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2、進一步瞭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養成蒐集資訊/篩選資訊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2、進一步瞭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養成蒐集資訊、篩選資訊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匯入

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麼克隆是什麼呢?它奇妙在哪裡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我們先來看一下大名鼎鼎的克隆羊多莉是如何誕生的。(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動畫“克隆羊多莉的誕生”)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學生聽讀,整體感知全文。

2、檢查預習:請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內容,並出示問題,供小組討論。

問題:

⑴課文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麼作用?

⑵“克隆”的突出特點是什麼?

⑶第二小節寫了許多實驗,為什麼要這樣安排材料?

⑷“多莉”的誕生有什麼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⑸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與弊處?

明確:

⑴課文使用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後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⑵理解“克隆”的關鍵是: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

⑶作者沒有用時間順序來介紹“克隆”實驗,而是用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一條是以中外科學實驗為線索,這樣寫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一條是以實驗物件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為線索來安排材料,這樣寫便於認清克隆技術發展的脈絡。

⑷“多莉”的誕生標誌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而且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⑸課文從三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於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作者並沒有沉浸在盲目的樂觀當中,而在結尾處提出了關於“克隆”牽涉到道德倫理問題的冷峻思考。

三、內容研讀

1、明確什麼是克隆?

⑴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用自己的話說說克隆是什麼?(不是由生殖細胞結合產生的後代)

⑵齊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麼是“無性繁殖”,什麼是“克隆”的語句。(“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也叫‘克隆’。”)

2、講解說明方法:在介紹“克隆是什麼”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

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事物特徵服務的。“克隆”屬於前沿科學知識,對一般人而言生僻難懂。作者透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細緻的解釋,最後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定義它,使它的特徵清晰、明瞭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知道了“克隆是什麼”。

探究:

⑴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於希臘文,效果好嗎?

⑵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麼作用?

明確: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從常見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現象寫起,將高深的科學技術說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著又從詞源追溯“克隆”原意,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義。用《西遊記》中婦孺皆知的故事,更將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四、佈置作業

1、瞭解你周圍的某一動、植物,按照一定的順序,選用適當的說明方法,介紹它的特徵及生長過程。

2、字詞,讀一讀寫一寫,課後研討練習。

第二課時

一、匯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為其“科學性”,重在內容;“普”為其“普及性”,重在語言。二者完美結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說明了深奧尖端的生物技術。

二、複習

研讀第一小節“克隆是什麼?”思考:

1、用一句話告訴大家“克隆”是什麼。

2、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於希臘文,效果好嗎?

3、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麼作用?

4、這一小節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其作用分別是什麼?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節與第三小節有何關係?

2、請找出這兩小節中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與精神的語句。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3、找出使用的說明方法,並說明其作用。(學生討論,教師引導並明確)

4、“克隆鯽魚出世前後”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麼?為什麼不以時間的先後來寫呢?文中這種安排有什麼好處?

提示:

1、第二小節為第三小節寫“克隆綿羊‘多莉”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了行文的鋪墊,並且按由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魚類、兩棲類、哺乳類)的順序進行說明。

2、(句子見課文)

3、有舉例子、列數字等,各舉例說明。

4、按照生物順序來安排的。由低階到高階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再說,無性繁殖屬於低階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階,就越難以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克隆技術在不斷髮展。

四、拓展延伸

1、分組辯論:克隆人是福音,還是惡兆?

課文最後一部分的小標題是“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由閱讀這部分內容,思考文題是否恰當。(大家的意見有分歧,書上也說“科學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下面,我們就請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圍繞“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辯題展開討論。)

2、組織辯論:

辯論的要求:

⑴語言清晰、流暢,聲音洪亮;

⑵觀點鮮明,論據充足;

⑶駁斥對方觀點時既要有“理”,又要有“禮”。

五、小結

同學們各抒己見,對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許不夠深刻,卻是樸素而真實的。坦白地說,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未必比你們高深,你們的發言給了我啟發。想阻止科學技術進步是徒勞無益的,科學向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始終要進取。克隆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為之轟動,它對我們人類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我們希望“克隆技術造福人類”,我們更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並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這篇課文裡引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作結束語,也是我們這堂課的結束語。請大家齊讀這段話。

六、佈置作業

展開充分的想像,以“我被克隆了”為題,寫一篇科幻小品。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2、進一步瞭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引導學生養成蒐集資訊,篩選資訊的學習習慣。

教學理念

提倡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設想

1、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提前佈置學生查詢相關資料。

2、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人文教育,使學生正確認識科學的發展。

教學步驟

一、課前學習

1、閱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

2、查詢克隆的相關資料,如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實物資料。

3、思考:以克隆為例,談談對“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的理解。

二、課堂教學內容

(一)克隆是什麼

1、匯入。

孫悟空,是同學們喜歡的藝術形象。他神通廣大,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這一精彩描述,是我國明代大作家吳承恩關於克隆的設想。他想像的依據是什麼呢?

2、展示查詢的資料。

自然界中哪些動、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領?

(出示實物、圖片:秋海棠落葉生根、富貴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發芽生長、各種水果、蔬菜、稻麥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生殖即身體長出芽體等)

3、明確什麼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用自己的話說說克隆是什麼?(不是由生殖細胞結合產生的後代)

(2)齊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麼是“無性繁殖”,什麼是“克隆”的語句。(出示幻燈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也叫‘克隆’。”)

4、講解說明方法。

在介紹“克隆是什麼”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

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事物特徵服務的。“克隆”屬於前沿科學知識,對一般人而言生僻難懂。作者透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細緻地解釋,最後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定義它,使它的特徵清晰、明瞭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知道了“克隆是什麼”。

(二)克隆的科研成果

1、分組自學(出示幻燈片)。

自學要求:

(1)自學“克隆鯽魚出世前後”和“克隆綿羊‘多利’”兩部分;

(2)將文中的說明內容、說明方法等知識依照一定的順序設計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3)各組派一名代表作簡單的解說;

