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八年級語文《水調歌頭》評課稿

八年級語文《水調歌頭》評課稿

八年級語文《水調歌頭》評課稿1

讀詩賞詞首先要學習朗讀,這是詩歌教學的基本要求之一。學生在朗讀背誦的過程中,詩歌那優美的韻律,如畫的意境便“滲透”到了學生的頭腦中。教師講析與學生誦讀相結合的,這種方式是詩歌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何老師的《水調歌頭》一課再次為我們展示了鑑賞教學的魅力。

本節課何老師制定了三個學習目標:1、透過誦讀了解詞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透過品味語言,藉助想象,感悟意境。學習古人曠達的胸襟。3、背誦《明月幾時有》。下面的教學過程緊緊圍繞這三個學習目標展開,學習目標明確、具體,表述規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

下面說說何老師的這一節課是怎麼教的。

1 、課前交流積累寫月的詩句,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在一種很和諧的環境下教師啟發談話,進入新課。

2、進入文字,何老師重視了學生“讀”的訓練。何力所能及地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反覆朗讀的機會。學生朗讀次數多,而且形式多樣,有齊讀,男女生齊讀,個別朗誦,自由讀等。可以說,朗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始終,我認為,對於詩歌教學,能注重誦讀並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多種形式來實施誦讀,這是很關鍵的一環,何老師做得很好。

3 、在賞讀詩歌時,由方法引路,學生對照方法進行閱讀實踐,何老師每一步操作都是在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完成了上一個目標接著又完成下一個目標,實踐閱讀中學生有目標可循,有方法可依。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但個人認為這節課還存在著以兩點不足之處:

1、“讀”的方面。教師雖然非常注重學生的反覆朗讀,但有感情的朗讀還做的不夠,只有一次提到要注意節奏,語氣。這樣會使部分學生“有口無心”,更不用說培養興趣。

2、“講”的方面。分析鑑賞詩歌的過程中教師講解顯得比較多。分析上闋寫景時我覺得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對詞中文字進行再創作;在分析詩人內心情感時,只做必要的提示和點撥,如一“欲”一“恐”的矛盾心情可稍作點撥,不必講析太多,否則就會擠掉學生思考體會的時間。

總之,詩歌教學中講與讀的合理把握至關重要。如何做到“以講導讀,以讀導講”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八年級語文《水調歌頭》評課稿2

讀詩賞詞首先要學習朗讀,這是詩歌教學的基本要求之一。學生在朗讀背誦的過程中,詩歌那優美的韻律,如畫的意境便“滲透”到了學生的頭腦中。教師講析與學生誦讀相結合的講讀課可以以講導讀,以讀導講,這種方式也是詩歌教學中常用的方法。陳老師的《水調歌頭》一課再次為我們展示了鑑賞教學的魅力。

首先,教師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性原則,力所能及地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反覆朗讀的機會。縱觀這節課,學生朗讀次數達十次之多,而且形式多樣,有齊讀,男女生齊讀,個別朗誦,自由讀等。可以說,朗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始終,教室裡不時地迴響著同學們的琅琅書聲,這種氛圍,讓我們想起語文課那種最簡單而又最真切自然的特色。我認為,對於詩歌教學,能注重誦讀並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多種形式來實施誦讀,這是很關鍵的一環,陳老師做得非常好。

其次教師注重誦讀與講析的結合。在朗讀中實現了字詞教學,如對“闕、瓊、嬋娟”等詞的正音解釋(可惜教師自己讀錯了“闋”字音)。由女同學的朗讀匯入對上闋的分析,設計過度語為“作者對天上的美景作了哪些描寫,微妙的心理有什麼變化?”,從而講析詩人的矛盾心境。又由男同學的朗讀匯入對下闋的分析,講析詩人在詞中表現出來的開闊胸襟。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齊讀整首詞。經過以上環節,相信絕大多數同學能在反覆朗讀中感悟詩人起伏的'心理變化和曠達胸襟。

再次,能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達到鑑賞的教學目的。閱讀詩歌,貴在於自我體驗自我感悟,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影”說的大概也就是這種對文學作品的再創作。陳老師在這節課中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在分析下闋時,教師在要求學生大聲自由朗讀三遍的同時提問:“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句?並簡說理由。”此後,“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反應熱烈,回答也多結合了自己的感受,更多地談了自己對本詞的理解,基本把握了這首詞的精華。從而出現了本節課的高潮。我覺得學生的這種看似零碎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學生對詩歌的真正體會,閱讀一首詩或詞,能有那麼一兩點的自己的體會已經足夠了,而這要比我們老師作再多的分析要好得多。

詩歌教學中如能合理把握講與讀的關係,我相信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實現詩歌教學的目標。但同時我覺得教師的講析要體現出葉老“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忌多貴精,重在抓點子,指路子,教法子,點撥啟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課,在講與讀中還存在著以下幾點不足之處。

“讀”的方面。教師雖然非常注重了學生的反覆朗讀,但對於朗讀教學這一環節還不夠加強,只有一次提到要注意節奏,其它幾次都沒有提出朗讀的具體要求,包括語氣語調、停頓等,教師又沒有範讀,也沒有藉助其它媒體,這樣一來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朗讀的效果,甚至會讓學生產生一種為朗讀而朗讀的不良印象。時間一長,也會使部分學生“有口無心”,更不用說培養興趣。在朗讀形式上,齊讀過多,個別朗誦不夠。總覺得,朗讀次數雖多,學生似乎依然沒有學會如何朗讀這首詞。原因是讀中缺少“導”。

“講”的方面。總的來說,一節課中,除了學生的十次左右的齊讀以外,其餘的絕大部分就是教師的講析了。匯入時講了比較多,分析上闋過程中教師講解也比較多。這首詞的上闋有一定難度,必要的提示如作者當時的處境,一“欲”一“恐”的矛盾心情可稍作點撥,不必講析太多。講中應有“導”的作用,否則只能擠掉學生思考體會的時間。

總之,詩歌教學中講與讀的合理把握至關重要。如何做到“以講導讀,以讀導講”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