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圖形》評課稿
《認識圖形》評課稿1
陳老師在設計上以“感知——操作——鞏固——應用”為主線,突出數學思想的滲透,注重數學方法的指導,關注學生的認知需求,營造了“互動、主動、靈動”的數學課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關注認知基礎、輕鬆駕馭課堂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材料為載體,幫助學生學習。本堂課老師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帶了什麼形狀的玩具?”“這些玩具的形狀有什麼不同?”,這是複習,同時又是瞭解學生的認知,更是為後續教學服務的。
二、突出數學思考,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課的教學歸根結底是數學數(素)養的培養。雖然本堂課的參與者還只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但老師在課中卻十分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表現在(1)如何將面描到紙上?學生的思維被啟用,出現了“印”、“描線”、“描點”、“折”、“量”等多種方法;(2)在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名稱與基本特徵後,提問:“上面的圖形與下面的圖形有什麼不同?”此處引導學生進行了“比較”、“歸納”。從而讓學生主動地講出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使學生的認識由“口頭”上升為“思想”上的認識。
三、有效設計問題,感受數學魅力。
本堂課無論是課中的習題還是鞏固練習,都能緊扣教學內容、符合低段學生心理需求,同時又將觸角伸向周邊的學科,實現數學學科和科學學科的有機整合。如在學生認識了基本的平面圖形以後。周老師出示的各類安全標誌,讓學生說說它們的含義再講:圖形的名稱等。這是學科整合的良好體現。又如課尾的“抓小偷”環節,符合學生心理的需求,又緊扣教學內容,能使學生在認識、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獲得一種成功的快樂和體驗,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
本堂課值得探討的方面有:
(1)在學生畫出了各類不同的圖形後,教師對作品作了展示,此時可否讓學生將作品分分類,這樣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時又能滲透分類的思想,進一步突破“長方形、正方體(形)”異同點比較的這一難點。
(2)教師的語言技巧。如評價的有效性、提問指向的明確性等。在課中老師曾提問:“什麼是長方形?什麼是正方形?”等,學生的回答各異: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時,教師的評價如果能夠有所側重,有意識地將比較本質的詞句再說一說,可能會更助於學生認識圖形,以及學習用科學的數學術語描述的意識。又如課的結尾處,要求學生塗一塗時,教師的要求是“選一個塗一塗”而學生的操作中是“選一類塗一塗”,這需要更準確的語言引導。
《認識圖形》評課稿2
上星期聽了同教研組孔麗老師執教的一課,感覺上的非常成功。孔老師的這節課環節清晰,層次清楚,整節課充滿著探索與挑戰性的活動。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與大家共同探討。
1、強調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興趣。上課伊始教師出示了帶來的實物,並指出它們都是同學們生活中的好朋友。使學生體會到立體圖形與生活的聯絡,從而對身邊與立體圖形有關的事物產生興趣,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因此課堂上學生始終樂此不疲,興趣盎然,使整個數學學習活動充滿了情趣。
2、“認識立體圖形”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的,重視學生的感知、體驗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這節課中,教師將學習融入到活動中,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來解決教學重難點。課堂上安排了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如摸物體、說感覺、給物體分類等等,,教師透過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觸控、聽講、討論、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活動起來,讓學生在動手、動眼、動嘴、動耳的活動中獲得了對立體圖形最直觀的體驗。
3、這節課中,教師還注重把操作與思考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操作、去思考、去討論交流,經歷了逐步由直觀到抽象的過程,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例如在認識四種立體圖形的名稱後,請學生推一推、摸一摸、搭一搭,看看這些物體各有什麼特徵?學生邊思考邊操作,充分利用手中不同形狀的物體進行發現和創造。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於學生透過對物體的觸控、觀察、想象等活動,建立形體的表象,發現圖形的特徵,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
