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教師參與資訊科技類校本課程開發的制約性因素分析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 資訊科技 校本課程開發 制約性因素
論文摘 要 在當前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校本課程是一個重要的內容體系。校本課程對一個學校、學生及教師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師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卻存在諸多不利的限制因素,資訊科技類的校本課程更是如此。文章認為制約資訊科技類校本課程開發的既有客觀的原因,更存在主觀上的不足,試圖從多個方面指出這些限制因素並作簡要的分析。
在當前的教育改革中,校本課程建設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校本課程指的是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對學生的需求進行系統評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地社群和學校的課程資源,透過自行研討、設計或與專業研究人員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開發出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校本課程的實施對於教育目標的完成起著重要的作用。校本課程是一個學校辦學特色的需要,是教師自主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當前中小學的資訊科技課程,由於觀念上、學時上、學生興趣及課程本身內容的編排上對一些學校的發展是不適應的,開展資訊科技類校本課程的研究是對當前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的一種重要補充,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力圖揭示並分析資訊科技類課程開發的制約性因素,以期與廣大教育工作者及課程開發人員共同探討。文中的“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是指教師開發體現一個學校特色並且對發展學生素質起一定作用的單獨的課程,不包括教師對教材的改編。
1 課程開發的觀念嚴重不足
思想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對資訊科技校本課程觀念認識上的不足導致校本課程建設上的不利。不論是對大多數課程開發人員來說,還是對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來說,對於“為什麼要實施校本課程”以及“為什麼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這些方面都沒有真正很好地認識到,從而制約了校本課程的開發。這種制約既包括間接的宏觀政策的影響,也包括直接的教育工作者觀念上的影響。
1.1 宏觀政策對觀念認識的慣性制約
長期以來,中國整體的格局呈現出一種大一統的局面。教育事業的發展也基本上是一種“地方服從中央”的集中管理體制,使教育工作者也“習慣”於統一、被動的狀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界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地開發出具有各地特色的地方課程,但長期統一集中的思想的慣性還會表現在教育決策者或者一線的教師的思想觀念之中。資訊科技校本課程的開發也會受到這種思想慣性的影響。資訊科技課程在中小學的現實地位本來就不是很高,再增設資訊科技校本課程的話更是難以接受。這種觀念的影響是無形的,是長期存在的,卻又是制約資訊科技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國家加大對校本課程的宣傳力度,轉變觀念,提高認識,真正實現課程的三級管理體制。但這種制約還將在一定的時期記憶體在,也會在今後的工作中在潛意識中繼續影響資訊科技校本課程的開發。
1.2 教育決策者及課程開發人員認識上的不足
校本課程在一個學校或在整個教育中的地位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決策者及課程開發人員的認識水平。能夠認識到校本課程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校本課程就有了得以正常進行的意識保證。若這種認識沒有到位,發展就會被限制。而對於廣大教育決策者及課程開發人員來說,校本課程在一個學校或整個教育中的地位並沒有真正地被意識到。
1)對於教育決策者來說,在他們的思想意識裡,校本課程可能是重要的,但迫於升學的壓力,多數決策者會把校本課程看做一項“形象工程”,是學校領導對上級的一個工作內容,是檢查的內容,是“虛”的,對學校的發展來說沒有多大的好處。資訊科技校本課程更是覺得不重要。這種認識上的不足是制約資訊科技校本課程難以得到發展的重要因素。這種認識上的制約並不是說教育決策者的素質不高,也不是他們從來沒有過這種思想意識,而是客觀的評價競爭體制造成決策者的短期行為。
2)對於一線的教師來說,思想意識裡並沒有多少關於資訊科技校本課程的概念,因為他們覺得資訊科技課在現有的中學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並不是多麼重要;也都有現成的教材可用,覺得能把自己的書教好,把上級分配給自己的各種教學工作做好就已經可以了。即使是一些人想到開發出具有一定特色的校本課程可能對自己的發展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是思想觀念中一些“服從”“求穩”的保守觀念使教育工作者不願去“冒險”。
2 評價不當挫傷開發者的積極性
2.1 國家或學校對研究成果評價的導向不當影響校本課程開發
對於國家來說,應該鼓勵教師開發校本課程,把校本課程作為一個學校生命力的重要指標。可是在評價體制上存在的不足造成學校與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的積極性不高。對於學校來說,學校應正確認識校本課程在一個學校中的重要地位。對於資訊科技課程來說,本身在學校中的地位看得不是很重要,若是評價導向不正確或者不到位的話,負面的影響更是巨大的。因此,對任何教師做出的資訊科技類課程開發事實應予以正確的評價,並作適當的鼓勵。首先讓教師對課程開發能有一定的注意力,讓教師的心裡樹立為學校發展作貢獻的思想。其次,讓教師覺得開發校本課程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一件大事,是學校特色的體現,學校是重視資訊科技課程開發的。在日常工作中,決策者應對此類校本課程開發表現出更大的熱情並能有實際的體現,這樣教師才會有開發校本課程的意識與熱情,才可能去開發資訊科技類校本課程。
