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求平均數》的評課稿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求平均數》的評課稿

聽了彭宜紅老師的《求平均數》公開教學課,這是數學新課程改革下的求平均數的新編排的教材,我沒有教過,但基於聽了這節課,所以還是去學習了一翻。

“求平均數”是人教版小學三年級第六冊第三單元42頁的內容。它是新教材“統計與機率”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小學數學裡所講的平均數一般是算術平均數,用來表示統計物件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資料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它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絡,現代社會的公共媒體大量使用統計圖表示資訊,所以看懂統計圖表是現代公民必備的數學素養。基於此本課教學把重點放在運用平均數的理念分析資料、理解資料的意義上,放在根據資料做出必要推斷上,另外,平均數的概念與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是不完全一樣的。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是藉助平均分的意義,透過計算得到的。“平均數”是個“虛數”(大於平均數;小於平均數;等於平均數)“平均數”可用來預測未來發展趨勢。教學目標1、初步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思想(移多補少的'統計思想),理解“平均數”的概念。2、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求平均數(算術法移多補少法)並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教學重點:靈活選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難點:平均數的意義。

彭老師這節課在設計上看得出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由小馬過河的故事匯入——組織學生擺小卡片,討論如何平均分——從而介紹移多補少方法——講解例題——鞏固練習——總結課堂,整節課環節清晰,特別是練習設計非常新穎,有辯一辯、說一說、露一手、聰明寶貝等題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課堂中彭老師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究的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讓學生能在直觀形象的情境中學到知識。

彭老師安排整堂課的教學素材貼近實際生活,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係:數學源於生活,迴歸於生活,並高於生活,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聽了這節課,我也有以下幾點思考:

1、教師在課堂中的語言連貫性還要加強。

2、精心設計的每一課堂環節在教學中要落實到位,儘量做到一步一個腳印。

3、在教學例題後,可讓學生把平均數與各實際數進行對比,學生就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平均數有可能比實際數大,也可能比實際數小,還可能等於實際數。這樣一對比,後面的練習題“辯一辯”學生應該能更快更準確地回答出來。平均水深只是一個代表數,它的實際水深並不知道,可能比126釐米淺,也可能比126釐米深,還可能正好是126釐米。

4、新教材的數學教材圖例非常多,我覺得不管是在新授還是練習題當中,都應先讓學生去理解圖意,已知什麼?求什麼?再讓學生去解答。

總的說來,彭老師在教材的鑽研方面還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如果今後能課堂教學當中應用到位,那就是錦上添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