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圓柱的表面積》評課稿

《圓柱的表面積》評課稿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圓柱的表面積》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圓柱的表面積》評課稿1

一、合理靈活地組織和利用教材。

“圓柱的表面積”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表面積在實際計算中的應用以及用進一步取近似值。教材共安排了三道例題,分兩課時進行教學。教學時,我打破了傳統的教學程式,將這些內容重新組織,合理靈活地利用教材在一課時內完成了兩課時的教學任務。將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作為教學的難點來突破;將表面積的計算作為重點來教學;將表面積的實際應用作為重點來練習;將用進一法取近似值作為一個知識點在練習中理解和掌握。四者有機結合、相互聯絡,多而不亂。教學設計和安排既源於教材,又不同於教材。三道例題沒有做專門的教學,但其指導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別在練習過程中得以體現。整個一節課,增加容量但又學得輕鬆,極大提高了調堂教學效率。

二、較好地體現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統一。

本節課在教學上採用了引導、放手、引導的方法,透過教師的“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

1、直觀演示和實際操作相結合

新課開始,教師透過圓柱教具直觀演示,引導學生複習圓柱體的特徵,進而理解圓柱表面積的意義。在教學側面積的計算時,精心設疑:圓柱的側面是個曲面,怎樣計算它的面積呢?想一想,能否將這個曲面轉化為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從中思考和發現它的側面積該怎樣計算呢?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圓柱形紙筒進行實際操作,最後探究出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2、講練結合。

教學這節課,我改變了傳統的先講後練的教學模式,做到講練結合貫穿教學的始終。而且使練習隨著講解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一環緊扣一環。每一步練習都是下一步練習的基礎。具體做法是:在學生理解了圓柱的表面積的意義(即:表面積=底面積×2+側面積)以後,作為檢查複習,我首先按從左到右的順序依次出示三個圓柱體,並分別告訴條件:(單位:釐米)r=3 d=4 c=6.28,然後讓學生練習求它們的底面積,並做好記錄;在學生髮現了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後,仍以上面三個圓柱為主,從右向左依次給出三個圓柱的高:(單位:釐米)h=7 h=6 h=3,要求計算出這三個圓柱的側面積,同樣做好記錄;在學生學會計算圓柱的底面積和側面積以後,設疑:你會計算這三個圓柱的表面積嗎?學生在充分練習鋪墊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所得資料,合理自然地就計算出了三個圓柱的表面積。再練習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時,又很自然進行了“進一法”的教學。使講練真正做到了有機結合,學生學得輕鬆,練得有趣。

三、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1、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教學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時,我沒有拘泥於教材上把側面轉化為長方形這一思路,而是放手學生合作探究:能否將這個曲面轉化為學過的平面圖形?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和實驗,把圓柱形紙筒剪開,結果學生根據紙筒的特點和剪法分別將曲面轉化成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透過觀察和思考,最終都探討出了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在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2、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新課程提出:“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所以在課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操作練習:小組合作測量計算製作所帶的圓柱形實物的用料面積。根據練習要求,組織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動手測量,最後算出結果。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做到了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並且根據實物的特點想出了很多測量所需資料的方法,既合理又靈活。在合作學習中不僅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培養了實踐能力,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四、較好地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本節課合理地利用了多媒體教學技術。在講練過程中,動態逐一出示三個圓柱及條件,並閃爍所求底面和側面。將直接的告訴條件和問題變成動態的先後展示,不僅做到思路清、方向明,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多媒體將生活中的油漆桶、水桶、羽毛球筒等實物“搬”到課堂,加深了學生對錶面積實際計算意義的直觀認識和理解,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圓柱的表面積》評課稿2

《圓柱的表面積》這節課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球等物體,瞭解了圖形的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習。在學習活動中注重空間觀念、想象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透過這次研修學習,聽了李超老師的課,我自己受益匪淺。下面就這節課說說自己的體會。

