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的藝術魅力
引領紫砂發展的民間藝人
紫砂行業的發展離不開紫砂藝人,也許你會認識像顧景舟、朱可心、陳鳴遠等這些紫砂界的泰斗級大師,因為他們對紫砂藝術的發展有著無可否認的影響,卻容易忽略推動紫砂流傳的民間藝人們,他們總是默默無聞的執著於他們的紫砂工藝,他們的付出容易被世人所遺忘,但我們不得不被他們獨特風格的作品所吸引,欣賞他們的驚人藝術。
查元康 號半池,自幼喜愛書法,篆刻,早年曾得無錫已故書法篆刻家高石農先生親授,後拜海上書畫家韓天衡先生為師,為韓氏入室弟子。元康篆書學毛公鼎,秦詔版、鄧石如諸家,其淫浸吳昌碩最久,近期力求變法,初具面目,篆刻曾臨摹漢古璽數百鈕,近代印人最為歎服黟山黃牧甫、並得其心法,溶化貫通,時出機杼,別具一格。上海老前輩,上海博物館研究員、書畫家刻家郭若愚先生曾以“元康先生精研金石篆刻,得秦漢古璽印風範,餘觀其所作、精妙絕倫、因題數方以志欽佩”,給予肯定。元康書刻作品曾多次在全國級書展中獲獎並被結集出版。臺灣《茶與壺》雜誌、《印林》雜誌、中國《青少年書法報》、《宜興日報》等曾作專題介紹。
其書法、篆刻、紫砂陶刻藝術作品被日本、臺灣、香港等地收藏家青睞,全國許多書畫家、陶藝家喜其所刻。 查元康現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師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江蘇省無錫市書法家協會理事、江蘇省宜興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宜興政協委員、江蘇省宜興市文聯委員。
宗良綱 字紫珂,別署宗石。 1960年生於江蘇宜興、,自幼喜愛書法篆刻。宗秦摹漢,頗有造詣,篆刻作品入選多種展覽並獲獎。近年來參加歷屆中國宜興陶瓷藝術節和全國書畫名家紫砂藝術金秋筆會,刻了許多紫砂壺,並潛心研究創制紫砂印章,將傳統篆刻藝術與紫砂工藝相結合,成為紫砂藝術大地中的一朵新葩,同時開創了篆刻用料的新領域,獲得海內外書畫家、收藏家的好評…臺灣《印林》和《紫玉金砂》雜誌、《中國書畫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揚子晚報》等均有報道。藝術介紹被收錄於《中國當代篆刻家大辭典》、《當代中國精神》等叢書。 目前為南京農業大學環境保護系主任,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資源環境調查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
朱炳浩 藝名:石陶,男57歲,朱炳浩先生從事紫砂工藝事業數十年,他從師於任淦庭大師,是任淦庭大師的得意弟子。朱炳浩的陶刻金石味濃厚,其陶刻作品有不凡之氣。臺灣著名陶藝收藏家特請朱炳浩先生刻制十八羅漢浮雕系列茶壺,該系列作品風格獨特,奇趣頻出,藝術魅力驚人,該系列浮雕茶壺將隨著歷史的推移而成為傳世的佳作。
提到的這些民間藝人用他們最真誠的心為紫砂事業奮鬥,也許多年少以後他們不會被載入史冊,但他們的紫砂精神卻被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留給後世的會是一筆無窮的財富!
