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後感600字5篇
《圍城》讀後感600字1
人人都在一座圍城之中,並且無法逃脫他的束縛。書中男主人公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產生的感情糾紛,一次次因自己的懦弱,剛張開嘴,卻又欲言又止。自己卻毫不知情,自己掙一步步落入孫柔嘉所設計的圈套,最終自食惡果。感情這座美麗的城池,曾使方鴻漸無限嚮往,但進入之後,卻又無奈與城中的無聊。當他離開自己所在的大學時,迎來的卻是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等許許多多構成的混雜的圍城,使他感覺力不從心,似乎自己正在被一股力量操控著,只能無奈的面對各種生活的壓力,卻又無法衝破。唯獨他對唐曉芙的追求,能看出他似乎有一點想衝破命運囚牢的思想,剩下的只有他對命運的屈服和軟弱無能而已。
書中另一位男角色也希望能夠進入蘇文紈這座圍城,他就是趙辛楣,可卻又無法離開結婚生子這座城池。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圍城,都只是為了一個面子,但也沒有人能夠衝破城牆,呼吸到城外的新鮮空氣,最終只能等待這些封建思想和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圍城》這部小說,凝聚了錢鍾書本人對社會腐敗,人們思想封建,老人迂腐,學生傲氣的感嘆。人生就是一座最大的圍城,沒有人能夠逃脫他的束縛,所有人必定在冰冷的城牆下度完一生,既然無法逃脫命運的控制,那麼就看你在城牆下活的是否快樂,生活是否精彩。那些想衝破城牆的人,只會失去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圍城》讀後感600字2
人這種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人生處境實質上的尷尬與窘迫,人對此的渾然不知、洋洋自得,或者者雖有所知卻也無奈,偶爾也被它深深刺痛,作家於此有深刻的洞察,調即觸到痛處又有某中寬容理解,如果讀進去的話—————這太容易了,在哈哈大笑或含笑、訕笑之時,你會歎為觀止,會驚異於作家何以竟能做到這一步。
小說中三閭大學的學生不好對付,方鴻漸省悟天下古往今來的這個瞧不起那個,“沒有學生要瞧不起想生時那樣利害”,“眼光準確的可怕”,讚美未必盡然,但毀罵“簡直至公至確,等於世界末日的‘最後審判’,毫無上訴重審的餘地”。
《圍城》給我們一個真正的聰明人是怎樣看人生,又怎樣用所有作家都必得使用的文字來表述自己的“觀”和“感”的。《圍城》的魅力是雙重的;一是生活本身被作家展現出來的,一是作家展現出自身的。
小說的魅力就在於這種既睿智超拔又親切入人性洞察,在於對此富有個性的智慧傳達。小說中的嘲弄與幽默,寫人的心態與外貌,語言簡潔明快,決不濫情。
圍在城中的人想突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大抵如此。說到幽默,自然是這部小說的顯著特色和最迷人之處。它來自洞見、智慧、學識、才華,以及一種觀賞的情趣,處處禁不住那自己洞若觀火的人性中的確存在的可笑之處開開玩笑。
小說前半部分的那些吃飯鬥嘴、爭風吃醋,調意味是最濃了;而當我們看到三閭大學,辛辣的諷刺味則突出些;小說後半,芳鴻漸回到上海,往日的朋友或冤家都以星散,他的才氣也就減了,更多的是謀生艱難。
讀了錢著,包括那些學術著作,尤其是讀了這本《圍城》,你會覺得自己周圍的一切,包括自身,包括自己原來頗為熱衷的一些東西,都增添了不小的戲劇色彩。
《圍城》讀後感600字3
印象中,好象有人說:“《圍城》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小說!”。對於什麼是小說,怎樣稱得上是小說,我不敢置喙?被譽為現代文學奠基人的卡夫卡,在他的《變形記》開頭就是“一天早上,格里高從不安的夢中醒來,發現自已在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小說,原來還可以這樣寫!
