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材改革給我新的體驗和洗禮的教學反思
我是一位有著20多年教齡的政治教師,上學期伊始,學校讓我有幸學習了新教材的基本理念,接觸新教材。而我,走進新教材,給我的是一番新的體驗和洗禮。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必須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個性得到全面發展的人”。廣東教育版《思想品德》七年級教材課文圖文並茂,語言生動,以其獨特的內容和風格引導初中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幫助同學們認識和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它一改生硬、陳舊、傳統的說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學生,體現了“成功育人,和諧發展,漸臻生命的完滿與幸福的”教育理念。
1.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是思想品德七年級新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
以授《我與父母》一課為例,我首先推出馬克吐溫一句名言:“當我14歲時,我感到父親是天底下最不通情理的人”,同學們一下就產生了共鳴,同感。我就搭臺階讓給學生傾訴,學生用小品等形式表演了與父母發生的各種衝突,大有與父母不能同處天下之勢。藉助這敏感的共有話題,我將全班8個小組分成兩大塊,從兩個角度去探究“為什麼?”,一是從父母的角度,二是從我們自己的角度。透過各小組的熱烈討論,小組再形成綜合意見,下面就是來自兩個角度的各小組發言的部分剪輯:孩子角度:我們長大了,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擁有對自己的事情的決策權;父母愛偷看日記、偷聽電話,侵犯隱私;不信任我們;冤枉、 愛嘮叨 ;思想陳舊,老古板 ;小題大做, 愛用命令的語氣 ;老愛說,你看別人怎麼怎麼樣……父母角度:我們上班太忙了,沒時間和孩子溝通,交流,想了解孩子現在思想的情況,無奈,只好偷看他的日記了。偷聽,尋問打電話,那是孩子太小了,怕他處理不好與異性同學的關係;嘮叨,那是每天對他們提個醒,對他放心不下,擔心他們結交損友,受到傷害。關於購物,現在孩子消費要求越來越高,好攀比,希望孩子能從家庭的實際情況出發,體諒父母的難處……。看來與家長的衝突還真不少。透過合作探究,找出了與父母發生衝突的原因。
我又啟發學生,“如果將衝突進行到底,將產生什麼後果?”學生的發言是“家庭不和諧”“離家出走”、“甚至去自殺”。如何解決與父母的衝突呢?當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節:給學生講述幾個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換得子女生命的故事,強化“愛”的情感體驗。許多學生聽了都流下了感動的眼淚。此時我又注意及時引導學生結合切身體驗談對父母的感情。其中某班一女生眼含熱淚,講述在一次旅途中出現車禍的剎那間,父親為保護她而自己受傷的時,聲淚俱下,表達了一個少年對父親發自內心的熱愛,在場的人無不動容。有了上面的鋪墊,出謀獻策,支招,化解“愛的衝突”的方法便不言而喻了。我趁熱打鐵,佈置了課後踐行作業,“給自己的父母寫一封信”,主動與父母勾通,化解“愛的衝突”,傾訴自己對父母的愛。不少父母給孩子回了信或是在孩子的信後寫一大段話,表達了自己對孩子的關愛和歉意,並談出了今後改進教育和管理方式或是提出了希望。這堂課,學生受到了最好的愛父母的教育,他們透過合作探究,自己去感悟生活中做人的一個道理,解決了生活中,他們與父母發生衝突的困惑,從中學會了對父母愛心的感激。正如很多學生在書中最後的“成長記錄”中對本學期總結時談到,最大的收穫之一是“找到了化解自己與父母矛盾的方法,融洽了親子關係”。
2、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就能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是我不同以往的教學理念的又一感受。
仍以“我和父母”一課為例,從問題的提出,到小組的學習探究、與父母衝突的表演、從認識到這種衝突是“愛”的衝突,到認識這種衝突發展到底的後果,從抒發對父母的愛的故事,到出謀劃策解決愛的衝突的各種方法,以及到踐行與父母的主動勾通等化解衝突行為的成功,使我看到,今天的學生是充滿智慧、潛能各具特點的鮮活的生命體,教學不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發展、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
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化身和教學過程的主宰,而是促進學生髮展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是學生的朋友、夥伴,學生才是真正的課堂主人;教學過程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而是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互動的過程,是教師調動學生已有經驗在活動中與教材的對話,與教師對話,與夥伴對話的互動過程。這一過程,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老師越是“放手”,學生的思維就越活躍,課堂上學習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3、徹底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展,在發展中學習,是我對思想品德七年級新教材與舊教材最大區別的感受。
思想品德七年級新教材以中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絡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或遊戲或生活情景為載體,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展,在發展中學習。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注重讓學生課前收集資訊,課上展示、交流資訊,課後注重實踐和同學間的評價,透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討論,並結合遊戲、故事、小品、情景表演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的課堂活動真正成為教和學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學生的活動,而非單純地講教科書;學生更多地是透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例如,我在“文明交往”一課中,練習“微笑”交往、“禮貌”交往、不同場合的坐姿訓練,學說生活中如何答謝感激的`語言訓練等,使“學、說、做”有機統一,讓學生在動與練的過程中去感悟,去體驗尊重是交往的前提,禮貌是交往的名片,也是取得成功的名片。透過在課堂上“學、說、做”的練習、表演、比賽、評價,學生獲得成功感,課堂氛圍活躍,學生樂學。在此基礎上,我又利用假期,佈置了“社群問卷小調查”(附後),讓學生分組在社群採訪調查中去踐行文明交往行為,在真實的社會中去“學、說、做”,在實踐中去發展能力,學會創新,去獲得文明交往的成功體驗。 新教材給我最大的體驗是課堂教學師生輕鬆、愉悅。
它符合學校必須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辦學理念,也有助於學生成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個性得到全面發展的人”。但我也深深體會到:新課程觀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我帶來以下幾點思考和啟示: 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師要不斷學習,要加強觀念的更新。正如吳儀在回答記者提出的“您內心是否嚮往更高的職務”一問時答道:“我正在往前走,但不意味著我要做高官,而是要跟上時代步伐,我必須向前走,才能不落後”。這也是我對新課改的同感。其次,開放式的課堂猶如“放風箏”,老師既要放飛學生,讓學生在知識的天空中自由飛翔,又要在學生將要失控時把學生“攏”回來,這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藝術。很多時候教師無法預料學生會在課堂上提出什麼問題,因此,教師除了具備一定的本學科知識外,還應多讀書,對本學科以外的知識以及社會知識有所涉獵,只有不斷學習和鍛鍊才能形成駕馭課堂、調控課堂的能力。 再次,要營造和諧的師生關係,教育不是給予學生的壓抑,而是個性的張揚、智慧的閃光。開放的課堂上,要儘量讓學生們來做主人,讓他們敢想、敢說、敢做。只有平等的師生關係,剪除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才能促進教學的相長,很多時候會使我們對學生刮目相看,為他們的學習潛能所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