紫砂行業亟待規範
中國人的“紫砂”情結由來已久。早在宋代,“宜興紫砂”就已出現,明代中期開始大量的燒造,並享有盛譽,此時名家輩出,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的輝煌局面。
紫砂是宜興當地的一種礦物質土,包括紫泥、紅泥和綠泥三種,因而又有“五色土”之稱,紫砂泥內含有的礦物質經窯內高溫燒製後,呈現出褐色、紫色等多種色彩,其顏色也會隨著原料內鐵含量的不同而使器物表面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紫砂燒成的器物以茶壺為主,它的製作依然採用傳統成型方法,即“打身筒”和“鑲身筒”兩種,其工藝難度比較大,製作過程完全採用手工。製作者需要經過嚴格的訓練,十幾年,幾十年的都有,才有可能製作出精湛的作品。紫砂由於器表不施釉,所以作品透氣性極好,因而有用紫砂壺沏茶,“隔夜茶不餿”的美譽,其光潔的外表,加之質樸沉靜的器型,深得歷代文人墨客以及收藏愛好者的青睞。
在中國,無論是在古代,還是近現代,著名紫砂藝人無不在紫砂壺具造型的構思方面出人意外,如北宋時期“供春之壺,盛於金玉”的供春壺,明清時期的陳鴻壽設計、楊彭年製作的,後人稱之為的“曼生壺”,近代的程壽珍的掇球壺,俞國良的傳爐壺,邵大亨的掇只壺,以及現代著名紫砂藝人朱可心的竹段壺,以及素有“壺藝泰斗”之稱的顧景舟的仿古壺等等,都以其獨特的造型設計和巧妙的藝術構思而聞名於世。每一種壺式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造型組合,都寄託了製作者的思想、情境與追求。
“壺依字貴,字隨壺傳”,一品香茶、再賞美壺、品讀壺銘,成為文人雅士的日常文化生活,壺與壺銘相得益彰。從陳曼生開始,文化名人和紫砂壺製作就開始真正地聯絡起來,使本來就喜歡以茶會友的文人雅士,把紫砂壺看作表現才情技藝的一種媒介,在其上題詩作畫,撰寫壺銘,豐富了紫砂壺的表現內容。紫砂壺的這種裝飾藝術,集詩、書、畫、印、文學藝術於一體,使紫砂藝術向更高的文化層次邁進了一步,豐富了它的內涵。歷史上的文人鄭板橋、吳昌碩、任伯年等藝術大家都曾參與壺型的設計或篆刻壺銘,是中國文人與紫砂結合最為精妙的一種表現,它既昇華了紫砂的裝飾層次,又深蘊了它的文化內涵,更體現了紫砂的文化本質。
紫砂在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幾十年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如今的紫砂研究,依然熱度不減,與紫砂相關的設計也層出不窮,新晉的紫砂大師越來越多。然而,熱度的背後,很多問題卻令人堪憂。如今紫砂市場亂象叢生,首先是充斥在市場上的贗品壺擾亂了人們的視線,動輒幾百萬上千萬,甚至上億元的紫砂壺很容易見到。毫無疑問,現在的紫砂壺走的是精英路線,富貴路線,其創作的初衷何在?其次,現代的仿老壺比較多。因在古董收藏領域,東西越古老價值就會越高,所以“仿古、仿老”已經成為了宜興紫砂製作公開的秘密,在今天的紫砂古城,除了仿古代的名人作品外,仿現代大師的作品也比比皆是,如何浪裡淘金,成為紫砂收藏者要知曉的首要任務。再次,就是現代的紫砂市場有很多的代工壺出現。在宜興,有一些製作者由於訂單多,就找其他的人代替自己做,然後再打上自己的印章,讓投資者和收藏家無從辨別。此外還有一種就是模具壺,紫砂壺的傳統制作是以全手工製作為最,現代的全手工壺賣的價格高,就有很多人以模具壺冒充全手工壺,因為全手工壺講究的是工藝,要做出一把好壺,先做出生坯,再進行晾曬,至少要一個星期,燒製成品的話至少要半個月,一個手工藝人一天都不休息的話,一年也只能做出幾十把壺。另外,存在於紫砂市場的“亂象”,是所謂的鑑定,在宜興,不用經過正規考試,很多人可以花錢直接買到職稱,所謂的專業“鑑定”也就成為了一種牟利的手段。