(4)提出需要和大家討論的問題。

2、組織學生討論說明的順序。

“克隆鯽魚出世前後”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麼?為什麼不以時間的先後來寫呢?文中這種安排有什麼好處?(按照生物順序來安排的。由低階到高階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再說,無性繁殖屬於低階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階,就越難以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克隆技術在不斷髮展。)

3、小結上述內容:(出示幻燈片)。

“克隆”與克隆的科研成果

說明物件

說明順序

類別

研究成果

時間

說明方法

克隆——無性繁殖——來自一個祖先,經過無性繁殖產出的一群個體

生物進化

低——高

魚類

鯽魚

1979年

下定義

作詮釋

舉例子

列數字

打比方

鯉鯽魚

兩棲類

爪蟾蜍

1962年

黑斑蛙

1978年

哺乳類

多利羊

1996年

“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在文章的最後一部分裡(“一隻母羊就好比一座製藥廠”)出現的,為了表格的完整性,故提前列出。

(三)克隆技術造福人類?!

1、閱讀思考。

課文最後一部分的小標題是“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由閱讀這部分內容,思考文題是否恰當。(大家的意見有分歧,書上也說“科學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下面,我們就請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圍繞“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辯題展開討論。)

2、組織辯論。

辯論的要求:

(1)語言清晰、流暢,聲音洪亮;

(2)觀點鮮明,論據充足;

(3)駁斥對方觀點時既要有“理”,又要有“禮”。

3、教師小結。

同學們各抒己見,對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許不夠深刻,卻是樸素而真實的。坦白地說,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未必比你們高深,你們的發言給了我啟發。想阻止科學技術進步是徒勞無益的,科學向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始終要進取。克隆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為之轟動,它對我們人類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我們希望“克隆技術造福人類”我們更期待(出示幻燈片)“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並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這篇課文裡引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作結束語,也是我們這堂課的結束語。請大家齊讀這段話。

三、課後拓展學習

藉助生物書,瞭解某一動、植物,按照一定的順序,選用適當的說明方法,介紹它的特徵及生長過程。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掌握快速默讀課文,透過圈點批註的方法,抓住主要資訊、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閱讀法

2、瞭解本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學習文中科學家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提高閱讀現代科學文的能力,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學習課文,瞭解克隆的相關科學知識;學習一定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對克隆問題引發的倫理、道德、法律問題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西遊記》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孫悟空有個絕活讓我們羨慕不已——他經常在緊要關頭從身上拔一把猴毛變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樣的猴子當然這只是我國明代大作家吳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寫但這一想象卻在今天成了可能,這就是克隆今天我們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領域去探究一番

二、檢查預習

1、正音正字

(學生們把學案上的課內字詞積累題完成後,上黑板寫出答案,並補充自己認為重要的字詞)

2、作者介紹

(請學生介紹課前預習時蒐集到的有關作者資訊,並提示學生應當關注到學案上也有相關資訊,充分利用學案)

3、“我來說克隆”

(請學生們介紹自己瞭解到的克隆知識:壁虎斷尾再生、土豆等植物斷莖再生……)

三、“作者說克隆”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圈點勾畫,完成學案上的以下問題後可小組內交流:

1、什麼是克隆?文章從哪幾個方面介紹奇妙的克隆?

2、為了說明“克隆是什麼”,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3、克隆技術的發展真的有益於人類嗎?“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我們當如何理解?

請學生們總結:這篇課文圍繞克隆說明了哪些內容?你從中獲取了哪些關於克隆的資訊?

(設計這一環節,培養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準確提取資訊的能力體現了新課標要求學生具有團結合作,主動探究的精神,寓教於樂,讓學生在活動中瞭解現代科技知識,學習一定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對教學重點進行了突破同時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愉悅,有進一步學習的願望,也訓練了學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口語表達等能力)

四、 奇思妙想

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術,你最想克隆什麼呢?為什麼要克隆它?

要求:1、想法要奇妙、有益;

2、理由闡述充分,表達富有條理

(先請四人小組組織交流,看誰的想法最奇妙,最有益於人類,最能體現出自己的個性然後每組推薦出一名同學代表發言)

(引導學生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透過合作學習互相啟發,互相提高,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多元互動,重視以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的交流,儘可能挖掘學生思維和口語交際中的閃光點,並給予充分的肯定,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

六、延伸拓展

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那麼“克隆”對我們人類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同學們可以各抒己見,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

要求:1、觀點明確、理由充足2、語言清晰、流暢,聲音洪亮

(鼓勵學生利用搜集的有關資料展開辯論,讓他們學會熱烈參與討論,耐心細緻傾聽,大膽發表創見同時培養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和愛科學的熱情)

七、佈置作業

片段作文:如果有一天,科學家克隆出了另外一個你,請你插上想像的翅膀描述一下那時的你和“你”生活的情景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鍥而不捨的科學態度和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

2、 進一步瞭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 進一步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篩選資料、利用資料的學習能力。

二、教學重點

透過競賽,瞭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利用收集的有關克隆資料展開辯論,培養學生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口語交際的能力。

三、課時安排 3課時

四、課前準備

學生:

1、結合課後練習預習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關克隆的資料,如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實物資料等。

教師:

準備有關資料和事例,以便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把課後練習題融入教學過程中。

第 一 課 時

一、教學內容

展開競賽,掌握課文內容,瞭解說明順序和方法。

二、教學步驟

1、匯入新課

《西遊記》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孫悟空有個絕活讓我們羨慕不已——他經常在緊要關頭從身上拔一把猴毛變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樣的猴子。當然這只是我國明代大作家吳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寫。但這一想象卻在今天成了可能,這就是克隆。今天我們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領域去探究一番。

2、交流查詢的資料

我們身邊哪些動、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領?(學生出示仙人掌並加以說明;土豆、桂花、富貴竹插枝即活;各種蔬菜、果樹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生殖即身體長出芽體等)

3、感知課文,展開競賽

按課文四個版塊,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以組為單位展開。(第一部分一個小組,第二、三部分一個小組,第四部分一個小組)

⑴全班齊讀第一部分,請第一組同學做好迎戰準備,另外同學發掘問題。

問: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後代。)

