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熱門專業隨時代在變遷
“財經學校最後一批進去拿檔案”
——1978年參加高考的證監會主席肖鋼曾透露,他的高考志願是中文,但當時文史哲專業優先錄取,而“財經學校是最後一批進去拿檔案的”,自己被調到金融專業時,“都搞不清什麼叫金融。”
對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大學生而言,最熱門的專業是文史哲等基礎學科專業。在中央某部委工作的鄭林1982年參加高考,被南京大學歷史系錄取。“當時文史哲是大熱門,光我們班就有幾個省的文科狀元。”鄭林說。
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朱蘇力在其部落格中也寫道:“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入大學文史哲院系的學生,總體而言都是當時最優秀的文科考生。”
1978年參加高考的證監會主席肖鋼在接受鳳凰衛視一檔欄目採訪時透露,他的高考志願是中文,原因是“那個時候中文比較吃香而且自己也喜歡”。但當時哲學、歷史、文學專業優先錄取,而“財經學校是最後一批進去拿檔案的”,自己因數學拖後腿被調到金融專業時,“都搞不清什麼叫金融。”
“不上北大上外經貿”
——很多財經類的專科學校都高出本科分數段招生,不少考生衝著畢業後的工作去向,寧可放棄其他專業的本科學歷也要選擇財經專科
率先熱起來的是財經專業。80年代中期,我國的“四化建設”方興未艾,但經濟人才極缺。那時財經專業的畢業生分配去向非常好,大都去了銀行、審計等待遇優厚的部門。
有個“倒掛”現象可以說明財經專業當時到底有多火。很多財經類的專科學校都高出本科分數段招生,不少考生衝著畢業後的工作去向,寧可放棄其他專業的本科學歷也要選擇財經專科。
而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對外貿易、國際貿易等名字和“國際”沾邊的專業又取代了財經專業,成了最熱門的專業。這與當時我國實行一系列的外貿體制改革、外匯體制改革和啟動入世談判的時代大背景密不可分。
說起當年對外經貿專業的熱度,有教育專家用“不上北大上外經貿”來形容,“高考成績全省前幾名的學生不上北大上外經貿不足為奇”。國際貿易、國際關係等專業被看作皇冠上的明珠。
這些和“國際”沾邊的熱門專業錄取分數屢創新高,分配去向也讓人“眼紅”。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大都進入與涉外經濟有關的領域,如國有大型的經貿企業,外資銀行或大的跨國公司。
法律和計算機,從熱門到“紅牌專業”
——法學專業已連續6年被列為“紅牌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也曾連續4年被掛紅牌,計算機專業也在2009年至2011年連續被列為“紅牌專業”
隨著中國依法治國程序的加快,法律專業又成了文科專業的大熱門,律師事務所、公檢法等單位都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社會需求反向刺激了法律專業的熱度,很多高校開設了法律專業,並且法律專業的錄取分數也比最低投檔線要高很多。
由於熱度持續走高,幾乎所有的文科大學都開設了法律專業,法律專業畢業生數量持續飆升,這直接導致就業困難。以中國政法大學2006級法學專業畢業生為例,畢業後從事本行的只有13%。而北京交通大學2006級法學專業104名畢業生中,只有3人從事政法工作。
與之類似的還有隨後興起的計算機專業。第一次網際網路浪潮在國內興起,計算機專業又廣受追捧的熱門專業,高峰時資訊科技和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數量佔全國所有理工科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但隨著IT行業從業人員的飽和,高考時的“熱門”卻成了就業時的“冷門”。
第三方教育資料諮詢和評估機構麥可思研究院連續數年釋出了就業藍皮書,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做了詳盡的跟蹤調查。該機構釋出的“2013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的調查”顯示:法學專業已連續6年被列為“紅牌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也曾連續4年被掛紅牌,計算機專業也在2009年至2011年連續被列為“紅牌專業”。所謂“紅牌專業”是指,“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比較低的高失業風險專業”。
熱門專業有時候是個陷阱
——考生和家長熱衷於選擇金融、法學、工商管理這類聽上去很好的專業,加之高校迎合“社會需求”,紛紛增設這類專業、擴大招生規模,導致報考熱而就業冷
鄂南高中是湖北省知名的省重點中學,在該校教務處工作了16年的李凱長期關注考生填志願選專業過程,是當地考生、家長心目中的“專家”,每年到了填報志願的'時候,很多考生和家長都來找李凱把脈“批條子”。
談起填志願選專業,李凱說:“十幾年來,我看到太多家長意志始終佔據學生上風。家長往往按照自己的人生經驗功利地選擇所謂好就業、薪資高的熱門專業,有些直接給孩子填報自己所從事工作的相關專業,希望以後能依靠自己的社會資源幫孩子找到工作。他們很少思考孩子是否合適從事這個專業。”
麥可思釋出的另一項關於高考志願填報調查也顯示,考生和家長選擇專業的首要原因是“該專業找工作容易”,其次考慮因素才是“興趣愛好”“該專業收入”“根據職業選擇規劃”“學術名聲”和“學習難易程度”。
就張翔想選擇的新聞專業而言,在世紀之交,以都市報和入口網站為代表的傳媒業蓬勃發展,新聞行業人才需求巨大且待遇優厚,新聞專業紅極一時。一位在杭州某媒體供職的資深媒體人士介紹,2005年之前,阿里巴巴經常在媒體挖人都挖不到,“很多記者都不願意去,因為當時媒體的收入比在公司要好”。
但時過境遷,這一兩年很多媒體人卻主動投簡歷給阿里巴巴這樣的公司求職,新聞專業的報考熱度也在隨之消退。比如江蘇省去年的高考理科“狀元”吳呈傑原本對北大新聞專業很感興趣,但所有采訪他的記者都不建議他選新聞,最終吳呈傑轉而選擇讀金融。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注意到了“好專業陷阱”現象:所謂的“熱門”,在就業時卻遭遇冷遇。
他撰文指出,我國有三分之一的“狀元”選擇北大或清華的經管專業,可問他們為何選擇,主要原因卻是周圍人都說這個專業好、今後賺錢多諸如此類。我國考生和家長熱衷於選擇金融、法學、工商管理這類聽上去很好的專業,加之高校迎合“社會需求”,紛紛增設這類專業、擴大招生規模,導致這類專業報考熱而就業冷。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