如此這般的現象在今天的紫砂市場,擾亂了人們的視線,也勢必會影響紫砂的未來市場,傷害整個行業的發展。要使紫砂的製作繼續朝良性的軌道發展,一是要保證創作團隊的“純潔性”。紫砂製作的根本,是它的純手工工藝,不能因急功近利而毀掉它的前途。二是要進行市場行業的監管,數億資金湧入紫砂市場,“點泥成金”已經成為了現實,制壺藝人的自律,行業的規範都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三是擴大紫砂產品的品類。傳統的紫砂品種不僅有茶壺,還有花盆、酒具等等,現代社會,也應把它重新迴歸市場,讓人們體會到除了茶具之外的紫砂,同樣能帶給世人溫潤的質感之美。四是突破紫砂的精英路線。現代的紫砂由於過度的炒作以及名人效應,而使普通人望塵莫及,這已經違背了紫砂的審美訴求。它應該回歸到公眾的視線,成為平凡人的日用品。最後是創作設計人員的自我修養的提高與完善,歸根結底,創作人員的素質決定了紫砂壺的未來,他們的文化內涵亦體現在紫砂壺的品格當中。
歷史的車輪是繼續向前邁進的,紫砂壺的製作工藝與造型風格也是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的。紫砂的藝術價值源於其獨特的原料――紫砂泥,以及“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工藝造型,如何做到既保持傳統,又不斷有所創新,同時既保持紫砂獨特的文化,又與現代的審美相契合,其關鍵是應當將古代的造物文化和現代的美學思想完美結合,使其融入到更多現代文化當中來,透過紫砂壺本身表達出美好的象徵意義,把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紫砂壺發展成深具民族特色手工藝術品類,從而促進紫砂產業的大發展。
紫砂茶具兩大美:華麗之美和素淨之美
中國士大夫把飲茶視為雅事,茶葉、水、茶具都非常講究,唐人陸羽《茶經》中對各種茶盞的評判,為文人對茶具的追求提供了依據。蘇東坡嗜茶成癖,"磚爐石銚行相隨",將這些沉重之物隨身攜帶,簡直到了痴迷的程度。
東坡居士到宜興一帶看見古樸無華的紫砂茶具,愛不釋手,相傳親自設計了提樑壺。以後從元代高士孫道明到明代金沙寺老僧,從明代大儒陳眉公到清代畫家陳鴻壽,無不嗜茗飲而更喜紫砂壺。文人的喜好追求,對紫砂的風行起了推波助瀾作用。這歸根結底是什麼魅力使得文人這樣追捧紫砂茶具呢?這是因為紫砂茶具有兩種美:華麗之美和素淨之美。
其實這兩種美完整的是:繁複華麗之美和簡約素淨之美。《易經·賁卦》中就包含了這兩種美的對立:"上九,白賁,無咎。"賁本來是斑紋華採,絢爛的美。白賁,則是絢爛又復歸於平淡。對應到茶壺上,可以說花貨體現著一種絢麗逼真之美,而光貨則體現著簡潔質樸之美。
藝術作品取法於自然是其基本規律,自然界的花鳥蟲魚、山石樹木、瓜果菜蔬無一不成為藝術家的創作素材。歷代紫砂藝人在繼承前代其他行業匠人對自然的借鑑基礎上,採用各種雕塑手段創造性地把多姿多彩的自然物象,或融入小小的紫砂壺造型之中,或藝術地加工設計成壺型,巧奪天工,精美絕倫。這樣的工藝品展現出一種雍容富麗的審美境界。