問: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麼是“無性繁殖”,什麼是“克隆”的語句。(“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後代群體也叫克隆”)

問:這一部分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並分別找出來。(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

教師補充提問: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事物特徵服務的。作者介紹克隆是什麼時用了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的說明方法,其作用是什麼呢?(克隆這一前沿科學領域,對一般人來說是很陌生很難懂的,作者透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細緻的解釋,最後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給它下個定義,把它的特徵清楚的展示出來,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克隆。)

⑵對克隆有了比較清楚的瞭解,那我們再來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默讀“克隆鯽魚出世前後”和“克隆綿羊‘多利’”兩部分。請二組同學準備,其他同學發掘問題。)

問:這兩個部分作者舉了哪些克隆事例?(1979年克隆鯽魚、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問: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列資料)

問: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為什麼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說明了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具有全能性。標誌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

問:這部分作者為什麼不按照時間順序進行說明呢?文中的順序安排有什麼好處?(如果其他學生覺得比較困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並加以引導。文中按生物順序來安排的,是由低階到高階。這樣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另外,無性繁殖屬於低階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階,就越難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了克隆技術在不斷的發展。)

教師補充提問:克隆技術不斷在發展,這與科研人員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他們的努力?

學生找出後,教師追問:這些努力體現了一種什麼精神?(鍥而不捨、求真創新)把這種精神用到我們的學習中,我們該如何做呢?(學生自由發言)

⑶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請同學讀,最後一組同學做好準備。)

問:克隆技術造福人類主要體現在什麼地方?(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

問: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有什麼作用?(舉例子。透過舉例,說明只有透過克隆技術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這些能給人類帶來好處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問:你願意克隆一個和你一樣的人出來嗎?(學生自由發言)

問:作者對克隆人的看法是什麼,體現在文中什麼地方?(略)

對競賽優勝小組以肯定後,教師小結:我們對“克隆”有了初步的瞭解,並且克隆人也不再是幻想。那你對克隆的看法如何呢,請整理好收集到的資料,準備下節課的辯論——我看克隆人。

第 二課 時

一、教學內容

總結前課內容,展開辯論。

二、教學步驟

1、投影幻燈片,複習課文內容。

《 奇 妙 的克 隆》

2、組織學生,展開辯論。

投影幻燈片,指出辯論要求:

⑴語言清晰、流暢,有條理性,聲音洪亮。 ⑵觀點明確,論據充足 。 ⑶在駁斥對方觀點時應該有“理”,更應該有“禮”。

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小結。

3、佈置作業

⑴把文中好的詞、句抄在資料冊裡,增加知識的積累。

⑵回家仔細觀察一種動物或植物,選擇適當的說明方法,有條理的介紹它的特徵。

附:板書設計

克隆的含義

奇妙的克隆 克隆實驗

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好處

人類對克隆技術的思考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5

一、教材簡析: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章用幾個小標題的形式,按照邏輯順序,有條理的介紹了什麼是克隆;克隆的試驗;以及克隆的應用、發展。文章緊緊圍繞文題中"奇妙"兩字,生動、通俗的向讀者介紹"克隆"這一最新的尖端科技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

1、練習用較快速度默讀課文,抓住主要資訊,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瞭解本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學習文中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科學精神,提高閱讀現代科學文的能力,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課文,瞭解掌握科學知識;學習一定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對克隆問題引發的倫理、道德、法律問題的認識。

四、教學準備:

學生:上網或圖書館收集有關克隆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多媒體裝置。沒有條件的地方可準備《西遊記》的VCD、錄影機、錄音機、音樂磁帶,關於"克隆"的圖片資料。

五、設計思路:

教學一篇課文,讓學生理解內容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多方面的能力。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課前讓學生自己利用圖書館,網路搜尋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培養獲取資訊的能力。在授課中,採用讓學生讀、說、寫、練結合的方法,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教學,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主動參與意識,激發學生愛科學的熱情。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新課開始,放映《西遊記》中孫悟空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的片段,然後講述導語:

孫悟空在緊要關頭總能逢凶化吉,同學們也想不想有這種本領呢?這是什麼本領呢?在現代科學的發展下,我們能實現這個夢想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帶著這些夢想來學習一篇新課《奇妙的克隆》(在"克隆"的圖片上出示課題)

(設計這一匯入語,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渲染營造一種氛圍,激發他們的一種求知慾、好奇心,為新課的講授作鋪墊,激起學生的熱情,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態進入本課學習。)

(二)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思考問題:用簡潔的話條理清楚地介紹什麼是克隆?克隆的作用?(學生讀課文時,以輕音樂陪襯,出示克隆綿羊、魚、牛等動物的圖片)

(認識一個新事物應由簡到繁,由易入難。同時用音樂是為了陶冶學生,語文課不僅是文字語言的載體,樂曲也是對學生進行美感的薰陶的一種方式。)

(三)研讀探究,知識搶答:

用知識搶答的形式,確立一個主持人,一個記分員,一個記時員,學生分成5-6個組,確定小組發言人,針對問題,合作探究,解答疑問,教師提供若干問題,學生主持也可針對文章內容隨機確定問題。

教師提供的問題逐一出示為:

1、文章說明"克隆"這一科學知識時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說明。

2、"克隆鯽魚出世前後"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麼?為什麼不以時間的先後來寫"克隆試驗"呢?

3、"克隆羊"的誕生,為什麼在全世界"轟動"?

4、克隆技術好處?

5、克隆的危害?

6、文中哪些語句體現了科學家的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科學精神?

(設計這一環節,體現了新課標要求學生具有團結合作,主動探索的精神,寓教於樂,培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瞭解現代科技的知識,也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對教學重點進行了突破。)

(四)拓展討論,注重人文:

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隨著"克隆"技術的發展,科學家進行了"克隆人"的試驗。你對"克隆人"的問題如何看待?