4、初步滲透分類的思想。新課開始,教師就請學生把這些物品中“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學生透過合作操作,把物品分成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四類。不僅使學生初步形成了立體圖形的表象,而且滲透了分類的思想,為他們後一部分知識的學習做了鋪墊。
5、知覺辨別是形成具體概念的前提和基礎,而是讓學生順利進行知覺辨別必須選好概念的例子。現代數學理論主張,選用的概念例子既要有典型性,又要有廣泛性,還要有一定的實用性。本課選的例子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和學習用品,用這些例子進行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觀察認識物體和圖形的興趣,而且便於學生對例子進行知覺辨別,為認識物體的特徵奠定了基礎。
但是,本課所選用的例子數量不夠充分,型別也不夠廣泛。如果教師再多選一些例子,特別是選一些概念的反例,則更有利於學生進行知覺辨別,更有利於學生形成概念。另外,在練習時可設計一個‘拼搭遊戲’,讓學生利用手中不同形狀的物體搭出自己喜歡的作品,這一練習能幫助學生進一步觀察圖形的特徵,分辨並認清立體圖形。
《認識圖形》評課稿3
《認識圖形》是一年級下冊中的一塊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課。它的編排意圖是讓學生透過學習感知到“面在體上,面由體生”的思想。本堂課的重點是讓學生透過觀察、交流、比較等初步認識到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幾個平面圖形的最表面的特徵,使學生能準確分辨並說出每個平面圖形的名稱,它的難點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異同點。崔老師在設計上以“感知——操作——鞏固——應用”為主線,突出數學思想的滲透,注重數學方法的指導,關注學生的認知需求,營造了“互動 、主動、靈動”的數學課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 關注認知基礎、輕鬆駕馭課堂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需求。要以形象、直觀、具體、生動的材料為載體,幫助學生學習。本堂課老師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帶了什麼形狀的玩具?”“這些玩具的形狀有什麼不同?”,這是複習,同時又是瞭解學生的認知,更是為後續教學服務的。
二、 突出數學思考,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課的教學歸根結底是數學素養的培養。雖然本堂課的參與者還只是一年級的小朋友,但老師在課中卻十分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和培養,表現在(1)如何將面描到紙上?學生的思維被啟用,出現了“印”、“描線”、“描點”、“折”、“量”等多種方法;(2)在認識了平面圖形的名稱與基本特徵後,提問:“上面的圖形與下面的圖形有什麼不同?”此處引導學生進行了“比較”、“歸納”。從而讓學生主動地講出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使學生的認識由“口頭”上升為“思想”上的認識。
三、有效設計問題,感受數學魅力
本堂課無論是課中的習題還是鞏固練習,都能緊扣教學內容、符合低段學生心理需求,同時又將觸角伸向周邊的學科,實現數學學科和科學學科的有機整合。如在學生認識了基本的平面圖形以後。崔老師出示的各類安全標誌,讓學生說說它們的含義再講:圖形的名稱等。這是學科整合的良好體現。又如課尾的小環節,符合學生心理的需求,又緊扣教學內容,能使學生在認識、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獲得一種成功的快樂和體驗,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
本堂課值得探討的方面有:(1)在學生畫出了各類不同的圖形後,教師對作品作了展示,此時可否讓學生將作品分分類,這樣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時又能滲透分類的思想,進一步突破“長方形、正方體(形)”異同點比較的這一難點。(2)教師的語言技巧。如評價的有效性、提問指向的明確性等。在課中老師曾提問:“什麼是長方形?什麼是正方形?”等,學生的回答各異: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時,教師的評價如果能夠有所側重,有意識地將比較本質的詞句再說一說,可能會更助於學生認識圖形,以及學習用科學的數學術語描述的意識。又如課的結尾處,要求學生塗一塗時,教師的要求是“選一個塗一塗”而學生的操作中是“選一類塗一塗”,這需要更準確的語言引導。
《認識圖形》評課稿4
今天聽了夏**老師的課,《認識圖形》,這是一年級下學期的內容,是在上學期學習了《認識立體圖形》之後的《認識平面圖形》的一個延續。課堂中,夏悅老師精心設計了一個個環節,從已知的立體圖形到找平平的面,再到把平平的面畫下來,得到一個個平面圖形。學生從一個個環節中,瞭解到平面圖形的由來。最後在研究每一個平面圖形中,得到每一個圖形的特徵,能初步的識別這些平面圖形,並能簡單說出這些特徵就是本節課的目標了。
張書記說得好,要想上好一堂課,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或者是學生的學習目標是什麼。本節課,要讓學生進行簡單的識別圖形還是辨別每種圖形的特徵。這個問題確實有待我們去思考。在看似完整的一堂課中,如果每一個環節都似蜻蜓點水,那麼也就沒有了重點,就好似一個故事沒有了精彩的亮點。