2.2 日常工作的不當評價間接影響校本課程的開發
對於一些教師來說,不想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日常工作得不到正確的評價而產生消極的心理。在一些學校,由於管理層不正當的決策行為或者是因為某些利益的驅動,本來一個在工作上很積極的教師可能因為某一件事情的不當處理而失去對教學工作創新的熱情。這些因素也會從潛意識中影響整個學校的工作氣氛,因此,一個學校的工作氛圍可能也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影響因素之一。
3 教師個人因素不足的制約
教師有了開發資訊科技校本課程的意識只是在思想上對校本課程接受,並不是每一位教師都能開發出有價值、有特色的校本課程,這還要受到課程開發者的素質制約。對於中小學來說,廣大的教師平日裡只是研究教學,只想如何教好學生,並沒有想過在教學內容方面還需要哪些內容來充實一個學校,也沒有對校本課程的地位做出正確的估計。若想讓這一部分教師能在校本課程開發上有所成就,他們還要擺脫許多因素的制約。
3.1 應有先進的教育理念
開發校本課程的這一部分教師必須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要了解學生認知規律,要熟悉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更要明確素質教育與資訊科技課程的基本要求,要對一個國家、學校甚至社群的經濟發展與教育政策有充分的瞭解。他們應是一個小的教育家。
3.2 應有嫻熟的技術保證
資訊科技類校本課程較之其他校本課程對技術的要求更高些。中學資訊科技課雖然內容相對簡單,但是對於一個課程開發者來說卻需要嫻熟的技術保證。要讓此類課程首先體現出科學性、技術性、實用性及直觀易懂的特徵。不能在技術上出現失誤,要求教師的技術不是合格而是嫻熟。但在開發的過程中,開發者多是具備某一方面的技術,也不一定嫻熟,更難實現全面的技術保障。
3.3 具有充足的時間
開發資訊科技校本課程的這一部分教師還得有充分的時間。在中小學裡,教師的工作量都是很大的。由於資訊科技課大多學校不重視,學校資訊科技課程教師較少,教師的負擔卻比較重,一個人可能帶許多個班的教學工作。對於教師來說,開發校本課程必須保證時間上的充足,時間問題還需要有學校的支援,這樣才能保證教師真正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
4 資訊科技課程本身難度較大
資訊科技課程包括的內容比較豐富,現有的資訊科技教材會因為技術或是裝置及學生的問題表現出不適應的狀況。資訊科技類校本課程的開發還得體現出學校與學生的特色。此類課程涉及的技術手段也較多。因此,資訊科技類校本課程的開發中課程本身的制約因素也很多。
4.1 保障學生的興趣難度較大
資訊科技校本課程是對資訊科技課的重要補充,學生興趣就是一個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原則,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提高學生對資訊科技課程的學習興趣,昇華學生的資訊素養,就是資訊科技校本課程存在的意義所在。但是要保障學生興趣就必須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可以包括電子相簿的製作,flash小動畫的製作,站的建立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在具體的編排選擇上難度很大,絕不能拿來主義,既要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還要體現課程的科學性;既要圍繞趣味性,又要紮根於資訊科技課程本身的基礎性。在資訊科技校本課程中,保障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不是把內容堆砌起來那麼簡單的.事情。
4.2 技術的實現要求較高
資訊科技校本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形成一定的資訊科技操作能力。在這個內容體系當中,技術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現實問題,它表現得特別真實,容不得半點錯誤與虛假的東西。中小學的資訊科技教師或者相關人員,可能在操作上問題不是很大,可要是讓參與者在技術的基本原理上做到得心應手就難度相當大。尤其是要對其他資訊科技課程中的內容加以改造,這就更加困難。開發資訊科技校本課程的教師要對資訊科技課程中涉及的知識有一個綜合全面的把握,即使一些技術不能自己親自實現,最少需要知道這個技術的大致線索,便於向他人提出比較明確的技術援助。
4.3 教學時數難以保證
開設資訊科技課程要求的投入較大,不僅需要一定的空間進行實驗室及控制中心的建設,這在空間相對緊張的中小學來說本身難度就很大,再加上每年裝置的更新也需要大量的資金,因此在絕大多數學校中,資訊科技裝置相對落後,數量也不多。許多學校中正常的資訊科技實驗已經難以開展,若再增加資訊科技校本課程的建設,教學時數根本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5 外部相關因素難以保證
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外部支援的不足也是一項制約校本課程開發的因素。
5.1 集體智慧難以資助
即使是專家型的校本課程開發人員也離不開其他人員的支援。國家應建立課程發展的諮詢、管理與資助組織,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順利進行。學校內部應經常召開有關校本課程開發的會議,讓其他人員對校本課程提出合理性意見與建議。開發的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其他人員多是應付,不能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
5.2 協調統籌的效果難以保障
在一些具體的事務上讓其他人員給予一定的配合,國家與學校還要建立相應的校本課程共享機制,鼓勵校本課程的校際交流、地區交流,以提高校本課程開發的質量,也體現國家與學校對校本課程的重視程度。但由於中學課程任務較重,又各歸位於不同的教學組,統籌效果不是很理想。
5.3 缺乏足夠的經費及裝置配給
在開發的過程中,保證一些開發過程中需要的調研、資料費用等是比較困難的。由於資訊科技課程的特殊性,會較其他校本課程開發使用較多的多媒體裝置。但是此類課程在學校中的現實地位不是很高,投入難以保證。學校應對此給予保障,在開發人員開發期間的待遇上也應有適當的提高。這樣可以使課程開發人員安定心神,全力以赴,從每一個環節上保證資訊科技校本課程開發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1版.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崔允漷.關於校本課程開發的問題與共識[n].中國教育報,2002-10-09.
[3]張軍徵.多媒體課程設計與製作基礎[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