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囚綠記》教案設計

《囚綠記》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詠物抒情的寫法,瞭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2、瞭解本文的構思,體會它結構精巧、變化多姿的特點。

3、瞭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和表現手法,感受本文語言含蓄優美的特點。

教學設想:

1、這是一篇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優美。藉助於多讀,讓學生讀中求解,讀中悟情,讀中明理,讀中品味。

2、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蹟的介紹,深入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教師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學們知道這種盆景植物的名稱嗎?(常春藤)這是老師喜歡的一種植物,老師喜歡它的原因有兩點,我先說第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顏色——綠色。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芸芸眾生喜愛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之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位喜愛綠色的現代散文家陸蠡寫的一篇散文《囚綠記》。

2、指明一學生上黑板寫上課題和作者名字。教師給作者名正音。

3、簡介作者有關情況。(學生圈劃、朗讀課文後面註釋中的有關內容)

二、釋題:“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

作者為什麼要囚綠呢?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一個人讀,找個伴兒一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明確要求:標註段落,圈劃疑難字詞。或結合課後註釋,或同學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也可當場求助老師。

三、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線索。

1、作者為什麼要囚綠?(因為他愛綠)

2、他把綠“囚”牢了嗎?(他後來把綠釋放了)

3、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教師歸納板書:戀綠囚綠釋綠思綠

四、研讀“戀綠”的部分(第1-7小節)。

1、學生速讀課文。指明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愛綠感情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適當引導講解,在學生找出後,或組織學生齊讀,或組織分組讀,在讀中與作品直接對話,感知這篇散文的語言風格。

2、創設情境:假設學生是作者,要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與綠直接“對話”,要求學生以課文第五小節一段話“綠色是多寶貴的啊……也視同至寶”為例,變換人稱、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

五、研讀“囚綠”部分。(第8-11小節)

1、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那些語句寫出了他綠友的愛之深?指名朗讀文中有關語句。

2、教師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學生觀察它的枝條向一個方向伸長即向著陽光方向生長的外形特點,揭示喜愛它的第二個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問:作者得到“綠”了嗎?找出文中的有關語句來說明。

板書:對生活的熱愛

3、對作者“囚綠”這個行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歸納總結:作者那份對綠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嚮往;但是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自私之舉,是對綠的施暴之舉,是對生命的一種遏制、一種摧殘。

4、對被囚的“綠友”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你有什麼啟示?

要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因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佔有它,結果卻不能如願的事例的例項,進一步理解作者所闡明的人生哲理,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明確:常春藤的不屈不撓;生命不可侵犯;萬物各得其所,人為不可干擾;

如果真的喜歡這個事物,那就給他(它)自由,讓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書:生命的尊嚴不可侵犯

六、研讀“釋綠”部分。(第12-13節)

學生討論:由作者“釋綠”的時間和地點,你聯想到什麼?

教師穿插介紹陸蠡有關事蹟: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小海淪陷後,他留滬主持該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說,被捕,刑審數月,受盡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殺害。

教師明確:“釋綠”這部分是文章的主題所在,在這裡,作者從“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那種頑強抗爭的性格,永向光明的執著中彷彿也照見了自己的性格和命運。作者後來“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珍重地開釋”表明了他發自內心深處的對自由和光明的呼喚。

板書:呼喚自由和光明

七、研讀“思綠”部分。(第14小節)

引導學生朗讀體會課文最後一句話的含義:含蓄地表現了他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

八、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全文的表現手法:詠物抒情

九、佈置作業:課外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本文語言含蓄優美的特點。

附板書設計:

戀綠囚綠釋綠思綠

熱愛生命生命的尊嚴不可侵犯呼喚自由和光明詠物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