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秦漢時期的文化》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本課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中國古代史》全一冊的第二章第七節“秦漢時期的文化”。秦漢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國家的統一發展時期,在政治、經濟大發展的基礎上,文化發展異常繁榮,在中國和世界的文化發展過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現在仍有很多文化現象與這一時期的文化發展有關,其重要地位可見一斑。文化問題也是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的好的歷史材料。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
知識目標:
a.掌握秦漢時期文化發展的具體表現,包括時間、人物、成就等歷史事實
b.掌握秦漢時期文化發展的特點、原因、影響等歷史結論
c.學習利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分析問題的歷史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
能力目標:
a.透過列表總結文化發展,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抓住有效資訊的能力
b.透過歸納、分析、比較相關歷史史實,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c.透過秦漢文化的特點、發展原因、影響等問題的分析,提高學生史論結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過程與方法
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習方法的使用過程,教師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並掌握學習方法。
a.透過分層次認識問題的教學步驟的設計和學生的參與,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和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過程。
b.透過列表、利用多媒體裝置展示文字材料、圖片、討論分析問題、形成文字或口頭表達,使學生掌握分類、歸納、比較、分析等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透過秦漢科技的學習,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b.透過自主歸納、展示成果等環節的設定,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和勇於展現的積極態度。
c.透過學習歷史人物的重大貢獻和討論環節培養學生為集體、社會貢獻力量的價值觀和團隊精神。
3、重點、難點
重點:秦漢文化發展的成就、特點、原因、影響。
難點:哲學與宗教
二、教學方法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採用指導自學法、講授法、討論法。透過指導自學,使學生以課本內容為依託,依靠一定的邏輯關係歸納、分析問題。透過對學生進行歸納問題、分析問題、討論問題的方法的指導,提高其自主學習和閱讀的能力、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講授法是傳統而有效的方法,我將採用問題中心式講解法,透過設定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啟發學生深入理解內容,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回答問題中學生可以提高表達能力。我將採用“群體互補”式討論,學生分組討論秦漢文化特點、發展原因、影響,實現智力互補,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依靠文字材料、相關圖片等媒體,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提高學生駕馭材料的能力,使其感受依據材料得出結論的歷史學習方法。
三、學習方法分析
本節課力求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重點是透過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學生的自主活動,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感受和學會歷史的學習方法、思維方法,給他們發揮和展現才能的機會,培養獨立思考、團結協作的精神。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匯入
列舉學生熟知的一些文化內容。師:大家看過《西遊記》、《天龍八部》、《無間道》嗎,其中都包涵了佛教思想,有誰知道佛教是在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呢?學生回答: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的大發展時期,不僅有佛教傳入,還有很多其他的文化成果。師:那麼秦漢時期都有哪些文化成果,這一時期的文化發展有什麼特點,獲得巨大發展的原因又是什麼,對古今中外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2、分層次學習本節內容
步驟一:列表歸納秦漢時期的科技文化成果
過程:
①由全班同學集體構思、討論形成表格結構
②每位同學結合教材填寫
學生設計出來的表可能不同,可以進行比較,讓他們選出最合理的。
目標體現:
①透過表格的設計,培養學生多維度思維問題的能力,既要考慮到文化的分類,又要考慮到時間的劃分(舉設計會考登記表時的例子),類似於數學中的座標軸。
②透過設計培養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透過填寫表格,對秦漢時期文化發展的表現形成最初步的瞭解。
步驟二:講解秦漢時期文化發展成就
過程及目標的體現:
①先進科學技術的講解及要實現的目標:
a.提出問題:先秦時期有哪些突出的科技成就呢?
學生可以較容易地說出答案。
目標:透過與先秦文化聯絡,培養“聯絡”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b.展示與某些科技成果相關的史書記載的原文,適當補充對某些科技成果的解釋。
學生可能不容易看懂,適當做出解釋。
目標:培養學生閱讀資料的能力。
c.提出問題:這一時期的文化與有什麼突出的特點呢?