認識一個圖形,從認一認立體圖形到摸一摸平平的面,到畫一畫這個平平的面,這些環節都非常符合學生學習一個圖形的過程,學習知識不僅要學習知識現在的模樣,更要學習知識的源頭。從知識的源頭出發,能讓學生自己推理知識就是這樣來的,可以讓學生去體會知識產生的過程,有些學生能由此感悟也不可說。
而平面圖形就是從立體圖形上畫下來的,它比立體圖形更抽象,而要從這麼抽象的圖形中,歸納出圖形的特徵,要讓學生留有深刻的印象,能記住或者是理解,這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只有從知識的源頭出發,讓學生比較圖形之間的差異,觀察圖形的特徵,透過一系列的操作和塗畫,才有可能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吧。
《認識圖形》評課稿5
本組周老師執教的《認識圖形》一課是在第一冊認識四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認識一些平面圖形。這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能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認為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 寓教於樂
教學中教師努力將教學內容融入到一環環的活動中,以活動貫穿始終。為學生說、想、做、創造恰當的氛圍,創設必要的情境、空間。
第二、努力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方式。孩子們透過自己去發現、去探索,獲得數學知識。而教師只是這節課的引導者、材料準備者、活動的設計者。
第三、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當教師向學生髮問:“你在教室中見到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的?”孩子們馬上在教室中觀察自己所見到的物體,並在這些物體上準確地找到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圓形,這一設計使孩子們充分體會到了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第四、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體驗和學習數學
我認為這一點是這節課尤為突出的一個特點,下面我重點就這個方面來談談。
新課標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節課正是在教學中突出以“活動為主線,學生為主體”進行開放活動式的教學:
1、教師安排了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如:找圖形、變圖形、分圖形、圍圖形、拼圖形等。讓學生在操作中獲取知識,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學生獲得對圖形最直接的體驗,體會“面在體上”。
2、教師把操作與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操作中進行思考,把操作作為探索知識的一種手段。比如說:在學生從積木上找到平面圖形後,教師問:“怎樣將這些圖形變到紙上?”再如:在圍圖形時,教師問:“能圍出圓嗎?為什麼?”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3、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進行了討論交流,在小組合作中進一步認識圖形,發展空間觀念。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
1、在組織學生想辦法將面從體上變到紙上來時,如果能提供給小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想出更多、更有創意地方法。
2、在教室中的實物上找圖形時,如果能從教室裡拓展到室外,那麼一定會讓孩子們更好地感知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3、在練習的設計中,沒有很好地對學優生進行更進一步在發散思維的提高培養。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們組的三位老師仔細地進行了一下反思,我們發現在組織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並按要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方面我們做得還不錯,但是如何真正地體現活動的實效性,使學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學、在“玩”中學,我們做得還不夠,這也是我們組下一個教研的重點。
《認識圖形》評課稿6
今天有幸聆聽了一年級倪老師的一節課《認識圖形》,本節課是學生認識“圖形與幾何”的開始,透過觀摩,領悟到了倪老師的很多教學理念,學習到了許多教學策略,現總結如下:
1、 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提升課堂效率。
教師用書後的關盤是一個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對它進行合理運用,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認知結構,本節課中,倪老師就是以此為依託,從而展開教學活動,極大地方便學生對相關立體圖形進行建模,提高了課堂實效。
2、 練習設計富有童趣,學生積極性較高。
