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

《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

《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則科學小品文,是介紹物候學的,作者是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聆聽了本組楊建曉老師上的這節課,對印象較深的幾方面進行評析:

(一)從教學目標上看:一篇課文要找一個突破口,一節課要有明確的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楊老師能在課堂中緊緊把握本課的目標:從具體生動的現象條理分明的說明物候學的特點,抓住文體特徵,進行有效教學;學習準確、生動、簡潔的語言;學會在生活中運用物候知識,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本堂課很好地完成了這些目標。

(二) 從教學程式上看:一節課上的好與壞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落實,還要看教者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本課從情境匯入,到最基本的字詞檢查預習,然後讓學生了解有關的文學常識後,讓學生初讀課文,快速準確地篩選資訊,準備搶答。1、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3、決定物候觀測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讓學生對本文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的思路有了整體的感知,然後用非常直觀的板書進行強調,理出本文的寫作順序——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接著精讀6-10自然段,研究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並且指出了從主到次,從空間到時間的的說明順序。重點突破後老師馬上就進行了知識的運用和遷移,引用白居易的詩《大林寺桃花》,請學生運用課文介紹的知識來解釋這一奇怪的現象。學生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並且得出了高下差異的結論。老師適時的再讀課文品味語言,用“左右”、“極”、“常”、“約”這幾個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的特點。接著進行了比較閱讀,再次體會文章語言的獨特的表達效果。教學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

(三)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看: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教學目的、任務而採取的活動方式的。包括教師“教學活動方式,還包括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的方式,楊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將獲取的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中,真正懂得將語文學科的知識與物候學的知識聯絡起來,比如從詩歌中瞭解物候現象,解決相關問題,加深了學生對於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掌握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

在課堂上很好地進行了思維訓練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進行了很好的發揮。

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為本課注入了新的活力,整個課件和諧統一,給人以美的享受,特別是優美的畫面的匯入,學生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使平實說明文顯的有聲有色。

(四)從教師教學基本功看:教學基本功是教師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課板書設計科學合理,言簡意賅,條理性強。教態自然親切、明朗快活、富有感染力。儀表端莊,舉止從容。教師的課堂語言準確清楚,高低適宜,快慢適度,抑揚頓挫,富於變化。

本課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了解了物候學的有關知識,並且有了基本的分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有學生的思考過程。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積極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