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攝影師》的教後反思
《小攝影師》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名小男孩為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為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高爾基工作很忙,一般不能接受記者的採訪和照相。當得知小男孩要為自己照相時,高爾基欣然答應了孩子的請求。在拍照的準備過程中,高爾基盡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就在要拍的時候,孩子發現忘了帶膠捲,拍照未能完成,儘管高爾基要為孩子提供膠捲,他還是哭著離開了。最後,高爾基交代秘書,他不接待雜誌社的記者,但如果是那個小男孩,就一定讓他進來。這個動人的故事透出了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護之情。全文共十五個自然段,以對話為主。對於剛升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文章篇幅較長,把握重點、體會文章內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根據課文的重點,除了採用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揣摩重點詞句意思之外,著重運用變序學文,由果及因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
這樣進行教學是考慮從學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點出發,在指導學生自讀自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拋磚引玉,提出了帶有開放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動腦,主動提出問題。我從課題的“攝影師”和文中最後的“攝影師”比較切入,從而引發學生思考質疑:“高爾基為什麼不願見雜誌社的記者,卻願意見小男孩呢?”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就積極舉手,踴躍發言。他們的答案有的是聯絡上下文,有的是結合對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話來說的,大多數學生都能結合生活實際,用自己的親身感受來回答。有的.學生說:“高爾基關心下一代,願意幫助小男孩。”有的學生說:“高爾基覺得記者是在宣傳自己,是為他自己揚名的,所以他不見記者。這還能說明他是個不圖名利,關心下一代的大作家!”還有的學生說:“高爾基就像我們的老師一樣,只要是對下一代有利的事,他就是再忙也要幫忙的!”……
聽著他們真實的感受,看著他們爭先恐後的表現,我趁機誘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我說:“同學們,像這樣的問題,需要聯絡上下文來回答,而且答案能夠表現主人翁的好品質或者需要動腦思考才能回答的問題,對我們才有所幫助,我希望今後同學們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來。”經我這樣一啟發,陸陸續續有學生舉起了小手,他們提出了好些有價值的問題:“小男孩為什麼還要仔細打量高爾基呀?”“高爾基好心幫小男孩,可他為什麼還不用高爾基的膠捲呢?”……漸漸的,有不少學生都能根據上下文提出問題來了,學生的質疑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提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到高爾基和小男孩兩人之間的情感。
新課標指出:我們要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落實以上教學設計的時候,我堅持以讀代講,邊讀邊思,引導學生積極動腦,主動提出問題,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