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李廣利的歷史傳說

關於李廣利的歷史傳說

除了婉約哀怨,千里戈壁,大漠盡處,也有金戈鐵馬,勇士揚鞭。

“將軍神功甘泉湧”。貳師泉,把一條奇特的泉水和一個傳奇的將軍永遠連在了一起,歷經千年難以分割。在藏經洞的近處,有一個屬於武士的敦煌。穿越千年風煙,款款向我們走來。

據《貳師泉賦》記載,貳師泉,本名懸泉,在今敦煌市東65公里懸泉谷中,泉在東崖丈餘高處,周圍又有多處石隙滲水,與懸泉水匯合,向西北流50米許,滲入地下消失。水質清冷味甘,百里之內,無逾此水。據敦煌遺書記載:“懸泉水,右在州東一百卌裡,出於石崖腹中。其泉傍出細流,一里許即絕。……”

當地人把這股泉水俗稱吊吊水,又因為這泉水出自懸崖峭壁,所以又叫懸泉。又因貳師將軍李廣利在此用劍刺石成流,故又名貳師泉。

貳師將軍的稱呼和“汗血寶馬”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據史料記載,漢武帝派使者車令到西域大宛(yuān音“冤”)國求取汗血寶馬(就是所謂的“天馬”),用金子鑄了一匹跟真馬一樣大小的金馬送給大宛王毋寡。可毋寡只想要金馬,卻不想拿汗血寶馬交換,又聽身邊的人說漢朝跟大宛隔得很遠,就是不給天馬,漢朝也不能把他們怎麼樣,就對漢朝的使者車令出言不遜。車令咽不下這口氣,當著他的面把金馬砸了帶走。毋寡就唆使鬱成王埋伏在半道上,殺了車令跟他的隨從,搶了金馬。漢武帝當然更咽不下這口氣,他聽說大宛國的好馬都藏在貳師城一帶,就封李廣利為“貳師將軍”,讓他帶著幾萬兵馬去攻打貳師城。

從此,李廣利就有了“貳師將軍”這個稱號。

據史料記載,李廣利是漢武帝李夫人的長兄,也就是漢武帝的'妻哥。李夫人堪稱絕世佳人,天姿國色,深受漢武帝寵幸。有了這層關係,漢武帝對李廣利也是寵愛有加,把征討大宛的任務交給他,實際上是給他一個立功露臉的機會。

“刺石成泉”

唐懸泉驛與漢懸泉置,雖都以懸泉命名,但驛址不在一地。漢懸泉置位於古懸泉水(貳師泉),今吊吊水側。該水曾頗有名氣,《涼州異物志》、《十三州志》、《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和敦煌遺書中均有記載。

酒泉市文化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懸泉”之名恰可形象地反映出其水出石巖,徑流細弱的情形。

據《酒泉史話》記載:李廣利西征大宛獲勝後,得汗血寶馬3000匹班師回京,途經敦煌行至此山時,人馬疲勞不堪,加上天氣炎熱,沒有水喝,紛紛倒在戈壁灘上喘氣。周圍數十里寸草不生,派去找水計程車兵都空手而歸,李廣利心急如焚,決定親自去找水。

李廣利來到南面山中一看,山是禿山,谷是幹谷,進山谷不遠,迎面懸崖擋住去路,懸崖上不知何時何人寫下了三個大字——“滴水石”。李廣利不由怒火沖天,拍打著山石說:“滴水石,不見水,戲弄行人,徒有其名,毀我三軍,留它何用?”說罷舉劍上前,對滴水石奮力一劈,只見青石抖動,火花四迸;第二劍劈下去,黃風四起,天昏地暗;第三封刺進去,山裂地吼,岩石開口,一股清粼粼的泉水從青石縫中汩汩地湧了出來。三軍人馬頓時歡騰雀躍,爭相痛飲。吃飽喝足,踏上歸途。由於泉有靈,人多水深,人少水淺,總能滿足。

人們為了紀念“刺石成泉”的貳師將軍,改泉名為“貳師泉”。在泉旁建了一座廟,名“貳師廟”,供奉李廣利神像。並在此設定了驛站,供過往軍隊、商賈、行人歇息。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衰敗,常年叮咚的駝鈴聲消失了,無情的歲月使貳師廟和驛站坍塌了,終成廢墟,礫石覆蓋在上面,變成了荒涼戈壁。就連“貳師泉”的名字也被人們遺忘了,稱此水為懸泉。但是,清泉水流依舊,從未涸竭,傳說故事也一直在民間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