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和日本的歷史轉折教學反思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就這堂課而言,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總結如下:
一、設定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研究、探索的過程,也是學生提高歷史認識的過程。這些研究性學習問題從哪裡生成呢?
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導讀框、課文、插圖、小資料、地圖、名人名言等;
第二,課外的歷史材料。如音像、實物、口述史、文字資料等;
第三,社會生活。
如日常生活、社會熱點、時事政治等。提出問題之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然後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問題的解決,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對具體歷史現象的認識,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用具體的歷史事實來印證歷史結論,甚至修正歷史結論,從而樹立起科學的歷史觀。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和理解“史論結合” 、“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
二、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的科學方法,掌握記憶技巧。
我們知道時間、地點、事件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關鍵。不少學生採用機械記憶方法,收效不大,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我應力爭嘗試教給學生多種記憶方法,如:分散記憶法、趣味記憶法以及引導學生記憶綱要等。
要上好每一節課,教師應該在自己全部歷史教學活動中採用多樣化。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並且要擁有自己獨有的風格,這樣,才能使歷史課堂鮮活起來。
三、但我在上課的過程中,也存在這一些問題:
對學生的實際把握不夠,上課內容,沒有靈活處理。給學生的練習時間較足,使學生自我鞏固的時間不足,教師檢查的力度不夠。在使用小組合作時,指導力度和方法不夠。這也許跟題目設計有關。另外,自我完善時,由於時間關係,實際是我自己給學生總結的,沒有交給學生自己去做。每節課中留給學生自己分配的時間還是應該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