要求:1、觀點明確,理由充足。(利用自己收集的資料)

2、表述清晰、流暢,有條理性。

(新課標確定語文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工具,它還具有人文性,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引導,可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同時,此環節很好的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五)課堂小結,歸結板書:

今天,我們跟隨作者進行了一次克隆之旅,一路上走來,我們在作者這位導遊的講解下,透過大家的探求,知道了有關克隆的許多原先不瞭解的科學知識,也學習到科學家們鍥而不捨的精神,這都是我們求知路上的寶貴財富。願同學們去努力探索更多的未知領域,來造福人類。

(六)作業設計

搜尋整理有關"電腦"的知識,用一定的說明方法,按邏輯順序寫一篇"電腦"的科學小品,字數500字左右。

(對學生進行所學知識的鞏固,並舉一反三,學以至用。)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6

一、教學設想:

1.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提前佈置學生查詢相關資料。引導學生養成收集資訊、篩選資訊、利用資訊的學習習慣。

2.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人文教育,使學生正確認識科學的發展,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情感以及大膽創新的科學精神。

3.利用收集的有關克隆資料展開辯論,培養學生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口語交際的能力。口語交際中,參與討論,發表見解;耐心聽,簡明扼要說,透過多方評價規範口頭語言,培養良好的聽話和說話習慣。

二、教學步驟:

(一)課前學習

1.閱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

2.查詢克隆的相關資料,如文字資料、圖片資料,瞭解什麼是克隆。

3.思考:克隆技術是否能造福人類?並查詢相關資料證明你的結論。

(二)課堂教學

1、匯入新課

師: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個羅納爾多;假如你是音樂愛好者,

你當然願意再擁有一個貝多芬;再有一個愛迪生、愛因斯坦也是許多人所夢想的。

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換句話,以

上的夢想都只能是空想,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

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麼克隆是什麼呢?它奇妙在哪

裡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教學策略——匯入語從學生平日的的興趣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為後面的交流創設情境,做好鋪墊。)

2、交流查詢的資料,初步瞭解。

師(微笑著):課前大家一定收集到很多有關克隆的資料,誰願意來說說我們身邊哪些動、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領?。

(學生激動地爭先恐後地舉手)

生:我知道具有克隆能力的動植物有:土豆、蚯蚓、桑樹,絲瓜藤。

生:水母,水母在遭到傷害後,傷口會自動補好。

生:吊蘭。

生:章魚的觸手可以再生。

生:龍蝦的大鉗子掉了 ,還會再長出來。

生:還有秋海棠、富貴竹,它們插枝即活。

生:壁虎。它遇到危險時,就將自己的尾巴斷掉,然後再長出來。

生:還有海參、仙人掌。

(還有學生想要說)

師:(微笑)我知道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說了。你們能不能找出這些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用自己的話說說克隆是什麼?

生:(齊聲)不由生殖細胞結合產生的後代。

師: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麼是“無性繁殖”,什

麼是“克隆”的語句。

生:(齊讀)“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 ……也叫‘克隆’。”)

(教學策略——交流資料,引導學生養成收集資訊、篩選資訊、利用資訊的學習習慣,實現了師生學習資源的共享,豐富了學生對克隆技術的感性知識。)

3、感知課文內容,深入瞭解。

師:課文裡有關克隆的知識還有很多,請同學們仔細閱讀全文,把你在書上獲得的有關克隆的知識劃出來,等一會兒,試著用簡潔的話告訴大家你從中瞭解了哪些有關克隆的知識。

(學生默讀,邊讀邊在書上圈點勾畫)

師:(自讀完畢)相信大家透過自讀,已有了自己的心得,能不能介紹給大家你所知道的有關克隆的知識呢?

生1:我知道了最早的克隆,那就是吳承恩在《西遊記》裡提到的,孫悟空把猴毛變成猴就是克隆。(眾笑)

生2:我瞭解到了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

生3:我知道了克隆起源於希臘文,它的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條繁殖”。

生4:我知道了克隆動物不是透過雄、雌細胞結合所產生的,而是透過換核卵一步一步培養而誕生的。克隆爪蟾、克隆綿羊“多利”都是透過這種方法培育出來的。

生5:我知道了克隆技術可以造福於人類:能使不具備繁殖能力的動物諸如騾擴大繁殖,還能挽救瀕危動物。

生6:我知道克隆對於研究有些疾病和研究人的壽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2、瞭解本文運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培養學生求真的科學精神以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2、瞭解本文運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三、教學物件及課時

初中二年級、一課時

四、教學手段

實物投影、學生自由討論發言、教師歸納講解

五、教學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學步驟

(一)課文匯入

以“你知道有哪些瀕臨或已絕種的'動物”為話題切入課文。從學生的回答中引出如不是人類不注意保護環境,保護動物則不會出現這些情況,那麼問題既然出現,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挽救它呢?除了自身需要注意保護環境外,還能做的是什麼呢?引出本文課題——《奇妙的克隆》。

(二)教師簡單介紹什麼是克隆,學生閱讀課文,藉助字典掃清閱讀障礙。

(三)轉入正文的學習,透過以下問題的解決,達到教學目的。(此處用實物投影展出問題)

形式: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從文中找出答案,然後自由發言,教師加以歸納總結)

問題一:課文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麼用?

答案: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問題二:“克隆”是什麼?其突出特點是什麼?用了社麼說明方法來說明?

答案:1、文中“凡此種種,就是無性繁殖”,作詮釋,舉例子

2、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

問題三:第二小節寫了許多實驗,為什麼要這樣安排材料?

答案:作者沒有按時間順序來介紹“克隆”實驗,而是由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的。

問題四:“多利”羊的誕生有什麼重大意義和影響?

答案:“多利”的誕生標誌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發展和重大突破。

問題五:文章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有什麼關係?

答案:第二部分為第三部分寫克隆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了下文的鋪墊。

問題六: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何種益處與弊端?