談到紫砂花貨,就不能不提到陳鳴遠。他是我們無法繞開的高峰,當之無愧的花貨鼻祖。他的獨特就在於對自然物象的創造性表現。在他的一雙巧手之下,梅樁、松段、蠶桑、蓮花、乾柴……無一例外地被提煉成型並賦予生命,甚至小到水盂、花生之類器物一經他的"點化"都惟妙惟肖,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他對自然物象的描摹尤其注重細部的刻畫,比如:蠶寶壺上多條蠕動著的蠶蟲,或在桑葉之下或於桑葉之間,有的覆有的仰,甚至蠶蟲齧食桑葉的殘痕都清晰可見,達到了幾可亂真的地步!其他如松段上的不規則年輪,松枝松針的斑紋與線條,或大或小的樹癭;還有梅樁上的樹皮與纏枝,栩栩如生的梅花等等都讓人拍案叫絕。但千萬不要認為陳鳴遠的花貨裝飾就是不厭其多地煩瑣堆砌,如果那樣的話,他的作品帶給欣賞者的將不是繁複細膩之美,而是拖沓、紛亂與龐雜。他的高明之處好在於能在繁複中見規整,豐富中有條理。思考一下,為什麼陳鳴遠能創作出大量的精妙繁複的花貨作品呢?這當然與紫砂壺的發展趨勢、他本人的高超技藝、藝術品感悟有關。但考察一下他所處的時代--康熙盛世的工藝品整體風貌就能看出,他的創作與當時富麗堂皇的宮廷器物風格是一致的,而皇家宮廷器物的風格往往影響著時代的審美取向。因而,我想陳鳴遠風格的產生是時代的審美傾向使然,就像當代壺藝家在西方藝術審美的影響下進行現代陶藝的探索一樣。
當代的花貨大家當首推蔣蓉了。蔣大師的作品除了具有陳鳴遠對自然物象的藝術提煉之美外,最顯著的特徵是色彩的運用更為豐富。可能是受傳統觀念"形變色不變"的影響,陳鳴遠的壺形雖然千變萬化、神鬼莫測,但色彩的變化並不明顯。他似乎更為重視物的質感而不是色澤。蔣蓉就不同了,她充分利用紫泥、綠泥、紅泥的調配所產生的絢麗多彩的色調,著力表現物象的色彩之美,看上去她的壺擁有一種雍容華貴的氣象。這種美在她的牡丹壺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當然,在看到紫砂藝術絢爛華麗繁複之美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些藝人在創作時過於追求形式上的美豔而有悖於紫砂壺傳統的審美精神,使壺體顯得繁縟且俗氣。比如康熙年間的大量琺琅彩花卉壺,外表均以琺琅彩花卉裝飾,花紋豔麗繽紛,顯得金碧輝煌。清朝還有不少紫砂壺外體施釉,且釉色以黃、藍、紅為主,簡直有彩繪的味道。雖然這類壺多數為皇室貴族專制,但畢竟已失去紫砂壺的本色面目。且不說琺琅彩和釉子會怎樣地影響到紫砂壺的透氣性,單看這種過於繁雜的裝飾就顯得"俗不可耐".還見到有在壺身上披金戴銀、綴珠嵌玉的,總讓人覺得像是一位山中高士硬生生地打扮成"惡俗"的鄉紳。
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是在評價人的儀表修養,當然這話用來說明紫砂壺外在的繁複裝飾與其質樸本色的關係也未嘗不可 說完了"繁",最後說說"簡".中國的傳統審美是崇尚簡約、玄淡的,像六朝人的四六駢文、詩中的對句、講究華麗色彩的雕飾,固然是一種美,但向來不被認為是藝術的最高境界。自然、樸素的美才是最高的境界。明式家居飾品的簡潔剛勁歷來就比繁複富麗的清式傢俱更受到中國人的垂青。小編也偏向於喜歡簡潔傳神的紫砂光貨。這些作品沒有複雜的層次,沒有豔麗的色彩,突出的是"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美。它們往往採用簡潔明晰的線條、方圓展示質樸本色。