第一,老師和學生準備充分。李老師以“你能幫工人叔叔計算出所需要的紙板嗎?”這個問題匯入。由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過渡到求圓柱的表面積。透過探究合作活動,讓學生從用已學過的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很自然地推匯出求圓柱體的側面積公式,體現了轉化思想的應用,進而推匯出表面積。李老師充分挖掘教材,設計合理,體現了豐富的知識儲備。這堂課中不只是老師準備充分,學生準備也非常充分。學生為本節課所做的學具也非常充分。據我觀察,李老師在提出小組活動後,學生迅速的拿出學具,非常有針對性。

第二,課堂始終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在探究側面積的時候李老師提出小組活動,讓學生自己透過動手去操作、合作探究後,抽象概括出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再透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清楚的看到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很好的突破了難點。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學生眼腦手等各感官參與感知活動,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師生互動良好,學生主動參與。我觀察到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給於主動反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能積極的回答老師的問題,互動較多。而且老師講解過程中學生認真傾聽,其他小組討論彙報時,其他成員還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對於回答不完善的給以補充,交流圍繞學習目標平等和諧。

第四,注重基本技能的計算。李老師針對本節所學知識的特點設計了基本練習題,例題練習題,教學實踐題和思考題。這些題目層次明顯,由易到難,既注重基礎知識的鞏固,又注重學生智力的培養,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同時也關注了學生思維的差異性。鍛鍊了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實際聯絡。

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我有一點建議。

第一,在探究側面積時,李老師提出沿著圓柱的高剪開,我認為應該先讓學生猜想圓柱展開可能是什麼形狀然後在驗證,這樣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都有可能。

第二,就是關於提問。老師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在多數學生還沒有完成時儘量不要提問,這樣容易打斷學生的思路。儘量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時間。

篇三:《圓柱的表面積》觀課報告

《圓柱的表面積》觀課報告

聽了閆老師的《圓柱體的表面積》一課,我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1、合理的組織和利用教材

(1)、透過操作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圓柱體的側面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面積和表面積。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知識合理靈活地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主動探求知識的學習品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充分的體現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

(1)閆老師用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合作探究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同時透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使學生的眼、手、腦等多種感官參與感知活動。

(2)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後,抽象、概括出圓柱體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再透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很清楚的看到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求圓柱的側面積實際上就是求一個長方形的面積。很好地突破了難點。

(3)激發了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新知的熱情。在表面積的教學環節中,田老師放手讓學生獨立推導圓柱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3、注重基本技能訓練

《圓柱的表面積》評課稿3

一、現場觀察的背景及目的

1.教學變數控制

當天學生接連上兩節數學課,第一節內容為《圓柱的認識》,執教老師是本校青年教師李老師,《圓柱的表面積》是第二課時,受客觀原因影響,本課執教時間只進行了30分鐘,課時計劃部分未實施。

2.教學目標

(1)、透過操作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圓柱體的側面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面積和表面積。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知識合理靈活地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主動探求知識的學習品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觀察目的

(1)藉助於課堂教學現場觀察技術,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過程特點,評價得失,實際反思,促進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專業成長。

(2)對教學的環節設計、教學的時間分配、教師提問技巧進行專項分析,提出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建議,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5.主要觀察技術的選擇

課堂教學的全程錄影、片斷文字實錄。

二、提問技術、方式、水平分析

1、提問方式:(10分鐘片斷)教師在課堂上主要以一問一答和一問齊答的方式,學生主動參與面廣。教師提出的問題有層次性,便於學生操作,適合不同水平學生的要求,有助於學生促進知識間的遷移,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各層次學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教師提問後給予學生較大的思考時間,反饋及時。

2、提問水平:片斷共提出問題29次,其中組織性問題4次,佔13.8%。認記性問題10次,佔34.5%,理解性問題9次,佔31.0%,推理性問題5次,佔17.2%,創造性問題1次,佔3.4%。從問題類別所佔的百分比來看,教師不但注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而且善於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注重對學生的創造效能力的培養

三、課堂教學整體分析

1.背景描述

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學生已經理解了物體表面積的含義,這是圓柱表面積的學習基礎。圓柱的表面是由底面和側面構成的,計算圓柱底面面積就是計算圓面積,對學生來說不是新知識,所以教材把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作為重點。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教材強調了圓柱側面展開圖的探索過程,以及側面展開圖的長與寬跟圓柱有關量之間的關係。