答案:益處:1.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2.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適當地提出環保問題)

3.克隆對於治療人類疾病以及延長人類壽命具有重要意義。

弊端:作者並無沉浸在盲目的樂觀中,而是在結尾處提出關於“克隆”所牽涉的倫理問題。

(四)教師總結

克隆技術確實非常奇妙,它可以為人類帶來許多好處。不過,我們看待事物都要有一分為二的觀點,正如前面所說,克隆技術既給人類帶來益處,也會帶來不少弊端。因此人類在善用這項技術的同時,關鍵還是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保護我們共同生存的環境,這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五)板書設計

奇妙的克隆

談家楨

植物界的克隆 魚類

動物界的克隆 兩棲類

哺乳類 “多利”的誕生

利與弊

(六)作業

回家仔細觀察一種動物或植物,選擇恰當的說明方法有條理地介紹它的特徵。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文意,根據閱讀要求訓練學生篩選資訊,逐步提高科普文的閱讀能力。

2.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3.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全面看待科學的發展,實現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統一。

【教學重難點】

1.瞭解有關克隆的知識和克隆研究的動態。以學生自讀為主,透過思考題指導學生自讀,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解決閱讀中的疑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2.理解文章結尾的一段話,將課文的主旨內化為學生對生活、人生、道德的認識,由課本走向課外,抓住契機,樹立大語文觀。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成6個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蒐集、整理有關克隆的知識,瞭解克隆的發展,及人們對克隆持有的態度,強調在課堂上展開競賽,激發學習的自覺性。

讓學生理解內容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多方面的能力。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課前讓學生自己利用圖書館、網路搜尋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培養獲取資訊的能力。並且透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溝通、讓每個學生學會分工與協作,充分地調動積極性,能愉快地參與到此次活動中來並且能夠共同分享合作地喜悅。

2.老師事先作好課件,課件中包含匯入所需要的《第六日》中的一些鏡頭,有關克隆的科研成果,各國對克隆所持有的態度等內容。

【教學流程】

一、看一看,激發閱讀文字興趣

由電影《第六日》(選擇其中部分內容)匯入,激發學生興趣,並用自己的理解詮釋對“克隆”的理解。

教師不做評判,順勢引導學生進入文字,鋪設探知平臺。

二、讀一讀,搜尋文字重要資訊

1.學生自由速讀,運用圈點批註的方法蒐集文中作者對克隆的詮釋。

2.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篇章研讀,對課文提出自己的認識和疑問,在小組內討論,篩選整理重要的有價值的資訊。

鼓勵學生學會篩選資訊,並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對文章能多角度提問,力求使所提問題有價值。

三、說一說,交流心得共鑽文字

學生可能會談到下列收穫。

1.我明白了什麼叫克隆?

明確: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一群個體。

2.課文使用四個小標題的作用?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9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理解詞語。

3、掌握課文內容,初步瞭解說明順序和方法。

一、匯入新課

1、《西遊記》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孫悟空有個絕活讓我們羨慕不已——他經常在緊要關頭從身上拔一把猴毛變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樣的猴子。當然這只是我國明代大作家吳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寫。但這一想象卻在今天成了可能,這就是克隆。今天我們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領域去探究一番。

2、板書――《奇妙的克隆》

二、釋題:

1、生齊讀課題,說說中心語是什麼?

2、“奇妙的”在這裡起什麼作用?那麼克隆到底奇妙在哪兒呢?帶著這個問題初讀課文。

三、初讀課文,讀通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讀準生字的字音,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注意正音:“卓、畜、薯”都是翹舌音,“例、率”聲母都是“”,“雌、飼”都是平舌音。

四、默讀課文,劃分段落

1、文章按照什麼順序介紹的?

2、交流:第一段(1-4):介紹克隆是什麼。

第二段(5-):介紹1996年人類得到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義。

第三段(6-8):介紹克隆技術造福人類。

第四段(9-):寫克隆技術有著誘人的前景。

五、學習第一段

1、克隆到底是什麼呢?(第一自然段巧妙、有趣地作了說明“克隆”是怎麼一回事。)

2、我們身邊哪些動、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領?

(1)什麼是“有性繁殖”、“無性繁殖”呢?它們有什麼區別?(第二自然段)(下定義、比較說明的說明方法)

(2)植物有什麼不同的“克隆”本領?(第三自然段)

(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3、低等生物又是怎樣“克隆”的呢?(第四自然段)(舉例子說明)

六、指導寫字。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2、瞭解本文運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培養學生收集、篩選、利用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鍥而不捨的科學態度和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2、瞭解本文運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步驟】

一、設境匯入

出示圖片“多利”,大家現在看到的這隻羊可非同一般,它的出世,曾經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大家知道這是一隻什麼羊嗎?它為什麼能引起全球的關注?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與這隻羊密切相關的奇妙的高科技知識的課文──《奇妙的克隆》。

二、整體感知課文(採用討論的形式,培養學生探究以及篩選、整理資料的能力)

1、讀一讀:快速閱讀課文,注意字詞。

2、想一想:

⑴我們知道了世上有一隻克隆羊,讀過課文之後你知道多利是怎麼來的嗎?(ppt)補充多利的命運的資料。

⑵在克隆羊誕生之前,科學研究人員還進行了哪些研究?

⑶文章在這部分中採用的說明順序是什麼?為什麼不以時間的先後來寫“克隆試驗”呢?

3、議一議:

⑴出示圖片“試管嬰兒”,奇妙的克隆的圖片/試管嬰孩的產生(ppt)試管嬰兒屬於克隆技術嗎?為什麼?

⑵克隆人──禍兮,福兮?