有的款式使人一望便覺書卷氣撲面而來,這種強烈的文化內涵最得我心。我也覺得這種壺型是與茶性最為相宜的,因而,我用它們飲茶時常常會感到陳曼生式的快樂:"梅雪枝頭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花貨作品還經常會犯另一個毛病,就是隻追求物的形似而缺少生活的趣味,表現出一種純自然主義的傾向,使壺體呆板而無靈氣。藝術的規律是"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也就是說花貨作品並不是對外物的照搬,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加以提煉,用最藝術的手法表現物的神韻。它表現出的最佳狀態是形神兼備,富有情趣,就像齊白石畫的白菜、蝦米一樣生氣盎然,氣韻充盈。這樣的情趣有時是靠壺上小動物的裝飾點綴而產生的,比如:陳鳴遠束柴三友壺上的松鼠,蔣蓉牡丹壺上的蝴蝶、蓮花壺上的青蛙,這些小動物頓時使壺在整體上充滿了活潑的生氣。反之,有些作品雖然形象逼真,製作精細,卻趣味索然、僵硬乏味。
估價師:紫砂花貨藝術的魅力
宜興紫砂,歷經千年的發展,在歷代藝人的辛勤耕耘、不斷努力創新下,在紫砂世界裡形成了花色品種繁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千奇萬狀。在繁榮的當今,更是層出不窮,如將它彙集歸納的話,可算陶瓷世界之最。壺藝也堪稱一絕:有方非一式、圓非一相的.幾何形,有稜有角呈花卉圖案的筋紋形,有將松、竹、梅、柏、桃、樹、樁及動植物變形誇張的自然形,有瓜、果、魚、蟲類的象真形,也有沿集古代青銅、玉器及宮廷中各類仿古的器形,當今發展到具有個性化的現代陶藝造型等等,各具特色,競相爭豔。
紫砂壺的造型之所以豐富多彩,一是它的歷史悠久;二是它的原料獨特性,壺的泡茶效能好。歷史上早就在海外流傳“壺以砂者為上,世間茶具稱為首”的讚語;三是由於原料可塑性好,最利於捏塑、拍打、鑲接等獨特的工藝技法。因此,器皿的表現形式不受限止,可讓作者任意捏塑和刻劃。同時紫砂壺藝的造型和裝飾受到多種文化的影響並參與,有的具有時代特徵,有的反映地域文化風貌,有皇家古典文化、宗教文化等等。它的服務面上至宮廷貴族,下到民間百姓、文人士大夫更是喜愛。不僅國內,還外銷東南亞及歐美。在清代,歐洲各國皇室內就非常寵愛紫砂。紫砂不僅造型變化豐富,就是容量大小也有適合東南亞地區的功夫茶具和國內各地區所需的茶壺。
飲茶,由早期的煮茶改為沏茶,有茶器、茶杯、茶碗、茶盞等,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及製茶技術的改進,飲茶方式也隨之演進,茶具也隨之相應的發展變化。紫砂壺,首先是為了實用而造,然後向實用和形式美的方向發展,形式也由大變小,由粗變細,由細變精,有提樑的,有端把的,有適合各種茶葉需要的容量、高矮、大小之分的等等。因此,紫砂壺並不是單純是一件普通的實用器皿,而是內涵非常豐富的陶瓷藝術品。
紫砂造型的形式這麼豐富,其中花貨應算是一個大類,而且它的起源發展與紫砂史同步。從羊角山古窯址所發掘的紫砂殘片資料看,始於北宋中期的壺嘴上就有捏塑的獸頭作裝飾,因此,紫砂花貨先是由圓雕捏塑開始。明代萬曆年間,有歷史記載的第一件紫砂作品是供春壺——花貨,這是一件歷史發展中的最好見證。供春壺的設計製作是將銀杏樹的癭節捏塑成整個壺型,七凹八凸的樹皮,生動別緻,表面呈現豐富的指紋,妙趣天成,也有手工藝精緻之趣,整個壺形、壺嘴、壺把就象自然生動的枝梗,舒展自若。因此,前人稱頌這把壺為“脫盡人巧殊巧工,神工鬼斧難雷同”的塑器藝術品。
