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四年級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四年級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導語:《題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詩。那麼,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四年級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內容僅供參考。

四年級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

一、指導預習《題西林壁》

1.聽範讀

2.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檢查預習

4.指名讀《題西林壁》

5.齊讀

6.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古詩給你的初步印象(描寫廬山的景色)

7.質疑

二、學習《題西林壁》

1.知詩人,解詩題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2.抓字眼,明大意

(1)學習1、2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2)討論句意:(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面看形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讀重音

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

(4)學習3、4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不認識,看不清。緣:因為。題:書寫。

(5)討論句意

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6)指名說全詩意思

3.想意境,悟詩情

(1)放廬山幻燈片,讓學生想象當時意境,領悟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聯絡生活試講3、4句詩的含義。

(2)引伸:對於比較複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觀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準確地認識這個事物。

(3)提問: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

(是隻看他缺點,以此評價他呢?還是隻看他優點呢?引導學生說出看問題要從不同解度看。意思講明白即可。)

小結:《題西林壁》把廬山特色濃縮成絕句,概括貼切,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我們還從中獲得啟示。

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體會詩情。

附:板書: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四年級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能感情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

2瞭解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教學重難點:

1透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背誦並默寫古詩。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

2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

教具準備:

寫有練習題的幻燈片

教學設計:

一、導語(由介紹詩人入手)

師: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光輝燦爛、歷史悠久,燦爛的古文化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值得後世人們的不斷探索,反覆學習。而古詩文則像是這個巨大寶庫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熠熠生輝,永放光芒,創造出這光輝文化的先人們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起認識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蘇軾)

1、簡介蘇軾(重點介紹他的成就及詩風)

2、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其中的一首詩。(出題解題)

3、簡介詩的生成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體會意境)

在蘇軾四十九歲時,當時已經被貶到黃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貶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時,途經江西廬山,廬山的奇美秀麗景色讓他詩興大發,作了五首記遊詩,這首是最後一首。

二、學習古詩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同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設計意圖:因為本首詩沒有生字,學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間指正,讀好,也能落實互相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培養。)

(2)指名讀,師作適當的鼓勵評價。

(3)全班齊讀古詩。

2、再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

a、根據“註釋”試著說說每句詩的意思。(小組要說明自己是用什麼方法學習的)

b、在學習過程中,試著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解決。

(師巡視,對各小組的學習作必要的指導。)

(2)反饋小組學習情況

師:剛才大家的討論非常熱烈,現在老師想聽聽來自各小組的彙報,告訴老師你們讀懂詩意了嗎?小組運用了什麼好辦法理解詩意的?

(指名各小組代表說,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及時表揚、推薦好的方法)

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嶺”、“峰”的不同概念體會廬山景象的多變。讓學生運用簡筆畫描述。

根據學生的感知特點,形象認識能較快幫助他們區分理解。)

出示小練習

(1)在括號裡填上表示“看”的詞語

在遠處_______,在近處______,在高處_______,在低處______,廬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項練習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詩意,降低理解難度,同時又落實了語文知識的積累與運用。)

(2)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廬山的變幻莫測)

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指名讀讀這句詩,並說說詩意。

理解“緣”並指導寫法。糹緣(右上部分是兩筆:撇折橫折)

師:此山是指哪兒?作者為什麼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所以視力受限,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生:因為他離廬山太近了

(2)指導朗讀,要求讀出作者感慨的語氣。

3、復讀古詩,結合實際體會詩中所含的哲理。

四年級語文題西林壁教學設計3

一、教材簡析:

《題西林壁》這是蘇軾遊廬山時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詩的頭兩句寫所見,概括敘述遊覽廬山的總體印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強調因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後兩句寫所感,講了從看廬山的經歷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客觀、全面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題西林壁》這首詩重在說理,借物喻理,詩中有理。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瞭解詩句的意思。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三、教學重點

透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四、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五、教具準備:

課件。

六、教學課時

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把孩子們分成四組,每組排成一排,每個組員快速出列觀察隊形。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側面看。

2、每組派代表交流觀察到的結果,並說說為什麼會看到這樣的現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觀察到的結果也就不同的結論。

3、老師順勢匯入:今天我們學的古詩也和觀察的角度有關係,這會是一首寫什麼的詩呢?齊讀課題。

二、熟讀古詩,整體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課題的意思。老師簡介題壁詩。作者在西林寺的牆壁上會題些什麼呢?讓我們也跟隨大詩人一起去瀏覽一番,領略其中的滋味。

2、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進行朗讀,也可以是全詩。練習後抽讀進行指導;師生輪流讀;男女生分別讀;全班朗讀。要求讀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決疑難點。

三、啟發想象,理解詩意。

1、讀“詩”百遍,其義自見。相信同學們對這首詩一定有了自己的瞭解和感受。剛才你們和詩人遊的是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的——廬山。還記得另外一個詩人也在瀏覽廬山之時,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首《望廬山瀑布》。還記得嗎?

2、兩個詩人一山一水,寫出了不同的意境。李白著重寫的是瀑布飛流直下的壯觀,蘇軾從——(引導學生說出橫、側、遠、近、高、低)各個角度寫了廬山的雄偉壯麗。你想從哪個角度來欣賞這巍峨挺拔的廬山呢?(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角度,師因勢出示相關圖片)

3、站在這個角度,你看到的廬山是——(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見所想。)播放音樂,帶領學生進入情境,閉眼想象,用筆畫下腦海中呈現的景象,然後再全班交流。(分別從橫、側、遠、近、高、低不同角度想象。)

4、師引導理解說出:橫向看到的廬山是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山嶺;側面看到的卻是高聳的山峰;(橫看到的是廬山的“長”,側看到的是廬山的“高”。)無論是從遠處眺望、近處細看,還是從高處俯瞰,低處仰望,廬山都呈現出它變化多姿的面貌,讓人不得不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產生共鳴,領悟道理。

1、同是廬山,我們卻能看到那麼多千姿百態的景象,是因為我們“移步”,讓廬山“換形”。我們以前也學過一篇有“移步換形”效果的文章,是——《畫楊桃》。背誦“提起楊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因此,當我們看見別的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麼角度看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

我們這首《題西林壁》,也是要告訴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們只看到片面的時候,不要忙著下結論,而是要客觀、全面地去觀察、去發現,才能真正地認識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這也是詩人在遊廬山後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訴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傳誦的千古名句。我們平時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也正是此理。

2、那如果我們要看清廬山的真面目,你們覺得要如何去看,才能完整地看清它的樣子呢?

3、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不管是看景,還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帶領學生在校園內以不同的角度觀察校園,再站到樓頂看全貌,感知“不識學校真面目,只緣身在校園中”。然後再讓學生舉例,也可老師舉例引導。

五、課後拓展。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另外還有四首,同學們可以在課後繼續瞭解學習,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詩裡,還可以看到更多的廬山的美和詩人豐富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