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巧用資訊科技最佳化課堂教學的地理教學反思
七年級地理上冊《大洲和大洋》一節的教學,我應用資訊科技和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大螢幕上出現場景:繁星閃爍,地球在宇宙中轉動,並配以節奏明快的音樂。教師導課,“同學們,在46億年前,茫茫的宇宙中誕生了一顆新的星球,那就是――地球。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歷經坎坷,同樣對地球面貌的探索也經歷了非常漫長的過程。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是第一個在太空觀察地球的人,他形容地球是一個非常美麗的藍色的星球。為什麼地球是藍色的呢?”在創設情境的同時,自然地引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根據《大洲和大洋》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我把教材分為四部分進行處理:大陸、島嶼、半島;大洲名稱輪廓;大洲的位置;大洋及海陸位置。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我設定了A、B、C、D四組題,讓學生進行選擇,每組題中有3-5小題。其實,四組題的出現順序是教師預定的,用Powerpoint做好連結,無論學生先選什麼,後選什麼,都是按順序出現。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又符合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可謂一箭雙鵰。
每道題目都設有相應的連結,如“你能說出大陸、島嶼、半島的區別嗎?”一問題,出現形象的圖片,學生看圖回答後,點擊出現各部分名稱;“你能識別七大洲的形狀嗎?”一問題,展示各大洲的輪廓圖,讓學生猜,再逐一顯示名稱,最後配以掌聲,對學生進行鼓勵;涉及到地圖的問題,連結到相應的圖上。各連結到的`圖片及幻燈片都設好返回連結,使課件的使用更流暢。
在教學過程中學與練相結合,及時反饋學習資訊。用Flash製作七大洲的拼圖,在學生識別七大洲形狀和位置的基礎上運用練習。畫面的下方,不同的大洲用不同的顏色表示出來,上面圖中的陸地是用一個顏色表示的,要求學生把帶顏色的大洲拖動到相應的位置上。在拼圖的上方,有計時器,可以記錄學生完成練習的時間。每小組出三個同學,一個同學說顏色,一個同學說出相應的大洲名,另一個同學在電腦前拖動完成任務。用時間最少的組為優勝組。另外,用“數字地球”的程式最佳化課堂教學,並適當增加教學深度。在大螢幕上,任意轉動數字地球,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看海陸位置關係,強化學生的方向感,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課堂的最後環節是“比一比”欄目,以競賽的方式使學生再度點燃求知熱情。用Flash製作的記分板有了用武之地,各組分數隨著按鍵或增或減,最後桂冠“戴”在勝利組上方。透過這一環節,不但學生課堂所學的知識得到了再現,而且增強了學生的團隊意識、競爭意識。
最後,螢幕上又出現了熟悉的畫面――地球在宇宙中,伴著樂曲教師小結,並指出:我們今天所學的僅僅是有關大洲大洋知識的一部分,還有更多的知識等待著同學們去發現和學習。引導學生在課後能進一步收集相關的資料,充實自已這一部分知識的儲備量。
課後,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感興趣的同學寫一篇《大洲大洋知多少》,可以整體寫,也可以選某一個方面寫。作業由學生獨立完成,對有疑問的個別學生,教師給予及時的解答和幫助。如,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網址。從材料的上交看,全體同學都能夠根據自己認識的情況或興趣方向,寫出或查詢到相關的文字材料。透過這一環節,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特別是學生對資訊的搜尋技能,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
正是由於把資訊科技同學科教學進行整合,才使得本來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極大的熱情,並能夠十分主動地參與其中,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運用資訊科技,加大了課堂密度,知識容量,讓知識以恰當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實現教學方式的變革,使學生能夠全面地實現的三維目標的要求。同時,也要求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備好課的同時,開發教學資訊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更廣闊的學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