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什麼是周長》評課稿
篇一:什麼是周長評課稿
11月12日,我參加了區數學骨幹教師教師,聆聽了著名教師何瑜姝老師的講課“什麼是周長”,我從這堂課中學到了很多。
一、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什麼是周長”,教材只給了幾幅圖,2句話。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創造性的將材料進行加工。何老師用孩子們喜歡的“神舟七號”發射場景和衛星繞地球一週的影片,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動態的螞蟻跑樹葉的一週,進一步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多種方式、有層次的感知“周長”的含義
理解“周長”,揭示周長的意義:①衛星繞地球一週;②螞蟻跑樹葉,並用手勢跟隨;③摸書的一週;④描圖案的一週等,讓學生充分理解周長就是圍繞圖形一週的長度,適時揭示概念並加以鞏固反饋。透過兩隻螞蟻賽跑“一隻螞蟻跑樹葉,一隻螞蟻跑大的荷葉”讓學生淺顯地理解到周長是有長度,是可以比較的。
三、充分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體現方法的多樣性和策略
在測量樹葉周長的時候,劉老師提供了很多工具:直尺、軟尺、棉線等,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工具進行測量,從中感受到了方法的多樣性,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靈活性“你覺得選用哪種工具更好?用軟尺哪裡不好?那該用什麼工具呢?”一個個富有啟發的追問,讓學生在思維的選擇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四、巧妙運用課堂的生成、靈活調控課堂
何老師在處理P45找三角形的周長時,首先需要理解到周長的概念,要測量出三角形的各邊的長度並進行計算。在此環節中學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直接出現三角形的周長,而測量的資料則在圖中沒有。何老師巧妙地運用這一課堂生成“你對這位同學有沒有建議?怎樣做才能讓大家都明白?13cm是怎樣來的?”於是學生很快明白了該怎樣去做:測量並表資料,用算式表達思維過程。這些都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這是一節“常態下的課”,“紮實的課”,“豐富的課”,讓我學到很多,再好的課也有需要完善的課。
首先是測量腰圍、頭圍的活動能不能在感知周長感念的環節中展開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理解“一週”“周長”;
其次是當比較兩個圖形周長的時候,學生本能的說乙更大,甲更小,他們比較的是面積。能否讓學生描出圖形的周長在比較為以後計算組合圖形的周長做知識鋪墊。
另外我還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在比較周長時,很多學生會用重疊、平移的,但也有用計算的。此題是要學生明白“圖形形狀不同,周長有可能相同”,前兩種學生不難達到目的,用計算的方法,難免會產生誤差,從而導致結果不等,怎樣處理這樣的結果更好?
這只是個人觀點,不足之處還需原諒!
篇二:三年級數《什麼是周長》同課異構評課稿
《什麼是周長》評課稿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下午好,我和大家一起探討怎樣上好《什麼是周長》這節課,《什麼是周長》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第五單元中周長的
第一節課。根據《新課程標準》及學生生活實際,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結合具體圖形,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並能指出具體圖形的周長。
2、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3、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
這幾位老師都能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聯絡實際,透過觀察和實踐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並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採用了以直觀演示為主的主要教學方式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親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方法有機配合使用,較好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具體的說來,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創設有意義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建立表象,理解概念。
重視創設情景。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課的開始就吸引每一位學生的眼球,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往往對整節課的成功與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三位老師都是創設了幾個情境抓住學生的。第一節課楊老師首先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由秋天的落葉引起話題:小螞蟻沿著樹葉的邊緣爬行,一個爬一圈,一個一圈沒有爬完,讓學生說說他們爬行的軌跡,接著描樹葉的輪廓,在學生描一描,說一說活動中,讓學生初步感知理解樹葉的周長,引出樹葉表面一週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由沒有爬完一圈的,引出
只有封閉圖形才能有周長,這樣的引入,為學生學習周長提供了一個生動活潑的環境,激活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也對周長這個概念就有了深刻的認識。張老師是由勝利小學的升旗儀式的畫面引出,到黃黃、花花、強強沿樹葉的邊線爬行說明樹葉的周長,抓住關鍵詞:起點、沿著邊,讓學生理解圖形的周長,特別是讓學生用手指感受螞蟻爬行的一週,描一描樹葉的一週,真正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理解了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為了把物體表面的周長轉化成圖形的周長,緊接著這三位老師創設了都創設了第二個活動情境,指一指,說一說教室的物體的面的周長,身邊的物體的表面都有周長,學生找的數學書、文具盒、米尺、課桌面等物體表面一週的長度就是他們的周長,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理解每個物體的面的周長。