4、說一說:

⑴每一門科學的發展,都伴隨著無數次的失敗,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克隆技術當然也不例外。能否請同學們向老師介紹一下克隆技術發展到現在的大致情況?奇妙的克隆的圖片/克隆技術的發展過程ppt

⑵克隆技術在不斷的發展,這與科研人員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中國科學家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看看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他們的努力?作為學生,我們在學習中應該如何做呢?(學生自由發言)

⑶到現在為止,我們對克隆技術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但克隆是一項複雜而高深的生物技術,作者談家楨為什麼能夠把高深的生物技術介紹的簡潔、明瞭?試舉例說明(同學自由發言,主要從說明方法的角度)

⑷說說自己身邊的克隆。

三、延伸作業

請各小組學生針對本文的學習,以“我學到了……”進行小結。教師注意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點撥,引導學生不僅從知識上考慮,還從方法上、思想情感上考慮。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引入與克隆有關的故事和克隆的最新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熱情。

2、能力目標:

自己能掌握克隆這門比較先進的科學,並且能把這篇複雜的說明文自己看懂。

3、教育目標:

教學生以一個正確的態度對待克隆。

【重點難點】

讓學生把這篇說明文所說明的物件搞明白。教學生以一個正確的態度對待克隆。

【策略和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媒體】

錄音機、投影儀。

第一課時

一、匯入

讀一篇從網上下載的最新的關於“克隆”的文章。介紹最新的“克隆”技術。

二、整體感知

1、快速閱讀課文,想一想,從“科隆是什麼”中,你都瞭解到了些什麼?

⑴容易理解的常見的生物現象寫起。

⑵從詞源上追溯“科隆”及其含義。

⑶植物“科隆”──動物“科隆”。

(學生只能說出一些現象,並不能上升到這樣的高度。並且,雖然他們對這樣的文章很感興趣,但是並不代表著他們就願意思考這樣的問題,他們感興趣的是那些最新的理論,而關於一些其他方面的東西,他們其實是有些反感的。)

2、那末,說了這些,他們都運用了怎樣的說明方法?

⑴舉例子:比較熟悉,把艱深的科學知識說地簡明易懂;

⑵下定義:有關於“科隆”的定義。

⑶引用法:引用孫悟空的故事,(間接引用),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科隆”是怎麼回事。

3、“科隆鯽魚出世前後”地說明順序是怎樣的?為何不以時間順序來寫?有何好處?

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技巧,有兩條線索:

⑴從中國的“科隆試驗”寫到外國的“科隆試驗”,這樣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國科學家在科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貢獻──中外科學實驗為線索。

⑵寫“科隆試驗”從魚類、兩棲類、──哺乳類,體現了科學家們“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是一個不斷求索探究的過程,同時,也為下文寫“科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行文鋪墊。

三、佈置作業

1、字詞以及文學常識寫一遍,並且背熟。

2、預習下面還沒講完的課文。

3、回去找一下關於“科隆”的最新訊息,下次講課共同交流一下,看看誰講的最好、最全面。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知

1、複習上節課講過的字詞,提問檢查。

2、讓學生起來講他們收集的關於科隆的最新資料,並且談談自己的感受。

二、整體感知

1、好了,經過了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對克隆有了初步的認識,那麼這節課就讓我們把科隆進行到低吧!

2、經過許多波折,科隆羊“多利”終於誕生了。你一開始知道時,有什麼反應?為何會在全世界引起轟動?

原因有二:一是它標誌科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而且“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二是,它既可能是人類的福音,也可能成為人類的凶兆,也就是說,它既可以為人類造福,也可能給人類造成危害。

3、科隆是個兩面派,既可以造福人類,也會給人類帶來空前的災難,先列舉出好處吧?(課文中以及課外的你所知道的。)

(學生們講得很是熱烈。談的也很投入。不錯。)

4、那末,它的壞處又有什麼?

(充分討論過之後,再讓他們發表見解,就可見他們真的是長大了,比初一時成熟多了。)

三、佈置作業

1、將自己對克隆的認識、看法整理成一篇作文,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

2、預習下一課。

【課後記】

別看這篇課文大家很感興趣,但是真正講起來卻十分艱難,因為他們對這很枯燥的理論東西一點都不感興趣。只是一味地追求一些新的、刺激的訊息。他們根本就不關心,也不樂意去了解它到底是怎樣的形成的。哎!下次再講,我要換一個形式。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12

《奇妙的克隆》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說明文。我在設計這一課的時候,根據單元編寫目的和課文文體特點,確定了以下兩個目標:一是瞭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二是感悟高新科技的神奇和科學家鍥而不捨的精神。一個重點是“弄懂克隆綿羊多利的創造過程及奧秘”,一個難點是“對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的認識”。本文長近3000字,如何在短短的45分鐘內讓學生基本弄懂有關克隆的知識,並且還要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體現出新課改的思想,把課上出語文課的特點來,是我在設計這堂課時重點思考的問題。因此,我採取了以學生自學知識為主,老師指導自學方法、輔導解答疑難問題為輔的教學設計。從這節課的效果來看,我感覺基本上完成了我預期的教學目標。

教學反思

我們在45分鐘的時間裡能學到這麼多有關克隆方面的知識,首先感謝本文的作者,著名的遺傳學家談家楨先生,更應該感謝在今天的課堂上積極發言、參與交流的同學,是他們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學習所得奉獻給了大家。希望同學們向他們學習,在課堂上積極地參與,熱情地討論。剛才我們是分段自學,然後在組內與班內交流的,我覺得同學們從這篇文章中獲得的克隆知識還不夠全面和牢固,因此,我建議同學用簡練的語言,把課文的知識要點整理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我們在45分鐘的時間裡能學到這麼多有關克隆方面的知識,首先感謝本文的作者,著名的遺傳學家談家楨先生,更應該感謝在今天的課堂上積極發言、參與交流的同學,是他們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學習所得奉獻給了大家。希望同學們向他們學習,在課堂上積極地參與,熱情地討論。

並佈置一個縮寫練習:

剛才我們是分段自學,然後在組內與班內交流的,我覺得同學們從這篇文章中獲得的克隆知識還不夠全面,因此,我建議同學用簡練的語言,把課文的知識要點整理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這一練習的設定,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整合本節課學到的知識,提高學生獲取資訊,表述資訊的能力。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述課文內容。

2、理解說明的思路,掌握說明的方法。

3、培養學生探求科學的興趣和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繼續對說明方法進行學習和鞏固,理清作者思路並體會滲透在字裡行間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假如你是足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個羅納爾多;假如你是音樂愛好者,你當然願意再擁有一個貝多芬;再有一個愛迪生、愛因斯坦也是許多人所夢想的。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換句話,以上的夢想都只能是空想,沒有實現的可能。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麼克隆是什麼呢?它奇妙在哪裡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請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內容,並出示“課堂導問”,供小組討論。

2、課堂導問:

a.課文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麼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點是什麼?

c.第二小節寫了許多實驗,為什麼要這樣安排材料?

d.“多利”的誕生有什麼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e.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與弊處?

