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材

對新教材《科學》的實施及思考

對新教材(《科學》)的實施及思考

在原來的課中,是教給孩子在三個變數當中,如何控制兩個變數,然後只改變一個變數,來考察是哪個因素改變擺的快慢,並且設計好記錄表,讓他們填上,最後得出結論,擺的快慢和擺的長短有關係,和擺的重量沒有關係,和擺的角度關係不大,[小學科學]對新教材(《科學》)的思考。那個時候我想教孩子科學研究的方法,因此對這一套科學實驗操作,一步一步按要求講得很細,指導得很細。

今天這節課,什麼都沒講,什麼都沒說,“你去幹去吧!”孩子們不知道應該從哪做起。因為我們以前對孩子們培養的基礎還不夠,他們不知道應該怎麼樣自己獨立去完成,不知道怎樣做記錄。因此,五花八門的記錄都上來了。好不好呢?我覺得是好事,起碼我們瞭解了我們孩子的現有水平,現有的能力。假如我們給它一個課題,他會不會自己獨立研究,顯然還不行,就連個簡單的擺他都不知道怎樣去做。怎麼樣去研究,怎麼樣做記錄,如果發生了問題應該怎樣去處理,這一系列的問題是老師無法講得到的,也講不了那麼多,只有在他做的過程中,自己去體驗。“哎呀!不行,怎麼辦?”他不時會在腦子出現很多難題,讓他自己去解決,有的組可能解決得好一點,有的組可能解決得差一點,甚至有的組一節課都沒有做成功,有沒有收穫呢?我覺得對每個孩子來講都是有收穫的,收穫不在於最後的結論,而在於研究的過程當中,他會有很多思維在那兒活動,同學們之間會有很多的交流。

對這個未知世界如何去探索研究,我想與其說這節課給他們解決了多少問題,還不如說這節課給他們腦子裡產生了好多問題,比如說,有的組彙報,擺錘的重量影響擺的快慢,而有的組彙報說擺的快慢與重量沒有關係,矛盾呀!到底誰說得對?擺的角度到底起多大作用?他們有很多想法,回家他可能會繼續研究,我想我的目的就達到了,生物論文《[小學科學]對新教材(《科學》)的思考》。我的目的就是激勵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研究,儘管他們現在還不會,儘管他還不知道怎樣去研究,假如我們繼續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研究,繼續給這樣的機會,我想我們孩子的能力會進一步提高。所以我想一開始給孩子提出問題,不是自然課,是科學課。我想自然課和科學課沒什麼本質的區別,只是名稱的不同。但從我們的指導思想上,是不是應該有個變革。我們過去教自然太重視知識結論,這節課下課的時候必須把正確的`結論告訴大家,而這節課孩子們的腦子裡面基本上還是混亂的。有的孩子認識到擺線的長短是跟擺的快慢有關係了,但是擺重是不是與擺的快慢有關係,現在還不知道或是模糊的,由他們自己接著去研究。所以,我原來說過的,淡化知識的傳授這句話,我想透過這節課是不是體現了這種想法。

孩子得出了錯誤的結論怎麼辦?你也不必告訴他“你錯了!擺的重量根本與擺的快慢沒有關係”。我沒有這樣做,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發現可能對可能不對,並且他們的測量、他們的計時都是不精確的,種種的誤差相當的大,所以有的組乾脆說從54釐米到60釐米都行。什麼意思呢?因為每次實驗的誤差都相當的大,不可能那麼精確。那麼,這個結論對不對呢?我認為是對的,可以的。儘管他們不會做記錄,但他們嘗試著把自己的研究過程記錄下來。有機會,我會告訴他們設計一個表格,怎麼把資料記錄下來,以後會慢慢地指導他們做的。今天就讓他隨便這樣去記,他自己就發現,“哎喲,這個記錄不好”,“那個組的記錄比我們好”他們自己都會去比較,用不著我去批評,也用不著表揚,他自己心裡有數。比較各個組的記錄就是不一樣的,孩子們學習水平,學習能力也是不一樣的。

當然,這節課是不是像我說的那樣好,我覺得還不是,也有好多問題。什麼該指導的沒有指導呀,該說到的沒有說到,可以說矯枉過正吧!故意不指導,故意不說,到底看看孩子們會學成什麼樣。這裡給大家呈現的是這樣的一節課,供大家去討論、研究、批評。

下面簡單談談我對《科學》課教材的想法:過去我們把教材叫“課本”,教材和課本在叫法上不一樣,其實本質上也應該是有區別的,課本是我們一貫的叫法,“課本、課本,是上課之本哪!”我們大多數的老師拿著《自然》課本就當“聖經”一樣地去教,多少年都是這樣。甚至有的編者,就是編寫書的權威人士說:“我寫的教材一字不可更改。”有的權威就是這樣說:“我編的教材就是你教學的根本、你的依據”。是不是這樣,我覺得現在看法有所轉變。

所以,第一個問題,我談談對教材的看法。教材和課本應該是不一樣的,教材是什麼,是教學的素材,是提供我們教師進行教學的素材,是給你一個思路。那你遇到這個素材和思路,你自己想辦法能夠達到你制定的那個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在教材上是應該體現的,但是,不是說教材上所寫的東西是一成不變的,不要求我們的老師照本宣科。所以,我希望將來大家拿到了《科學》教材的時候,一定不要照本宣科。基於這個思想,我們教材編得很靈活,給你一堆材料,提供你一堆材料和思路,讓你去創造性地轉化為課堂教學。我們的理念,對這門學科的認識,轉化為教材時,就已經有很多流失。什麼意思?比方說,我對科學課的理解,或我對科學課程的理念寫成書,編成教材時可能只體現了50%,還有50%在教材上是無法體現出來的。經過這次編教材,我發現困難之大,無法把我們所理解的轉化為教材,流失了50%。大家在拿到教材之後,你再轉化為課堂教學,可能還要流失50%,還剩25%。實際上是這樣的,就是每一次的轉化都有可能有訊號的流失,都有我們理念的流失。當然如果有的老師,他不完全被教材束縛,那麼,他就有可能在教材的基礎上有所創造,他的教學就高於教材,很可能把我們流失的那一部分彌補回來一部分。假如我們的教材只表達了50%的理念,那麼你在處理教材和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可能就加上20%,就變成了70%,那你的課就源於教材,高於教材。所以我把它叫做教材,而不把它叫做課本就是這個意思。第一個問題,先說了關於教材和課本認識的不一樣,所以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去教。這是郝京華教授經常說過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