明清是紫砂發展的鼎盛期,紫砂花貨藝術的高手名師層出不窮,優秀的花貨藝術品也是層出不窮,一些文人雅士為之傾倒。如明代崇禎時期的如意紋大彬圓壺,蓋面上貼有如意圖案花紋,現珍藏在無錫文管會。原唐雲珍藏的萬曆年間龍鳳印包壺,鳳嘴龍把,壺身包袱、花結等捏塑非常精緻、高雅,是權力的象徵,也是時代的產物。清初國泰民安,紫砂發展興盛期,名人輩出,名品、雅玩層出不窮,如項聖思的“桃杯”是一件了不起的藝術珍品,項聖思其人無資料考查,而“桃杯”列為國家一級文物,現珍藏在南京博物院。這隻“桃杯”從設計到做工,真是巧奪天工,它用半截桃形為主體,以蒼勁的枝杆為把手,生動挺秀,桃葉、枝蔓、花果為基座,生態各異,錯落有致,佈局精巧合理,是一件完美的藝術珍品。
徐友泉的“三瓣三足壺”,壺把上有捏獸的頭,陳子畦的“南瓜壺”、陳仲美的“一束竹圓壺”、陳鳴遠的“一束柴壺”及文房珍玩、陳用卿的“弦文金錢如意壺”等等都珍藏在香港茶具文物館、故宮博物院。陳次偉的“葡萄松鼠杯”和陳鳴遠的“梅樁壺”等珍藏在美國舊金山博物館、西雅圖博物館。在諸多的名手中,首推陳鳴遠,他歷史上早就成名,享有“宮中豔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的讚語,不愧為歷史上一位傑出的紫砂花貨大師。
清中後期,使用青銅紋飾、圖案貼花、鏤空、印紋、回紋、堆花等繁花圖案,用於裝飾紫砂壺上,並銷往英國、德國、法國、丹麥等歐洲諸多國家。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也非常流行,許多紫砂花貨藝術品進入了這些國家的皇室和博物館。2000年有位法國朋友出版了一本“銷往歐洲的宜興茶壺”圖集,刊登出的數百件宜興茶壺資料,大部分是紫砂花貨。香港羅桂祥博士編著的有關宜興陶瓷史料,列舉了許多優秀的紫砂花貨造型及歷代的花貨名家。歷代花貨名家還有陳蔭千,他的“竹提壺”,氣勢風度;嘉道年間的邵大亨,他的“龍頭八卦一捆竹壺”也是頂尖絕品,他的作品珍藏在南京博物院,楊彭年也是出指翹首的名師,他的“梅根花插”現珍藏在天津藝術博物館,一對“葡萄樁花插”珍藏在南京博物院,彭年的胞妹楊鳳年的“鳳卷葵壺”意境、神韻妙法自然,是歷史上知名度較高的女士佳作。清後至民國,黃玉麟的“魚化龍壺”、蔣彥亭的捏塑及花貨藝術也名氣相當。善仿古董之陳光明、馮桂林的花貨也有許多傳世佳作。民國後及當代較突出的花貨大師有“第二陳鳴遠”之稱的裴石民,他的花器、珍玩惟妙惟肖,古朽、有靈氣。解放前邀請到上海仿古董的裴石民、朱可心等人,他們有許多優秀作品被收藏在國內外大型博物館。朱可心這位德藝雙馨的花貨大師,也是紫砂事業興旺發達、承前啟後的有功之臣,他的“雲龍鼎”早在20世紀30年代在美國芝加哥博覽會上獲得“特級優獎”,為紫砂走向世界殿堂,為紫砂發展到今天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綜上所述,足以說明紫砂花貨藝術在整個紫砂藝術百花園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看到一件紫砂藝術品決不是僅用文字描寫出來、嘴巴里講出來的,而是由作品自己說話,擺在那裡,百看不厭,經得起時代的考驗,為世人所認可的上乘之作,不容易!要成為一件完美的藝術珍品更難。一件作品是體現作者本身的藝術素養、思想境界、技藝水平的綜合反映。