在本課的授課前一節,學生剛剛學習了《圓柱的認識》,在《圓柱的認識》一課的課堂教學中,我校付老師對教學方法進行了非常大膽的實驗,極富創新的執教使學生對圓柱的知識有了更深更廣的瞭解,但由於拓展的面較廣時間比較短,也使得部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識和把握不到位,而且同時由於是連堂課,第二課時教學時,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學生記憶得比較牢,這是比較有利的,但課後學生沒有得到相應的練習鞏固和知識吸收的時間這是不利的。

2.執教者對教學過程與效果的反思。

(1)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合理利用教材

對於圓柱體側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遵循主體性原則,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發現,促進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輕鬆地理解掌握圓柱側面面積的計算方法,較好地突破難點。

(2)直觀演示和實際操作相結合

透過直觀演示和實際操作,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探索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新知,透過比較側面積和表面積的異同,將生活中的汽油桶、水桶、煙筒等實物遷移到課堂學習中,加深學生對錶面積實際計算方法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3)講解與練習相結合

本節課,改變了傳統的先講後練的教學模式,做到講、練結合,貫穿教學的始終,使練習隨著講解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在練習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時,又很自然地進行了“進一法”的教學,使講、練,真正做到了有機結合,學生學習的知識是有效的、實用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和運用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4)體現學生地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在教學中我力求做到學生會的就放手讓他們自主探索,不會的就扶一下,幫一把,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比如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大部分的學生是可以做到在原有基礎上推導得出的,所以我先讓學生來說計算方法,在自主推導的過程中,可能會有部分學生對於側面展開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這一難點問題有模糊之處,所以,我在與學生交流演算法的時候就特別注重這一點,從我的引導中加強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較好的突破難點。

(5)注重基本技能訓練

計算是數學學習的基本技能之一,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掌握是需要一定量的訓練達到的,在本課中學生每人完成的量是較充分的,訓練紮實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基本技能。

(6)教學中的調整

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及時調整教學過程。如從課前我向任課教師諮詢的情況和我對學生在前面一節課進行的課堂觀察後,我認為這班學生的基礎較好,在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推導教學環節中,大部分的學生們是可以做到自主獨立完成的,所以我調整了教學設計,減少了小組合作交流的次數,從課堂教學反饋來看,在我作出調整後這一教學環節仍然順利進行,而且減少了這一步驟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能。又如用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相當多的學生在問題出現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較好的思路,發現瞭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並舉手示意,在這種情況下我臨時將原本教案中的自學課本例題,再解決問題的環節,改為了請學生自己先試一試,有困難的就閱讀課本例題,再完成,這一調整既是讓學生自主,又發揮了課本的示範作用,讓不同的學生都獲得發展。

(7)教學中的遺憾

在教學過程中,我出現了操作上的失誤,在展示圓柱的表面積圖的時候,貼出了側面圖後,忘了貼出兩個底面的圖,沒有向學生們出示完整的圓柱表面積圖,可能會給學生的思考造成困擾,而且在上課的過程中我沒能及時發現這一過失,我想,如果及時發現了,我一定會去補救的。

全課三個例題的教學中,我所使用的教學手段缺乏變化,以至於學生到了後半段學習時顯得有點疲倦了。在備課過程中我曾有想過,面對的是六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或許已不需要不斷變化的方式吸引注意力了,直接將問題出示更好,實踐告訴我,我的想法有點過頭了,這方面我需要再多做思考,尋求改進的方法方案。

由於我這節課只進行了半小時,我設計的最後一個動手實踐活動——小組合作測量

自備圓柱實物的用料面積,沒能進行,我預想這會是一個不錯的設計,可以立即學以致用。可惜不能透過實踐來檢驗效果了。我打算將這一設計留到我們班同學六年級的時候再來實踐。

四、教學過程特點和一些思考

1.能比較靈活的應對課堂上學生的實際調整教學情況。

2.較好的評價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發言情況。

3.這一型別的課程學習,學生在鞏固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時需要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演算,由於學生存在差異,還需在練習的層次和要求上進一步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