再往深一層想,也許這句許真的說對了,說《圍城》是一本小說,倒不如說是一本充滿睿智的書更適合。小說,一般都是透過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思想,可並不是所有的小說都能給人啟迪,能讓讀者省視自已的靈魂。但《圍城》就像一面鏡子,映出了人性的種種美和醜!“什麼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羅萬有,但至少是能反映出人生百態。我真的很驚詫,驚詫於作者有這種洞若觀火的本事,對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態的觀察,細膩和深刻得讓人難以致信。
《圍城》全都是生活中種種細節,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正是在這些瑣事中,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呈現在讀者眼前,是那樣生動和逼真。文中對當時社會環境的著筆很少,所謂的歷史容量,時代風雲只是點到為止,一筆帶過,我卻覺得這正是本書的成功處,因為它不以特定社會下的典型人物為目的,而是反映共同的人性、生活世態。我敢說,象方鴻漸的'不學無術,董斜川的附庸風雅,曹元朗的庸俗無聊,褚慎明的欺世盜名,孫柔嘉的胸府心計,鮑小姐的輕浮膚淺,李梅亭的厚顏無恥,高松年的老謀心,這一類人,以前有,今天有,以後還會有;至於“文化沙龍”的無聊,三閭路上的奇聞逸事,學校裡的人情世故,上海灘上的稻梁謀,大家庭內的口舌是非,無不這樣真實,又這般深刻。
《圍城》讀後感600字4
從小學到現在,《圍城》只看了三遍,卻一直不能忘懷蘇文紈那句:“冷若冰霜,豔若桃花。”官小姐出身的蘇文紈本身就有了高人一等的權利,再加上留學博士的頭銜更是讓她把愛情看得特別珍貴,不肯輕易施與。然而留學歸來的她,也許是受到了方鴻漸和鮑小姐親熱的刺激,也許是回國後受到封建正統思想的“薰陶”,她的“冷若冰霜”早已熱得蒸成了汽了。在趙辛楣、方鴻漸和曹元朗中游離,看著他們三個男人為她“爭鬥”成了她的樂趣。
有人說,一切都會變,除了改變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也許正是如此吧,時光如梭,命運如滾滾車輪將我們帶往未知的世界。看到趙辛楣與方鴻漸的針鋒相對時,有誰會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曹元朗來,還最終和蘇文紈結了婚。在看到唐曉芙和方鴻漸之間的不斷互相愛慕、猜疑和爭吵這些小打小鬧的時候,有誰又會想到曉芙將會遠去,而方鴻漸卻被孫柔嘉“騙婚”。也許正是因為方鴻漸和孫柔嘉之間本身並無感情基礎,平常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才會發展成為最後的離家出走。良好的感情基礎對於婚姻來說真的很重要啊。
在書中,婚姻中的“平等”也是從頭到尾反覆強調的一個問題,假如婚姻中有一方過於強盛而一直對另一方不公平的話,婚姻便時刻處在崩潰的邊緣了。方逐翁說過:“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只可惜後來他兒子並沒聽他的話,娶了個背景比他好得多的孫柔嘉,仗著個好管閒事的姑媽,壓迫得方鴻漸喘不過氣,逼得婚姻進了死衚衕。
也許這正好應了那句話:圍城裡的人想出來,而圍城外的人想進去。我們的世界正像這麼一個大染缸,缸外的人瞅著這鮮豔多彩的繁華而羨慕不已,而缸裡的人,卻回想著這外面的純潔乾淨的好。婚姻不過是兩個人的一種協議,卻有著這無窮的吸引力,讓全世界的人們都為之瘋狂。
圍城裡的好戲還在上演,而圍城外,羨慕的人們仍在繼續渴望著。
《圍城》讀後感600字5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此句或許便是該書書名的由來,寥寥數字,勾畫出了一副若在眼前的畫面。
愛情,或許是文學最為鍾愛的主題,自《詩經》之“關雎”到民國的張愛玲,再至當下,幾千年的文化發展史,這是一個不曾中斷的話題,道盡了人們在愛情裡的喜樂悲歡。
如同錢老先生所言,城外的人,總是想衝進去的,但疑問之處在於,為何城內的人在衝進去之後,又想著如何逃離呢?更有甚者,如“揚州八怪”的金農所言“傷人手,不可治”,此君對於圍城,大有遠離才安全之意。
但也有如金嶽霖者,在“圍城”裡獨自遊走一生,或許在精神裡,林徽因是始終伴他左右的。金老先生或許是圍城之內與金農隔牆而望的兩類人的典型代表。
一個人,或者說,兩個人,在城外與城內是為何會出現如此的差異?當兩人愛之切切、急欲攜手進入城內之時,這段路途上何事影響了原本的計劃?
當兩人攜手欲共度今生之時,此時,便出現了一個問題,原本獨立的兩個人,從此便被牽連在了一起,由一個人的生活變成了兩個人一起的生活,從某種意義而言,兩個人將要融合成另外的“一個人”。有愛情到婚姻的過程,對每一個人而言,都將是一種轉化。
“遇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去”,當張愛玲如此的姿態面對著胡蘭成之時,便已可預示他們的結局。
愛情裡的兩個人,或許應當是獨立而自由的,這種獨立和自由,並不是說兩個人得是相隔萬里、平行而前,只留下相互眺望。而是應當保留著各自獨立的本性,意識之中,總有一些區域是你自己的,而不能“低到了塵埃裡”沒有了自己。倘若更甚的,“但我的心是歡喜的,並且在那裡開除了一朵花來”,那作為一個旁觀者的我,很希望她是一直歡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