(教師巡視課堂,參與各小組討論,一方面掌握討論情況,一方面進行疑點點拔。學生小組討論後發言總結,鼓勵學生暢所欲言,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

明確:

A.課文使用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後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關鍵是: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

C.作者沒有用時間順序來介紹“克隆”實驗,而是用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一條是以中外科學實驗為線索,這樣寫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一條是以實驗物件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為線索來安排材料,這樣寫便於認清克隆技術發展的脈絡。

D、“多利”的誕生標誌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而且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E、課文從三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於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並沒有沉浸在盲目的樂觀當中,而在結尾處提出了關於“克隆”牽涉到道德倫理問題的冷峻思考。

第二課時

一、師生探究

在學生掌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有關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課文內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學習。

(過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為其“科學性”,重在內容;“普”為其“普及性”,重在語言。二者完美結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說明了深奧尖端的生物技術。

1、研讀第一小節“克隆是什麼”出示問題組:

a.用一句話告訴大家“克隆”是什麼。

b.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於希臘文,效果好嗎?

c.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麼作用?

探究小結: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從常見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現象寫起,將高深的科學技術說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著又從詞源追溯“克隆”原意,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義。用《西遊記》中婦孺皆知的故事,更將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方法辨析:這一小節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其作用分別是什麼?

透過上面小結,學生可以得出相應結果,教師再作歸納。

二、合作探究

a.第二小節與第三小節有何關係?

b.請找出這兩小節中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與精神的語句。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c.找出使用的說明方法,並說明其作用。(學生討論,教師引導並明確)

提示:第二小節為第三小節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了行文的鋪墊,並且按由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魚類、兩棲類、哺乳類)的說明順序。

三、拓展延伸

分組討論:克隆人是福音,還是惡兆?

教師可以提供網上、報上的各種言論幫助學生思考,同時也應緊緊抓住課文結尾引用的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對學生的辯論進行點撥。

四、學生小結

請各小組學生針對本文的學習,以“我學到了……”進行小結。教師注意根據學生回答進行點撥,引導學生不僅從知識上考慮,還從方法上、思想情感上考慮。

五、延伸作業

將課堂小結“我學到了……”寫成書面文字;從網上、報上、書籍中查詢科學前沿的新興技術。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詞語,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鱗片、脊椎、兩棲”等詞的讀音、字形、詞義;理解“繁衍、相安無事”的詞義,並學會運用。

⑵瞭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

2、能力目標:

⑴整體感知文意,根據閱讀要求訓練學生篩選資訊,概括內容要點,逐步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⑵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並理解這樣安排的好處。

⑶理解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3、德育目標:

體會學習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和精神,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全面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實現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統一。

【教學重點】

1、瞭解有關克隆的知識和克隆研究的動態。

2、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3、揣摩語言,體會說明文的科學性。

【教學難點】

1、理清“克隆鯽魚出世前後”的說明順序,理解這樣安排的原因。

2、對文章結尾一段話的理解。

【教學方法】

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思考題指導學生自讀。透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解決閱讀中的疑難問題。最後設定自由問答環節,給喜歡鑽研的同學一個空間,由興趣引領他們在科學的道路上前行。

【教具準備】

教學圖片、實物投影儀、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篩選重要資訊,整體把握文意;理清說明順序、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的條理性、科學性。揣摩語言,體會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科學態度。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我國多家媒體近日轉載了國外媒體報道的一條驚人訊息:一群受邪教組織操縱的科學狂人,正在美國內華達州大漠深處進行著一項克隆人的秘密實驗。他們根據英國科學家創造世界第一隻克隆羊“多利”的同樣原理,從一個今年2月份夭折的10個月大的美國女嬰身上提取細胞製造克隆人。(選自2000、11《文匯報》)訊息披露後,克隆技術及其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再次成為人們議論的焦點。今天,讓我們走進《奇妙的克隆世界》,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這一問題。(板書文題)

設計(二):

《西遊記》裡的孫悟空有一個絕招令人拍案叫絕:他與妖魔作戰一旦吃緊,便從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來參加戰鬥。這當然是神話,但是今天的科學卻能實現類似的“奇蹟”,這就是“奇妙的克隆”。克隆何以能如此神通廣大?還是聽聽遺傳學家的解釋吧。

二、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學生自讀課文,教師設計思考題指導學生自讀。

參考資料:《奇妙的克隆》生字注音、多音字形近字辨析

多媒體顯示: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囊胚胎 蟾蜍 脊椎 兩棲

2、解釋下列詞語,並用詞造句。

繁衍 相安無事

3、克隆是什麼?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4、“克隆鯽魚出世前後”和“克隆綿羊‘多利’”分別為我們介紹了哪些知識?克隆羊的誕生為什麼在全世界引起“轟動”?

5、課文從哪些方面寫了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以小組為單位,計時閱讀,然後小組組長代表本組發言進行全班交流。教師作總結髮言,以歷時最短、概括較準確的小組為優勝組。

明確:

1、nángpēitāi chánchújǐzhuīqī

2、繁衍(yǎn):逐漸增多或增廣。

相安無事:相處沒有衝突。

3、克隆是無性繁殖的新興生物技術。

4、“克隆鯽魚出世前後”勾勒了克隆技術的發展脈絡,為我們介紹了中外科學家所進行的克隆實驗及實驗進展情況,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

“克隆綿羊‘多利’”較為詳細地描述了“多利”的誕生過程,並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義和巨大反響。

克隆羊的誕生在世界引起了轟動,主要原因是它標誌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這一突破意味著它既可以造福於人類,也可能危害於人類。

5、課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於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

三、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分析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的條理性和科學性

學生精讀課文,教師設計思考題,指導學生閱讀。

多媒體顯示:

1、文章四個部分是按什麼順序排列的?能調換順序嗎?

