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衚衕文化》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衚衕文化》是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一篇序言,其實稱之為閒適散文或文藝隨筆更合適。作者用富有京味而且精練的語言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點,又用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達出了衚衕文化的內涵,再後,用真實的感情表達出了對北京胡同特有的感情。
《衚衕文化》是高一年級的教材內容,具體安排在第一冊四單元的第二課。該單元是序言單元,教學要求有三個方面:一是“從序言中汲取有關著作的資訊”,二是“瞭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闡述的道理”,三是“領悟序言的語言魅力”。
因此,在對《衚衕文化》的教學過程中應該著力於引導學生概括出文章的要點,提取精要。京味的語言足文章的一大特色,本文也是本學期唯一的一篇京味文學作品,所以應該好好地讓學生品讀、欣賞,從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也正好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大綱要求,結合本文特點和學生實際,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北京民間建築的特點及其中體現的文化內涵,
①透過概括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特點,掌握概括要點、提取精要能力。
②體味本文京味語言特色,培養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③透過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獲取資訊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領會“衚衕文化”的“封閉”和“忍”的特徵及其典型意義,學會辯證的評價“衚衕文化”產生的背景和原因。
②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情感態度。
其中,教學重點是訓練學生掌握概括要點的方法;教學難點是對衚衕文化思想內涵的正確理解。
三、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大力提倡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而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本課是自讀課文,應以學生自學為主,老師只起主導作用。新課程同時提出 “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在授課中,我有步驟的引導學生看、聽、讀、議,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主動參與學習實踐。同時,以課內知識為觸發點,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結合單元綜合性學習要求,作一次探索性學習,力求學以致用,豐富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的積累。
具體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跳讀法:文章篇幅比較長,但是比較淺白,可以用來訓練學生閱讀的速度,同時找關鍵詞、句,概括出要點,提取精要。
2、朗讀法:語言要透過反覆誦讀才能品出其中的韻味,讓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說它的妙處。
3、比較法:結合有關語句,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欣賞京味的語言。
4、討論法:所有教學重點難點均透過討論解決。討論不僅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5、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6、探究性學習。採取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相結合。
課時安排:1課時
四、說教學過程
(一)佈置課前預習:自讀課文,思考以下內容:
(1)汪曾祺其人其文。
(2)北京的衚衕有什麼特點??
(3)什麼是衚衕文化,其內涵是什麼?
(4)作者對衚衕有著怎麼樣的感情?
(二)匯入:
1、播放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提問:“這首歌有什麼特徵?”
學生有各種各樣的回答,我抓住“京味”、“京派文化”等加以點撥。然後讓學生找出歌詞中哪些詞句體現。學生會說出“冰糖葫蘆”、“窩頭鹹菜”、“杏仁豆腐”等,最後我做總結,這首歌京味十足,充分體現出北京人的生活特點,體現了一種北京文化。今天我們來學習北京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衚衕文化,並板出課題。
2、展示多媒體圖片——北京胡同和老北京街景,
(三)明確教學目標〔略〕
(四)理清思路、研讀課文
1、提問預習問題,指導學生用跳讀方法,抓關鍵詞句,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
(1)汪曾祺其人其文。學生回答與教師介紹結合。
(2)北京的衚衕有什麼特點?
——方正、安靜、封閉
關鍵要讓學生找到依據,教師用幾句領起句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反覆品讀,如“北京的衚衕真奇啊;北京的衚衕真多啊;北京的衚衕真靜啊”等。
(3)什麼是衚衕文化,其內涵是什麼?
首先,透過概括衚衕的五個方面特徵,總結它的總特點。這點學生不難概括,一般都會準確找出,但“方正”世衚衕的總特點需要教師對“四合院”進行點撥,正確理解“方正”不只是北京城的特徵,更體現了衚衕的方正,是一種方位意識極強的特徵,同時藉助文中“北京城就像一塊大豆腐”這個比喻,板書一個正方體(豆腐形),並在“衚衕”二字下,寫出“方正”二字,以加深學生印象。
其次,概括衚衕文化的特徵。老師先提出衚衕文化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它有哪些具體表現?其實質是什麼?
( 小組討論2分鐘,然後課堂交流。)
前兩問也不難,學生回答出“封閉”特徵時及時板書在“文化”之下,而其實質是“忍”則需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北京市民安土重遷,逆來順受的表現就是由於“忍”的精神造成的。並在正方形(豆腐)中心板書“忍”。
(4)衚衕文化的外在特徵表現出北京人怎樣的內心世界?(邊概括邊板書):
居住環境——安土重遷
理想住家——獨門獨院
飲食條件——易於滿足,對物質要求不高
處事哲學——愛看熱鬧,不愛管閒事
(5)作者對衚衕有著怎麼樣的感情?
齊讀最後三節,思考:作者對正在消失的衚衕和衚衕文化有著怎樣的情感?為什麼?先請學生來回答,後教師評價學生髮言,並說出自己的對作者感情的理解——傷感、留戀、理解。僅供學生參考。
——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情感是複雜的:
①沒落的`必然(理性)
②依戀,但又無可奈何。
——衚衕文化:
①既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②又有必然拋棄的缺點。
2、品味語言
《衚衕文化》不同於一般評點或介紹類的書序。它實質上是一篇文化散文、文化隨筆。因此,學習並揣摩本文的語言張力,理解並領悟本文的文化內涵,是學習本文的要點。
教學時,結合課練習,讓學生去品味,去欣賞,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具體是:先讓學生聽8—12段的錄音,然後引導學生說出語言特點,再在同學之間展開朗讀比賽,重點讀8、11、12段,看誰讀得像,讀得好,鼓勵創新讀法。老師積極給予引導。
朗讀訓練後,老師指導欣賞下列句子:
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有窩頭,就好。大醃蘿蔔,較好。小醬蘿蔔,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更好。蝦米皮熬白菜,最好!
這兩個句子相比,你更喜歡哪一個,哪一個更能表現出北京人易於滿足?為什麼?經過討論,學生髮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時也鍛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3、學生質疑,相互解疑,教師輔助答疑。
4、總結全文。
(五)探究性學習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透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因此,本課最後一個環節引進單元教學研究性學習的要求,將課內教學拓展到課外。圍繞“衚衕文化”這一課題,讓學生開展一次語文課外研究學習。
具體做法是:
首先,引導學生參照相關內容,發現並確立課題,學生自主選題後成立課題小組,進行小組協作探究。(課題可以是如下種種: 北京胡同和四合院、衚衕與名人、衚衕建築經典、衚衕風情、衚衕與北京人、衚衕文化研究等等。)
其次,指導學生透過查閱資料、調查訪問、上網等各種方式開展研究的方法,由學生生在課外完成,時間為一個月。期間教師給予適當的關注和指導。
最後,進行課題研究總結。可以透過論文、報告、專題講座的方式,也可以是圖片展覽的形式,還可以是放映多媒體、錄象的形式讓學生髮布探究過程、研究成果以及活動心得等。
總結過程重在評價學習的過程,旨在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透過親身時間獲取知識,培養科學精神和時間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積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