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中華食文化》教學反思

《中華食文化》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華食文化》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華食文化》教學反思1

第一次參加優質課,心裡很忐忑,再加上第一次執教品社課的公開課,這忐忑就唱的更驚天動地了。選課題的時候,我著實犯了難,到底哪個課題更適合我呢?平日裡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吃貨,還是選擇《中華飲食文化》這課吧。自己就是喜歡的吃的,孩子們也不會拒絕美食吧?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這中國的飲食文化用博大精深都不足以表達,我們每天雖然都離不開“吃”。但食物的來源、食器的發展、飲食的習俗、八大菜系的特點等等是我們從來沒有涉及到的領域。自此也開啟了個人品社教學生涯的第一篇。

一、關注學習內容生活化

品社課本就是與生活聯絡及其密切的學科,要想上好品社課就必須關注教學內容的生活化。這是每個品社老師都知道的最基本常識,然而真正要實踐起來卻很難。在這節課中,為了能夠真正的讓學生走進生活,走近美食,我設計了“暢聊家鄉味”、“美食爭霸賽”等環節,就是為了讓孩子在留心觀察和細心蒐集資料中感受到美食的魅力和美食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達成。

品社課本就是從生活中來,它最後的落腳點也依舊是生活。所以個人認為,品社課就是要將生活中悟出的道理重新運用於今後的生活中去,不要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

二、關注課堂探究性學習

這也是與語文學科最不同的`一點吧。學生根據個人生活體驗和生活常識對現有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反思,從而獲得新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本節課,我的探究性學習內容為“八大菜系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與這八大菜系打交道,但卻不瞭解其根源,因此我設計了本環節。孩子們在學習的時候,有勁頭、有生活體驗。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孩子們既鍛鍊了小組合作的能力,有對教材內容有了深度挖掘,實為一舉兩得。當然,在探究的過程中,既要放手給學生,又要適時點撥。使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保證課堂上的有效探究,避免走馬觀花。

三、關注學生主體性

很多時候,品社課上都是我們老師的獨角戲,很容易成為自己的戰場。學生只是木訥的聽,實在是枯燥無味。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產生,我設計了互動小遊戲“是真的嗎?”激發孩子對枯燥的食器的興趣,設計了“為家人點菜”這個環節,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課堂檢測孩子們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的掌握。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這節課中,興趣這個老師的確讓人精神煥發。

由美食愛上了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由美食文化愛上了品社課,在這條與生活結緣的路上,我願做個有心人,一路觀賞,一路收穫。

《中華食文化》教學反思2

《中華食文化》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個主題《吃穿住話古今》中的一個話題。本課透過講述“食”,透過歷史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積澱,引導學生探究歷史,探究我們生活中許多事情的來龍去脈,同時體驗和感悟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創造。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收穫:

一、創設情境,拉近現實和歷史的距離。

《中華食文化》是個比較大的話題。吃不僅僅是為了充飢、品嚐美味,吃中還有人的智慧,吃中還有故事,如何上升到“食文化”的高度還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我採用小切口,大深入的方式,以兒童的生活經驗作為歷史教學的基礎。學生身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生活中進行歷史教育的“活教材”。只有讓學生從對身邊事、身邊物的歷史追溯與關心瞭解中,學生才能尊重歷史,尊重地方的文化與傳統,萌發對歷史的感性認識,豐富對民族及國家的愛國主義情感。所以,教學時,我就從現實生活出發,瞭解了現代社會的“食”之後,再追根尋源,引發學生對於人類在幾千年前的生活的思考。這樣一來,就拉近了現實和歷史的距離,不會顯得很脫節。

二、活動多樣,發現食文化的智慧與魅力

活動性是品德與社會這一新課程的特點,在品社教學中創設適宜的生活化教學活動,使學生強化情感體驗,促進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確保學生透過活動這個中介和載體,體驗和分享,幫助學生領悟、行為遷移和品質內化。在活動中體驗、感受到中華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食文化的興趣。本課教學時設計了四個活動:08奧運選單推薦、猜菜名、食背後的故事、追溯古代飲食文化,給學生創設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由學生宣傳、介紹中華食文化;同時我也有目的地插入一些相關的素材(例如:錄影、圖片),穿針引線,使得課堂始終處於師生平等、共同探究學習的和諧氛圍中。

三、探究歷史,體驗學習歷史的方法。

歷史總是以一種過去時的姿態呈現在我們面前,它講述的是離學生生活久遠的時代發生的事件。那麼人類是怎樣瞭解歷史的呢?在這裡,我也滲透探究歷史的方法。例如:在《吃穿住話古今(一)》這課中,教材就設定了一個問題“最初的人類,還不能把自己的歷史記載下來。人們是怎樣知道他們當時的生活的?”在這裡,我引導學生思考、猜測遠古時代人們是怎樣生活的,從而得出結論:我們可以透過史書、成語、圖片、出土文物、歷史遺址等方面瞭解當時的歷史。

四、課後留白,培養學生歷史探究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精彩的對話文字。為學生的創造性發揮留有許多彈性空間。它尊重不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想觀點,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與處理資訊、分析與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再加上,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我們為學生留有一定空間,讓他們自主合作學習,在交流中獲取知識,體驗情感。在上完《吃穿住話古今》這課後,我請學生自己去探究我國的飲食禮儀,發現其中的精妙之處,從而增進民族自豪感,我想下節課一定能上得更貼近學生,更能走進歷史!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學過後,還是發現的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對於學生的發言,情感掌控得不是很好。還有一些古代的飲食製作工具其實也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我想在課堂上應該多拓展這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