2、文章第一部分為了說明“克隆是什麼”,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3、文章第二部分“克隆鯽魚出世前後”採用了什麼樣的說明順序?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

4、第三部分“克隆綿羊多利”介紹多利的誕生過程,採用了什麼樣的說明順序?

學生思考,自主作答,如有不妥之處,另選幾位同學作補充或糾正。

明確:

1、文章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後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理性思考。全文采用了邏輯順序說明事理,逐層深入,步步推進。

2、作者為了說明“克隆是什麼”,運用了三種說明方法:舉例子、作解釋和引用。舉例子:列舉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們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說明,把艱深的科學知識說得簡明易懂。作解釋:對克隆一詞進行溯源並作出解釋。引用:引入《西遊記》中孫悟空拔一根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動說明“克隆”是怎麼一回事。

3、文章第二部分採用了時間順序。小標題“克隆鯽魚出世前後”顯示這一部分是按時間順序安排的,這樣便於勾勒克隆技術發展的脈絡。

4、文章第三部分“克隆綿羊‘多利’”是按時間順序安排材料的。文中有標誌性詞語可供分析,如“‘多利’綿羊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呢?……先給……與此同時……手術完成後……然後……到去年七月……‘換核卵’一步一步發展的結果,因此是‘克隆羊’”。

教師對學生交流的情況作評價,對不當之處應予以糾正。

教師提示:關於第二部分的說明順序,應考慮如下一些內容:第一節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從中國的“克隆試驗”寫到外國的“克隆試驗”,一條是寫“克隆試驗”從魚類、兩棲類再到哺乳類。以此來看,關於“時間順序”的判斷是不準確的。

那麼,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呢?第一條線索突出反映了我國科學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貢獻。第二條線索體現了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求索探究的過程,體現了科學家們的追求精神,同時也為下文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行文的鋪墊。

四、揣摩語言,體會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科學態度

同學們,在科學的道路上是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遊靠的是淵博的科學知識,精湛的科學技術、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堅持不懈、永不言敗的科學精神。請從課文中找出能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仔細體會。

生1:“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後,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中吸出細胞核。”

生2:“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渡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後長成8釐米長的鯽魚。”

生3:“經幾百次灰、黑、白這樣的操作以後,白色小鼠終於生下了三隻小灰鼠。”

生4:“經過247次失敗之後,他們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隻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

……

選兩位同學談體會。

五、學生自由問答、質疑、釋疑

學生爭論的焦點在於文章最後一段。文章寫道:“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

這段話該如何理解呢?教師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思考:

1、科學是一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也可殃及人類,而且科學造福人類和殃及人類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長,如核的發現和利用;

2、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從自然界逼近了人類本身,越來越深刻地觸及人類的倫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類心靈,如克隆人問題;

3、科學發展也會引發人類道德倫理觀的變革和更新。如何確立並完善現代社會倫理道德價值觀,使之既能導正科學技術的發展,又能適應科技的進步,理性而德性運用科學之劍,使之為人類造福,這將是現代社會必須探討和麵對的問題。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可以提示學生課後查詢資料,完善自己的觀點看法。

六、佈置作業 奇妙的克隆課後練習指導

1、課後閱讀有關克隆的文章或上網查詢相關資料,並進行整理。

2、請以“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此的看法,可以編述故事,也可以發表議論,500字左右。

《奇妙的克隆》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2、進一步瞭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引導學生養成蒐集資訊,篩選資訊的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

1、重點:

瞭解克隆這一科技成果。

2、難點:

學生科學家在科學的道路上鍥而不捨、不斷攀登的精神。

【教學時數】

二教時。

第一教時

一、匯入

孫悟空,是同學們喜歡的藝術形象。他神通廣大,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這一精彩描述,是我國明代大作家吳承恩關於克隆的設想。他想象的依據是什麼呢?

二、展示查詢的資料

自然界中哪些動、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領?

(出示實物、圖片:秋海棠落葉生根,富貴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發芽生長,各種水果、蔬菜、稻麥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生殖即身體長出芽體等。)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四、探究

1、明確什麼是克隆:

⑴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用自己的話說說克隆是什麼?

不是由生殖細胞結合產生的後代。

⑵齊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麼是“無性繁殖”,什麼是“克隆”的語句。

出示幻燈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也叫克隆。

2、講解說明方法:

在介紹“克隆是什麼”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

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事物特徵服務的。“克隆”屬於前沿科學知識,對一般人而言生僻難懂。作者透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細緻地解釋,最後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定義,使它的特徵清晰、明瞭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知道了“克隆是什麼”。

五、佈置作業

抄寫詞語。

第二教時

一、複習舊課

二、繼續學習課文

克隆的科技成果:

1、分組自學。自學要求:

⑴自學“克隆鯽魚出世前後”和“克隆綿羊‘多利’”兩部分;

⑵將文中的說明內容、說明方法等知識依照一定的順序設計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⑶各組派一名代表作簡單的解說;

⑷提出需要和大家討論的問題。

2、組織學生討論說明的順序。

“克隆鯽魚出世前後”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麼?為什麼不以時間的先後來寫呢?文中這種安排有什麼好處?

按照生物順序來安排的。由低階到高階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再說,無性繁殖屬於低階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階、就越難以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克隆技術在不斷髮展。

3、小結上述內容。

克隆技術造福人類:

⑴閱讀思考:

課文最後一部分的小標題是“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由閱讀這部分內容,思考文題是否恰當。

大家的意見有分歧,書上也說“科學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下面,我們就請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圍繞“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辯題展開討論。

⑵組織辯論:

要求:語言清晰、流暢,聲音洪亮;觀點鮮明,論據充足;駁斥對方觀點時既要有“理”,又要有“禮”。

⑶教師小結:

想阻止科學進步是徒勞無益的,科學向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終要進取。齊讀結尾這段話。

三、拓展學習

藉助生物書,瞭解某一動、植物,按照一定的順序,選用適當的說明方法,介紹它的特徵及生長過程。

四、小結

五、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