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求異思維的歷史教學反思

關於求異思維的歷史教學反思

原因和結果是事物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絡、相互制約的普遍形式之一,從廣義上說,因果聯絡僅僅“只是世界性聯絡的一個極小部分”,而“相互作用才是事物真正的終極原因”。學生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現象、 本質和某些結論的來龍去脈,大膽地運用求異思維,於“異”中把握其個性特徵,才能認識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

如講英國工業革命,如果教師一反傳統型的先因後果、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羅列法,而採用以圖表、文字資料展示英國工業革命的新成果,讓學生在驚訝中追尋其歷史根源的方法教學,那麼學生就會感覺到自己才是一個真正的發現者、探索求新的人。不到沸點,水怎麼會沸騰?不經撞擊,燧石怎麼會迸發出火花?我們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還在於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讓學生變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跟我無關為跟我有關,開拓學生的創造思維。傳統的因果聯絡的思維模式使學生的創造思維處於抑制的“休眠”狀態,大大妨礙了創造思維的發展。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指出“人的腦力勞動中最深奧的是創造,而現在因為我們不瞭解創造性的過程,只能讓他們自己去摸索,也許摸會了,也許摸不會。如果我們發展思維科學,那有朝一日我們就能懂得創造規律,能叫學生搞思想上的飛躍,那該多好呵”。求異思維對問題的解答不限於一種方法或一種結論,而是向四面八方去思考,以尋找各種各樣解決的方法,提出各方面大膽的設想,以求得光芒四射的智慧。

求異思維常常表現為打破框框的別出心裁、超乎尋常,因而易產生標新立異的成果。童年時代的司馬光砸缸救小孩,曹衝稱象等就充分說明了求異思維的開拓意義。同樣,大膽運用求異思維進行學術、教育科研也會獲得可喜的成果。

湖南常德師專歷史系韓隆福先生敢於開創性地把求異思維運用於學術、教研,取得了驚人的成就,近幾年,他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的80多篇論文,便均以思維新、角度新、立論新而見長。尤其是他的得力新著《隋煬帝評傳》,一反傳統型的“煬帝為暴君”的學術觀點,有理有據地肯定了煬帝的歷史地位和傑出貢獻,公正客觀地歸還了歷史的本來面目,贏得了中外專家學者的首肯。筆者在上歷史課的時候碰到學生提出這樣一些問題,為什麼既肯定元朝統一中國的積極意義,又讚揚文天祥的抗元鬥爭精神?五四運動後中國革命既是無產階級領導的,為什麼又說它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不是正義的戰爭一定會取得勝利?等等,這些問題的'提出就有很高層次的開拓求異性,是求異思維的資訊反饋。教師要抓住這個契機,既要給學生以知識方面的答疑,更要給學生這一良好的求異思維苗頭以鼓勵與進一步引導。

教學不只是死板板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應儘可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傳統的教學觀點認為後者微不足道,甚至認為只要把知識灌入學生的大腦就行了。其弱點是片面地把知識當成目的,講求“積累”知識,使之變成“不能活動”和“不能進入週轉”的積壓物質“貯藏在學生的記憶裡”。在知識急劇增長的今天,要改革傳統的教學論,強調有效地發展學生創造思維,追求思維的積極性。正如列寧所言:“我們要用基本的事實知識來發展和增進每個學習者的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