接著教師又創設了第三個情境:指一指、說一說平面圖形的`周長,讓學生認識理解平面圖形的周長,測量並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活動有明確的目的,同時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在充分的體驗中,拓寬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感悟周長的實際含義,建立豐富的表象,從而達到理解周長的意義。如楊老師讓學生測量三角形、長方形、梯形各邊的長度計算圖形的周長,然後每組回報測量的結果和計算的周長的結果。如張老師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多邊形等,很自然地就知道了多邊形就是各邊長度的總和就是多邊形的周長。先是指導學生進行測量,接著出示一個三角形的各邊是3cm,4cm,5cm.長方形的邊是2cm,4cm,2cm,4cm,的兩個圖形說明圖形不一樣,周長可能一樣長,特別是五角星的圖形既體現了圖形周長的計算,又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激情,8*10=80cm,學生的回答多好。劉老師的把角
添上一筆畫成使他有周長,更體現了學生對封閉圖形的理解。就是由於學生對周長概念理解的比較透,才會出現最後小結時學生回答:計算圖形的周長時,圖形裡面的線不可以加起來。
在理解了概念的基礎上,教師創設了第四個活動情境,樹葉的周長怎麼計算?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後,讓學生理性的思考,討論要求出這些圖形的周長怎麼辦?用軟尺套在圖形上量,也可以用繩子套在圖形上量,再把繩子拉直用直尺量繩子的長度。你看看學生想的多好呀,楊老師是讓透過簡訊告訴了學生一個資訊:要測量一個男性的腰圍,被抽到的學生高高興興地去找一個和父親身材相似的人,他那種心情可想而知了,學生動手測量的激情有多高,所以學生測量後很響亮地回答95cm,並且這時老師又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感恩父親。又如劉老師在測量時讓學生兩人為一組採取互相幫助測量自己的腰圍,特別是劉老師在學生測量之前讓學生先估計自己的腰圍,並彙報,注重了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透過各種動手操作,讓他們發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2、適時的因勢利導,讓學生探索發現,提高了教學質效。
探索發現,是指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數學知識的活動。這三位老師都實現了兩次飛躍:一次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在學生對周長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後,讓學生理性的思考,到底什麼是周長呢?“我爬過樹葉表面一週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桌面一週的長度就是桌面的周長”,“數學書封面一週的長度就是數學書封面的周長”,“黑板面一週的長度就是黑板面的周長”,“文具盒表面一週的長度就是文具盒表面的周長”,等等,這樣在學生充分認識和感
知的的基礎上用數學語言加以概括,實現了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一次從理性到實踐的飛躍:學生在充分理解了周長的含義的基礎上,讓學生測量並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不同計算方法,學生們體驗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如楊老師讓學生測量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的各邊並計算它們的周長,每組回報測量的資料和計算周長的結果,張老師先是一個下面圖形的周長相等嗎?讓學生計算三角形和長方形的周長,圖形不同周長相等,接著出示讓學生很快說出圖形的周長,學生很快說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的周長,突然出現一個五角星的,周長是80cm,使學習情境達到高潮,劉老師也是透過讓學生測量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的各邊並計算它們的周長,完成這次飛躍。這樣就為學生後面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3、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展示了概念課教學的基本模式。
數學概念是小學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概念是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維特點,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揭示。有些概念是正式定義,有的則是透過直觀滲透、具體描述、舉例方法等給出的,即描述性定義。但還有些概念既不定義,又不描述,而是作為常識應用的。而課改以來,概念教學中對於概念的本質教學越來越淡化,不再要求學生能夠準確的描述概念,而是能夠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感悟理解和認識。能夠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就可以。這三位老師在教學中都做到了創設多個教學情境,注重體驗,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建立表象,認識周長,理解周長的實際意義,在充分認識理解的基礎上測量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展示了概念課教學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式:概念的引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鞏固;即:創設情境、激發思維、引入概念,直觀操作、深化思維、理解概念;巧設練習、擴充套件思維、應用概念。
4、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中應注意語言的規範性。如:讓學生摸一摸樹葉、數學書、文具盒的周長時,一定要沿著圖形的邊線。讓學生到講臺上描一描時,學生描的一定要準確,不能一句問話他描的對不對呀,學生說“對···”就結束啦,這一點這三位老師注意下就行了。
(二)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如在測量頭圍、腰圍時可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再進行測量。只有劉老師讓學生進行了估計。但我也給劉老師探討一下,在你讓學生2人一組量腰圍活動時,是不是讓上臺展示的2位同學先上臺展示,在分組活動,因為有相當多的同學不知道怎樣用軟尺測量。
(三)課上討論的時間少了點,應該把討論和教學過程有機地融合起來進行。如楊老師的第二關,讓學生動手測量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的各邊時,只給1分鐘時間太短,如果這時讓學生分組合作探究活動,我想效果會更好些。
(四)給張老師提個建議:你的課前準備在緊湊些,也就是從出示學校的圖片到黃黃、紅紅、強強爬樹葉這段。留給學生活動的時間多些,走下講臺與學生多溝通一下更好些,還有講課中語速要適當放慢。
(五)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增強學生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與感受。給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多媒體教學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我們要科學合理的使用。幾位老師的課件細節需要美化,增加對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