現狀、必然消失的前途,順理成章抒發作者對衚衕及衚衕文化的感受,層層深入,步步推進,合乎事物發展的規律,也符合人們的認識心理。

四、突破難點,探究學習,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10分鐘)

普普通通的衚衕,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這種文化內涵表現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流露在作者的筆端。

1、衚衕文化的內涵是什麼?作者是如何向我們展現“衚衕文化”的?

討論明確:先寫人們的生活習慣,再寫他們的人際交往,然後寫到處世哲學及精神面貌。

(1)居住方式上“獨門獨院”,而且安土重遷,捨不得挪窩兒;飲食條件上有窩頭就知足了,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大白菜文化。

(2)為人處事上愛熱鬧不愛管閒事,典型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2、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閉保守的種種表象,其實質是什麼呢?衚衕文化的精義是什麼?

“忍”,用書上的八個字概括:“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3、這樣一種封閉保守,易於滿足的文化形態是怎樣形成的呢?學生深入探討

教師解讀:1北京城的建築格局,方方正正;2北京城悠久的歷史。

衚衕文化是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其實這不僅是北京人的一種傳統心態,試想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所以封閉守舊是一種民族心理,慣於忍耐更是一種民族性格。

林語堂在30年代就指出:“遇事忍耐為中國人的崇高品德,凡對中國有所瞭解的人都不否認這一點,然而這種品德走得太遠,以致成了中國人的惡習。”作者舉了兩個例子來證明老北京的“忍”勁。“睡不著眯著”這話形象地活畫出一個“北京小市民”的形象。“眯著”,就是本來睡不著但又非得把眼微微閉上裝睡。“北京小市民”對社會上一些醜陋現象本也看不慣,但非把眼微微閉上假裝看不見,求的只是自家門前乾淨而已。

五、品味語言,體驗情感(10分鐘)

1、課文中語言富有京味,這些語言既寫出了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心態,也表達出作者對這種“封閉”“忍”的文化的情感,請同學們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朗讀。以下句子重點品味:

(1)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充分表現了北京人極其滿足的心態。

(2)‘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眯著!’“睡不著眯著”這話實在太精彩了!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眯著。北京人,真有你的!——活畫出其神態,對“忍”最好的註解。

——“真有你的”讚賞還是否定?(有調侃、嘲諷,更有無奈。)

(3)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書面語表現出衚衕之沒帶來的惆悵傷感的悲涼。

明確作者本文語言特點:樸實、雅緻,自成風格,富有表現力。

2、比較朗讀(用普通話和廣州話分別讀下面的句子):

“有窩頭,不錯。大醃蘿蔔,好。小醬蘿蔔,很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OK。蝦米皮熬白菜,耶!”

學生討論與原文的區別,評價:呆板,單調,無生活氣息。兩廂對比,還是原句京味兒濃。

3、衚衕離我們遠去,作者對這種“封閉”的、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集中體現在哪幾段?(展示幾幅衰敗的衚衕的照片)

學生齊讀最後三段,注意要能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讀出韻味來。

明確:懷舊,傷感,無可奈何!

態度很複雜,既喜歡又否定,在情感上“懷舊和感傷”,但當他直面衰敗的衚衕時,也認識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封閉的衚衕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所以,無奈中有懷念,批判中有失落。

展示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無可奈何之中,總有新的希望在生長。”

——汪曾祺《日子就這麼過來了》

六、拓展遷移,綜合活動(25分鐘)

衚衕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生活中,常聽到這樣的說法,蒙古有草原文化,江南有水鄉文化,“衚衕、草原、水鄉”構成了文化誕生的生活環境。讓我們來了解孕育廣州市民文化的環境——

請同學們選擇廣州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現象(西關騎樓、東山洋樓、城中村、恩寧路、獵德村、陳家祠、飲食文化),進行實地調查或利用網路資訊,整理蒐集資料,撰寫調查報告或小論文,闡述自己對這些舊民居的認識和看法;也可以將其製作成簡報(PowerPoint),可以展示廣州西關文化的全景或多樣風貌。

(任務課前佈置,課堂展示)

學生展示,教師評價。

參考內容:

1、以陳家祠為標誌,體現書院文化、姓氏文化、儒家文化;

2、以茶樓、艇仔粥、中藥行為標誌,體現茶文化、飲食文化、中成藥文化和中西結合的飲食醫藥文化;

3、以西關大屋、騎樓為標誌,體現宅居文化、街市文化、古巷文化;

4、以花市、粵劇為標誌,體現風俗文化、風情文化。

七、課堂小結,佈置作業(5分鐘)

1、請同學們回顧本課所學的學習重點:概括要點,梳理思路的方法。

2、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衚衕的沒落,是歷史變遷的必然結果。保守封閉的衚衕文化終將隨著衚衕的衰落而沒落,高樓大廈代替了紅牆碧瓦,古老的廣州騎樓也將煥發新的容顏,獵德村將會變成廣州新的商業中心,新的文化、新的意識正在興起,希望同學們能在時代的變遷中記住傳統!

3、佈置作業:將小組合作的作業形成文字,談談自己對廣州文化的認識與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