紫砂的成型工藝和其他陶瓷成型不一樣,必須從設計選料到成形制作的全過程,由個人獨立完成。所以說一件紫砂藝術作品的好壞,也全面反映出作者的綜合素質。紫砂從業人員都要好好學習,不斷前進,學習新思想、新文化,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不搞東拼西湊,東拼西湊、死搬硬套的東西不是藝術,就成了非驢非馬的東西,更不能搞拿來主義,拿來主義為我所用的行為是不道德,不能反映自己的藝術水平。藝術是個性很強的東西,藝術必須走自己的路。藝德和藝品是一致的,藝德高尚成功的作品,藝術品位越高,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為世人所認可。
紫砂趣聞
陶朱公的傳說
傳說春秋時,范蠡輔助勾踐滅吳後,攜西施棄官隱避宜興,學做坯燒陶器。初,燒出的破貨較多,受西施燒飯時灶火的啟示,逐步掌握了一套控制窯溫的辦法,傳至窯區,使鼎蜀窯場興旺起來。後人尊他為“陶朱公”,立廟塑像,並在每年農曆四月初七(范蠡的生日)祭祀他,他居住過的地方就改名為“蠡墅”。
龍窯的來歷
說的是太湖裡的一條烏龍,瞞著玉帝將雨水噴向乾旱的丁蜀地區,犯了天條,在與天兵天將爭鬥後,身受重傷,跌落在白宕的一座小山坡上。,當地百姓感激它,挑土將它埋葬了。多少年後,土堆出現了許多洞口,裡面的屍骨不見了有人當窯燒陶器,一試果然又快又好,又透氣又省柴。後來,人們照烏龍窯的樣子造窯,就形成了以後的龍窯。
供春學藝
金沙寺裡有位高僧,喜歡結交制壺人,不久,便學會了這門手藝。吳仕借寺讀書,書僮供春生性靈慧,暗暗偷學制壺。一天主人與和尚下棋,供春便用和尚洗手裡沉澱的泥,偷捏一把茶壺,深受和尚賞識。供春的作品轟動了窯場。“供春壺”現為稀世珍寶。
賣壺
有位窮老太太去市場賣小茶壺,買主一看,知道這個長滿了茶垢的小茶壺起碼有二百年曆史,以後就算不加茶,水中也有茶香味,是件好東西,於是願意以三兩銀高價來購買,豈料老太太看見茶壺太舊了不好意思,給清理清理,買主回來一看,麵茶垢擦掉了,便說就算是五錢銀子也不要了。
石龍
說的是古時螺巖山住著一對老夫妻,夢後提子,取名石龍。當時火龍危害地方,經一老者指破,只有石龍能除。為救百姓除火龍,老夫妻毅然將石龍交於老者,終於把火龍鎮在螺巖。火龍不服,在山裡亂攪、亂竄,攪成許多洞窟,就成了善卷洞。這座山就叫龍山。老夫妻住過的地方就叫“離母山”。
紫砂茶具雜談,為何說“她”富含文化品位
紫砂茶具屬陶器茶具的一種。它坯質緻密堅硬,取自然泥色,大多為紫砂,亦有紅砂、白砂。成陶火度在1100—1200攝氏度,無吸水性,音粗韻長。它耐寒耐熱,泡茶無熟湯味,能保真香,且傳熱緩慢,不易燙手,用它燉茶,也不會爆裂。因此,歷史上曾有“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之說。但美中不足的是受光彩限制,用它較難賞識到茶葉的美姿和湯色。
在目前我國的紫砂茶具,質量以產於江蘇宜興紫砂的為最,與其毗鄰的浙江長興亦有出產。經由歷代茶人的不斷立異,“方非一式,圓不相同”就是人們對紫砂茶具器形的讚美。一般以為,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必需具有三美,即造型美、製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備方稱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