有效的練習設計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進一步完善認知結構,但是該年齡段的學生可能會在經歷了新知學習之後對接下來的練習活動感到疲倦。但是在本節課中我們絲毫看不到學生的疲倦,相反的卻是越來越感受到學生的熱情,這與倪老師巧妙的練習活動設計是分不開的。
商榷之處:本節課可能過於依賴多媒體,本年齡段的學生空間意識還不夠強,我認為還要更多的從現實生活中去找一些模型讓學生去充分感受,停留在畫面上的立體圖形與現實中的立體圖形在學生感知上我覺得還是有差別的,這樣也便於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認識圖形》評課稿7
1.課堂常規
這是一年級上學期,孩子們入校剛剛三個月,上課時間不足13周。我們看到的孩子精神飽滿,發言積極,說話完整,表達流暢,傾聽認真。這些都是老師長期訓練的碩果,這節課是訓練過程的一個側影。我從聽、說、坐三個方面來說:
(1)傾聽能力的培養
學生的傾聽能力需要從小培養,它的重要性無需論證,我們早都形成了共識。但學生會傾聽並不是老師一句“認真聽!好好聽!”就可以培養得了的。
設計聽的環節:老師這節課開始的口算有兩點培養學生傾聽能力非常好:一是老師說算式,學生聽算。這是培養學生傾聽能力很好的機會,是老師很好的設計。二是學生說得數,其他學生聽他說的和自己想的是否一致。這給學生非常明確的指導,聽什麼:他的和自己的是否一致。
前期提醒:在機器人要給學生髮起挑戰前,範老師先組織教學:“認真聽,看他給我們提了什麼問題?”這是在關鍵點提醒學生需要認真傾聽,否則,弄不清楚問題,將影響接下來這一個環節的學習。
課中點評:範老師經常點評:***聽得多認真!***真會聽!誰聽清了?這是評價的導向功能,潛臺詞是同學們都要想***一樣認真聽,給全體學生以榜樣。
(2)表達(說)能力的'培養
範老師要求學生說要聲音洪亮,表達完整,口齒清晰。這對一年級學生是非常關鍵的,這是站起來大大方方的前提,是數學素養重要的基礎。
提醒:範老師讓學生說話聲音洪亮,主要是提醒“聲音再大一點,給學生直接的要求,回答問題聲音的要求。
要求:課堂上我們聽到範老師對後面回答問題的學生說:“讓前面的同學也聽到!”這樣給學生以明確的要求,讓學生明白說的目的是讓全班學生都聽見,哪怕是離得最遠的學生。
評價:“**的聲音真洪亮!我聽到**的聲音了,還有**的聲音”。這是給學生以榜樣和激勵。全體學生在老師的點評下,馬上聲音就洪亮了。這樣站起來回答問題表現出的是自信和良好的精神狀態。給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引導。
(3)端正坐姿的培養
學生課堂上的坐姿直接反應聽課的精氣神,坐姿端正是保護視力的前提,是良好學習習慣的基礎。課堂上我們經常聽到範老師的要求“坐直!”,很有力度,能讓沒有坐直的學生馬上調整坐直。還有評價引導“**的坐姿真美,很端正。”最重要的是學生坐姿端正,上課就不覺得累,對學生的身體健康非常有幫助。
範老師課堂上是如來佛,就算學生個個都是孫悟空,也逃不出範老師的眼睛、耳朵,她時刻在關注學生、蒐集學生各方面表現的資訊,最為重要的是及時反饋給學生,並以此為要求、為導向、為榜樣,讓學生明白該怎麼做。這對一年級學生常規訓練、學習習慣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學生有了好的學習習慣,常規訓練效果就顯著。老師眼中有學生,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反饋,才能有好的課堂常規、良好的教學效果。
2.“五到位”有效課堂
這節課範老師做到了基礎訓練到位、自主學習到位、合作交流到位、教師引導到位、拓展延伸到位。
(1)基礎訓練到位
課始基礎訓練:由於這節課是立體圖形認識的起始課,也是認識圖形的起始課,與這節課相關的內容沒有,只有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範老師設計的課始的基礎訓練是複習10以內的口算加減法。對學生進行口算練習。方式是:老師說算式,學生想得數,然後指名說結果,在說結果時其他學生聽他說的與自己想的是否一致。這裡有兩點做得很好:一是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給每一個學生思考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二是培養學生傾聽能力,給學生點名應該聽什麼。
課中基礎訓練:一是每認識一個立體圖形就讓學生在準備的學具裡面找到對應的物體,這是及時鞏固學過的內容,學以致用,並且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二是最後的練習讓學生辨認物體形狀、幾何圖形的形狀、生活中的物體形狀,練習充分,層次清楚,目的明確。幫助完成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2)自主學習到位
主要體現在老師給學生學習體驗的機會:課始口算讓每人想一想再說。認識四種立體圖形時讓學生摸一摸積累表象、體驗。讓學生閉眼想一想圖形的形狀,在大腦中再現表象。讓學生說生活中各種形狀的物體進行舉例,是學習的應用。這些都是全體學生的參與,有參與,就有知識形成的過程的經歷,就有日漸豐富的體驗。
(3)合作交流到位
老師給學生創設合作交流的機會:在導課時的同桌兩人給物體分類、彙報,同桌檢查桌友是否拿出的是指定的形狀的物體,同桌交流看到的、摸到的感受,這些都是合作交流的機會。老師在活動中還有安排小組補充、結束後還有對小組活動效果的評價引導。這些都是合作交流到位的體現。
(4)教師引導到位
主要體現在教學設計的合理、流暢,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完成了教學目標。最突出的是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別中,這是認識圖形的起始課,學生沒有任何關於圖形的基礎:點、線、面、角等等,在這種情況下要讓學生把兩種立體圖形進行區分,難度可想而知。範老師問:長方體和正方體摸起來都是平平的、滑滑的,怎麼區分它們呢?哪個地方不一樣?學生觀察物體發現:正方體的面一樣大,長方體的面有的大有的小。老師進一步指出長方體中的特例:兩個面是正方形的,讓學生判斷是什麼,為什麼?最後總結出區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鍵是看面是否一樣大,一樣大的是正方體、不一樣大的是長方體。順利突破了教學難點。這裡教師的預設是一部分,現場的生成與調控也同樣智慧。