學生會從多個方面回答問題,對合理答案充分肯定,並突出科技的先進性和實用性。
目標:突出科技的先進性及中華文化對全人類進步的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實現情感價值的目標培養,在回答問題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培養學生依據材料把握重點的能力。
d.提出問題:這一時期取得先進科技成果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可以較容易地從經濟發展角度回答,但不夠系統,指導其從政治、文化、社會風俗等各角度認識。
目標:使學生體會逐層深入分析問題的過程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
②在哲學與宗教的講解中要實現的目標:
關於這一問題的總體思路:這一部分是本節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要透過對基本概念的.解釋和可操作性問題的設定,一步一步將較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將表面現象和內在本質練習起來。
a.結合教材解釋董仲舒儒家思想的內容,包括“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的含義。
目標:使學生更深刻認識董仲舒將儒學的神化與政治化。
b.提出問題:董仲舒思想與孔子、孟子思想的比較有什麼特點?吸收了什麼新的思想?
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和對上述兩個名詞的解釋,會提出相關的答案,只要合理即可。
目標:透過對董仲舒思想的內容的講解、董仲舒思想與孔子、孟子思想的比較使學生對董仲舒的思想內涵有更深刻的認識。
c.提出問題:董仲舒思想為什麼被漢武帝接受,並且成為此後兩千多年封建統治思想?
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會從政治方面去考慮。
目標:透過董仲舒思想在當時治國方面現實價值的分析,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使學生認識文化服務與政治、階級的聯絡,從而最終突破難點。
d.先秦和秦漢時都出現了唯物主義思想家,他們的觀點有何異同?
學生回答可能會隨意、缺乏條理,應指導他們從形成背景、內容、作用方面去考慮。
目標:提高學生聯絡問題的意識,比較問題的能力。
e.請同學們談一談對道教、佛教的瞭解和認識。
學生可能會從寺廟、服裝、電影、電視等方面抒發自己的意見。
目標: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表達能力,活躍課堂氣氛。
f.提出問題:他們產生、發展和政治問題、社會問題有關係嗎?
學生能夠根據教材內容將之與統治需要、階級鬥爭相聯絡。
目標:透過佛教、道教的形成及發展過程的講解,使學生從上層建築反映和反作用於社會經濟、政治的高度,深刻認識宗教。
③史學巨大成就的講解及要實現的目標:
a.解釋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通史、斷代史
目標:對史書體例有一個基本瞭解。
b.司馬遷的《史記》有什麼重要的地位?
學生可以結合教材相關段落歸納出來。
目標: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根據問題提取有效資訊,並進行提煉總結的能力。
④文學的新成果的講解及要實現的目標:
展示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及班固《兩都賦》、樂府詩《陌上桑》的節選,或由學生背誦一些段落。
目標:體會其特點的差異。
⑤雕塑與繪畫的講解及要實現的目標
展示相關圖片。
目標:中國學生對文化的瞭解大都停留在文字上,增加圖片可極大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遺產的感性認識,開闊眼界,提高興趣。
步驟三:分組討論秦漢文化發展的特點、原因、影響
過程:
①集體討論總結的方法並做出指導
a.特點的總結要做到史論結合。
b.原因需要從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係、對外交往幾個方面考慮。
c.影響需要從歷史與現在、中國與世界的時間和空間多維度去考慮。
②分組討論並展示結果
a.寫成文字,透過實物投影展示。
b.彙總形成合理的答案。
可能出現的情況及處理:學生會有很多想法,應允許學生有自己的創造和發揮,肯定其合理部分。
目標體現:
①透過對分析問題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自主思考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②透過討論的方式培養合作精神。
③透過文字的展示,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
3、歸納總結,鞏固練習
由學生回顧本節知識體系,對本節內容進行反思,形成完整系統。透過選擇、材料、問答題進行反饋,並在練習中提高學生運用相關知識的能力和準確、精煉、有條理地表達思想的能力。
五、板書設計
一、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
二、秦漢時期的文化發展的特點
1、統一與多樣
2、中外交流
3、世界領先
4、氣勢恢宏
三、秦漢時期的文化發展的原因
1、經濟條件
2、政治條件
3、文化條件
4、民族關係
5、對外關係
四、秦漢時期的文化發展的影響
1、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
2、在世界歷史發展中的地位。
[此設計力圖體現板書的概括性、指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