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什麼是面積》評課材料

《什麼是面積》評課材料

各位領導、各位教育界的同行:

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海城市耿莊中心校教導主任林長秋,首先感謝鞍山進修學院小教部給我們搭建這樣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其次要感謝兩位老師給我們帶來新課程理念的經典課例。我校劉小云所執教認識面積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39頁-41頁內容

【教材分析】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學習了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來進行學習的。人教版教材將認識面積和麵積單位放在一課時進行課堂教學比較充實。而新課標教材認識面積獨立成節。教師必須吃透教材編寫意圖,利用廣泛的課程資源來教學,在學習本課知識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熟識的事例來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從而為後續的面積單位的學習和麵積計算的學習做好準備。

【學生分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感受到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有大有小,也從各種媒介中知道“面積”,能用“面積”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要上升到數學的認識,尚需要豐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實踐操作,以達到對知識的理解的目的。在理解“面積的意義”的同時,為後續學習做好準備。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操作等活動的基礎上理解面積的含義,學會比較面積的大小。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比較過程中提升發散思維能力,體會和應用數形結合和化歸、分割、平移等數學思想方法,體驗多種比較策略。

3.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主動探索的精神,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劉老師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充分展現了“面積”概念的生成過程,不僅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還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本節課主要展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巧設情景

新課伊始,劉老師利用學生熟知房屋裝修巧設情景,為學生創設了思維空間,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遵循知識來源於生活,讓學生擁有數學的視角。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注意透過直觀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

二、操作感受,認識面積

1.動手觸控,感受物體表面

教師是這樣設計的請同學們拿起數學書,摸一下它的封面。並指導摸數學書的方法:五指伸直併攏,認真地、慢慢地摸這個封面的全部,靜靜地感受滑滑的平平的感覺。接著老師讓學生摸牙膏盒的幾個面進一步感受面,然後教師讓學生摸橘子面,透過摸橘子面使學生得知物體的表面有平曲之分。

2. 恰當引導,描述面積。

生活中還有很多物體都有表面。這些面有大,有小,透過大小比較得出概念。在數學中,我們把物體的表面的大小,稱為它們的面積。

3. 初步感受面積。

結合課件:那麼,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師:現在如果有人問你手掌的面積是指——(手掌的大小)。

(老師手掌和學生手掌放到一起)看到這兩個手掌你有什麼想說的嗎?能用剛剛學的這個詞來說一說嗎?透過測量數學書封面有幾個手掌面大,既培養學生估算能力也滲透了猜測驗證推理等學習方法。摸面遊戲讓學生用不同的感官感受面積又提高了學習興趣。

4.認識平面圖形的面積

(1) 教師牙膏盒的上面畫在黑上,讓學生觀察由體到形的轉變。

(2)透過塗色進一步感受長方形的大小。

(3)課件演示給圖形塗色創造懸念引導學生探究只有封閉圖形面積才能確定。教師追問我們都學過那些平面圖形一一列舉,找出角不是封閉圖形,嘗試比較,深化理解。透過教師的追問對面積又有了什麼新的認識,引導學生概括出面積的完整概念。體現出在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學習數學,建立概念。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做到了層層推進、環環相扣。

三、實踐操作,體驗策略的多樣性

1、課件出示北極冰層對比圖利用觀察法直接能比較出大小,能不失時機進行環保教育。

2、課件出示一個長方形(4×10)和一個正方形(6×6)讓學生比較它們的大小。學生靠眼睛觀察很難確定結論,激發矛盾。再引導學生藉助老師提供的學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選擇工具進行測量比較。讓學生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

這一環節是整節課教學的難點,這裡放手讓學生充分自由發揮,學生可以將兩個圖形重疊後,再進行觀察;可以用數方格的方法;還可以用長方形紙條擺一擺數一數……這樣學生更能豐富對面積概念的理解,最後透過“你覺得哪種方法更好些”的問題的爭論,讓學生初步感知數方格子的方法比較準確方便。

3、透過數方格遊戲,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要想比較出結果,需要確定方格的大小,也就是面積單位必須統一。在具體的情境讓學生體驗到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感受到數學知識是從現實生活的需要中產生、發展的。並且激發起學生對學習面積單位的興趣和內心的需求。

4、透過用手勢區別周長與面積的活動,整個課堂結構首尾照應 ,更是妙用對比的學習策略。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是很容易把面積與周長混淆的,即便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還是有一部分學生不能正確地區分。教師的設計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面積和周長的區別,強化了對新概念內涵的理解,並且鞏固了舊知識,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四、實踐運用,解決問題。

比較兩個圖案的大小的練習設計,體現了轉化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在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中強化概念。小學生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著依賴性。劉老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了操作練習,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五、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主要是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本課最後環節的“創意大比拼”就為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創造了場景,該活動具有研究深度。此時,課堂表面是平靜的,但學生思維卻在劇烈湧動。面積相同,圖形形狀不同,問題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生會有創造後的愉悅體驗。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於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注重了學習過程的探索性,重視了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中學生始終在參與一個個數學活動,教師的作用是組織和引導全體學生活動,啟用學生的思維,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本節課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這節課帶給我們這樣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該如何教學概念。劉老師展示了她的探索。我想:我們的課堂要致力於培養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教學是一種缺憾藝術,本節課有待提高之處懇請各位專家同行指導。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