(5)拓展延伸到位
體現在老師介紹生活中各種立體形狀物體的應用,壓路機前面軋路的是圓柱;還有球場上的足球,讓學生體驗足球能否是長方體、正方體,為什麼?足球是利用了它的滾動自如的特性。這些讓學生了解到生活中物體的形狀可以給生活帶來便捷。
3.建議
(1)當學生因為沒有經驗而導致說錯時,老師應該給予糾正,告訴學生正確的答案,不要求學生掌握,而是讓學生了解正確的是什麼。如有學生說正方體有8個角,老師可以給他糾正,你是說它有8個這樣的尖尖兒對嗎?這些尖尖兒是什麼,到高年級我們就會知道的。這樣具體化也可以。
還有學生說長方體的4個面的時候,老師可以告訴學生它具體有幾個面,同學們可以課下探究,把探究的結果與我分享。
(2)要注意老師課堂上的站位。當老師示範時,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讓全體學生都能看得到,才能起到應有的示範作用。這節課老師展示學生分類時,站在了走道第二排學生旁邊,這樣第一排學生就看不到了。
(3)拓展延伸上再充分一些。可以提供一些圖片,方面廣一些,開闊學生的視野,鞏固所學知識。
《認識圖形》評課稿8
20xx年10月30日上午聽取了李老師講的《認識立體圖形》這一節課,《認識立體圖形》是一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本課要求學生認識四種立體圖形(包括實物和模型),瞭解他們的名稱和特徵,能正確區分和辨別四種物體,為接下來平面圖形的認識和學習做好鋪墊。鮑老師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潑的遊戲,讓學生大動手操作、大膽嘗試、自主探索。
透過聽課,我覺得鮑老師以下幾點還是比較成功的:
1、教學的層次比較清晰。嘗試分類——探究形成——聯想應用。使學生對某幾種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物品緩緩前進,逐步抽象為數學上的幾何圖形,並應用圖形特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能充分利用課件,形象、直觀的讓學生建立長方形、正方形、圓柱、球等四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2、從生活數學出發。新課標中指出,我們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瞭解生活環境,改變生活現狀。本著這個精神,我儘量安排知識從生活出發,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識是有用的,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主要表現在,讓學生在小組“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獲取知識,並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基本思想:“猜想——驗證”進行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的能
力。在按形分類的環節欠缺一些引導,顯得單薄,比如可以引導學生透過滾一滾進行分類,一類是可以滾動的、有球和圓柱。其中球可以任意滾動,而圓柱放到用手推回滾動。另一類是不能滾動的長方體
3、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體驗,為學生創設了探究的空間,指導了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由淺入深、由粗到細,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圖形的特徵,使探究活動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觀察、操作、討論、交流多種教學活動結合。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尤其在學生說物體特徵和尋找生活中這些形狀的物體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相發言,氣氛十分活躍,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節課的學習中來,達到了教學目標所要的結果,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但是,整節課還是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學設計所預測的,這節課自主性操作明顯不夠(由於擔心課堂紀律),在個別環節的設計上,總因苛求課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忽略了其實學生在磕磕絆絆地發現過程中可以對知識加深理解。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個別學生出現圓球在教室地面亂滾,影響課堂紀律的問題,需要改進。
總體而言,李老師的這節課,語言表達流暢清晰,教學結構合理,師生互動較好,是一節有效的課堂教學。“課堂紀律管理”是目前存在的一個問題,由於是低年級,所以也是多數班級共同存在的問題,以後需要共同研究,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