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三角形的認識》評課稿

《三角形的認識》評課稿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優秀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角形的認識》評課稿 篇1

三角形的認識是學平面圖形的起點與基礎,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一些相關的知識點,如三角形的初步認識,線段、角,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包括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認識三角形的基本特徵;知道三角形的高與底的含義,會用三角尺畫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內)。

王紅姍老師的這節課,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圍繞學習目標展開,層次清楚,環節緊湊,並注意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測量等實踐活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一堂充滿活力的課,也是促進學生能力全面發展的課。下面具體談談給我印象比較深的幾個方面:

一、充分展現概念的生成過程,準確把握學生的知識起點展開教學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課堂教學的寶貴資源。王老師在教學三角形的意義時,沒有直接把“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這個定義直接地呈現給學生,而是緊緊圍繞“三條線段”、“圍成”這兩個關鍵詞充分展現概念生成的過程。

1、王老師先引導學生走進生活中的三角形,聯絡生活實際舉例,既喚醒了學生對三角形的已有認識,也為學生感知三角形的特徵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2、然後調動觀察、想象、操作過程中的體驗,建立三角形的概念,概括出三角形定義

3、最後,透過練習,從正反兩方面進行比較,使學生認識到三角形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否具有三條線段;二、是否圍成封閉的圖形。從而進一步加深對三角形意義的理解。

這些看似普通的環節,無不體現著老師的精心設計。

二、抽象概念形象化,化解教學的重難點

三角形的高是個抽象的概念,只有將其還原,將其形象化、生動化、感性化才能更好地突破這個難點。接下來,王老師透過課件觀看房屋的直觀演示,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三、動手操作、嘗試畫高,在辨析交流、學生演示和再嘗試的過程中,逐步學會畫三角形的高

畫三角形的高一直是教學的難點,很多學生拿著三角板轉過來轉過去,不知如何放。但王老師的課堂上學生們卻畫得得心應手。究其原因,是因為王老師已經透過課件讓學生觀察房屋和幾次嘗試練習將教學難點分散和各個突破了。

1、畫三角形的高,實際上與學生已學過的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段一樣。因此,在學生透過觀察課件理解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以後,王老師安排了兩次畫高的活動。

第一次:學生嘗試畫高後,展示出他們的作品,並引導學生辨析,在辨析交流中,與已學過的舊知建立聯絡,掌握畫高的方法。

第二次:旋轉三角形後,畫出其它的高,使學生認識到任意三角形都有3條高。

2、王老師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高與底,並建立高與底的概念,再模仿畫高,在討論辨析,糾正中逐步形成畫高的技能。

從銳角三角形,到直角三角形,再到鈍角三角形,從一般到特殊,從簡單到複雜,步步深入,環環相扣,把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相關知識遷移過來,學生學得非常順利,絲毫沒覺得困難。

四、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本堂課,從一開始引導學生走進生活中的三角形,到三角形定義的概括和三角形特徵的研究,再到底和和高的學習,最後到本課的難點,畫高。王教師總是把學生在課堂的自主地位,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使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掌握了技能,而且還獲得了學習能力的提升。這堂課,真正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探究精神。

其它建議:

1、學生上臺交流時沒有演示。

2、第二次旋轉三角形後(給不標底的三角形畫高)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沒有出現各種不同的高。老師在設計教案的時候,可以換一個不標底的完全不同的三角形,學生的答案可能會比較多。

《三角形的認識》評課稿 篇2

三角形小學數學高年級的內容之一。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一些相關的知識點,如線段、角、也能簡單區分三角形和其他形狀的區別,三角形的認識是平面圖形知識的起點,是學習研究其他幾何圖形的基礎,在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義、畫高等內容。周老師的`這節課整個教學過程始終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層次比較清楚,環節緊湊,並注意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分析、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突出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關注學生學習研究過程。周老師在教學三角形的意義時,沒有直接把“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這個定義直接地呈現給學生,而是緊緊圍繞三條線段”、“圍成”這兩個關鍵詞進行教學,透過比較、判斷等等手段使學生認識到三角形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否具有三條線段;

二、是否圍成封閉的圖形。接著安排判斷練習,從正反兩方面,同時還出現用曲線圍成的圖形、用不封閉的線圍成的圖形等。進一步加深對三角形意義的理解。

注重設計的趣味性。在最初的定義學習之後,我們進入到本課的難點,畫高。教師透過讓學生自己來找高,以及自己動手畫畫高,到最後優生的演示,無一不是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地位。雖然畫高到最後的鈍角的高,這個過程出來的比較曲折,但我相信真正思考該問題的學生對三角形的學習是非常深刻。這也符合我們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探究精神。

不過,我認為本課還是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比如,在畫高的過程中,教師所呈現在黑板上的三角形不夠大,導致三條高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影響學生更為直觀地進行理解。同時,板書的排版還需要更為簡潔、合理。

當然,作為一名非專職的數學老師去聽課,我的觀點可能還是比較膚淺或不夠正確,但周老師的教態自然、大方,教學設計緊湊等方面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角形的認識》評課稿 篇3

本節課徐老師抓住學生的認知起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引入課題,簡潔、明瞭,同時也讓學生初步感知到三角形中有角、有邊、有頂點,巧妙地為探究本課新知作好了鋪墊。我覺得本節課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教師在這節課中真正是充當了一個引導者。

在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時,徐老師引導學生透過實驗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教師談話出示木條做的三角形和四邊形,讓學生猜猜哪個圖形堅固,然後請兩個同學拉拉試一試,讓學生感受到三角形的穩定性。教師運用媒體出示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運用,讓學生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教師再借助媒體錄象,讓學生在實驗、交流討論中瞭解到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在生活中的運用,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絡。

本節課,我個人認為無論是從教師的設計理念,或是從學生的學習方式來看,這節課是一節比較有價值的課。徐老師這節課與傳統的概念教學相比有很大的改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新的教學理念,整節課圍繞著探究、驗證、鞏固內化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探究,並從中解決問題的所在。

從這節課,也可以看出沈老師對知識的理解比較深,對教材的鑽研比較透徹,整節課上得流暢、自然,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得較好,學生動手操作的積極性比較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學習探究中來,學生學得高興,印象也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