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文翁化俗的歷史典故

文翁化俗的歷史典故

四漢時,廬江舒縣有個讀書人名叫文翁。他勤奮好學,精通《春秋》,《論語》等經典,年輕時便因為賢良方正而被選拔為縣令。

漢景帝時,文翁升遷為蜀郡太守。蜀郡即現在四川成都一帶,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文化落後,讀書人很少,但百姓都非常勤勞,民風也很淳樸。

文翁到任以後,對老百姓十分仁愛,但他知道一個地方要發達起來,沒有文化是不行的。因此,他決心改變蜀郡百姓不愛讀書、不尊重讀書人的習慣,使蜀郡成為一個文明之地。

於是,他首先從郡縣的小吏中挑選了張叔等十多個聰明而又喜愛讀書的年輕人,親自對他們訓導一番,說:“你們都是我百裡挑一的有為青年,我準備把你們送到京城的太學裡去學習,費用由郡裡負責。希望你們在那裡刻苦學習,學成歸來,對家鄉的風俗教化起一些好的作用。”

張叔等人都表示,決不辜負文翁對他們的期望。

於是,文翁便把他們送入京師,在太學跟隨博士學習經籍和法令。當時,蜀郡很不富有,為了節省開支,赴京學習人員的文具用品和做衣服的布匹都由文翁派人在本地買後送至京城,因為蜀郡生產的這些東西比京城便宜得多。這樣,就可節省不少開支。

過了幾年,張叔等人學成歸來,文翁便在郡裡給他們安排了重要的工作,並根據他們的學識和實際工作能力,不斷地提拔他們。他們中有的人還因文翁的推薦,出任一地的太守、剌史,成了獨當一面的地方官。

其次,文翁還在成都修建官學,招收了大批的官學學生。他為了使蜀地的風俗有所改變,規定凡人官學之人,可以免除徭役;凡成績優秀的,便選拔為郡吏;其中最優異的,送到京城太學學習。另外,他每次到下屬的縣裡去視察,都選一些學業優良的.學生和自己同行,以引起其他人的羨慕。這樣一來,官學成了熱門,不少富人子弟為入官學,還不惜用金錢買名額呢。

從這以後,蜀郡風氣大變,要讀書的人越來越多,蜀郡的百姓逐步改變了各種粗俗的陋習,變得文雅起來。到漢武帝時,朝延看到蜀郡的做法很好,便向全國推廣,於是各地都成立了官學。

文翁死後,蜀郡的人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建了一座文公祠,歲歲奠祭。

後來,“文翁化俗”這一典故,用來稱頌地方官重視和推廣教化,治理有方。

典出《漢書·文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