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攝影

大學攝影教學的幾點思考的論文

大學攝影教學的幾點思考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攝影與美術比較;攝影藝術的本體性及邊緣性;教學知識結構的更新

論文摘要:對攝影與美術比較、攝影藝術的本體性及邊緣性的美學理論探討,更新數碼攝影理論與教學知識結構等,都是這門學科在教研中所面臨的新課題。

在綜合大學、業餘大學裡,攝影作為一門素質教育的選修課,起著培養美學品味、提高審美水平的作用。由於無需較高的美術基本功,使學生在純技術層面上學習該課的難度大為減輕。在藝術類學科中,攝影由於跟繪畫雕塑、藝術設計等關係密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藝術創意。

現在的大學攝影課教學,一般都從純技術理論層面、作品賞析人手,最後安排些基本功作業和專題作業就完成課程了。看似比較容易,但教學也有很多需改進和知識更新的地方。從技術層面上看,大部分學生使用小型自動數碼相機等業餘相機,進階水平良秀不齊;夜大學課程實習拍照的課時也非常有限,而數字軟體對攝影后期加工越來越重要。從攝影美學方面看,很容易忽略從藝術學、美學角度與純技術理論相結合。因而達不到攝影教學應有的深廣度。

要想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可從數碼攝影理論與實踐、攝影美學與攝影教學結合等方面予以加強。

1攝影與美術的橫向比較

在橫向與美術比較,縱向與攝影歷史發展比較的基礎上,探討攝影藝術的自律性及與兄弟藝術的聯絡性,能促使攝影眼光、品味和美學理論修養的提高。

美術的特性具有造型性、視覺性和空間性,在平面或三維空間塑造形體、創造可視性的藝術圖象。繪畫雕塑具有瞬間凝固或靜態的特性,與攝影關係最近。所不同的是媒介材料。美術思潮的寫實技法、流派在攝影發明後,趨向更為主觀的風格和流派的發展,甚至有意與攝影拉開語言距離。攝影以紀實性語言特性見長,深受美術的現實主義、寫實風格等影響。如人像的“三角”造型光,就來源於荷蘭大畫家倫勃朗的靈感;20世紀最傑出的攝影師一一法國著名攝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先生((henri"cartit"bresson,1908-2004),自幼學畫,深受超現實主義繪畫影響,以“決定性瞬間”的優秀作品,被稱為是現代紀實攝影的奠基人;美國風景攝影大師、世界環保運動的先驅者安瑟·亞當斯(anseladans,1902-1984)以對風光攝影的獨特理解而聞名於世,發明了“區域曝光法”,重視後期製作,主張比客體更重要的是表達內心世界的獨特感悟。攝影史上的“畫意”攝影和紀實攝影等,都深受美術的影響,從而產生了許多流派風格。

不僅是美術現實主義的典型瞬間,超現實主義的怪異、印象主義的斑斕顆粒、結構主義的構成影調、表現主義的粗獷等風格圖象、後現代主義的兼收幷蓄,也影響著攝影流派的產生。攝影與美術在互相交融中擅變。攝影與美術類似,有著客觀為主或主觀為主的兩大類流派風格。當代的藝術形態是一種包容性、多元化更強的時空,使得美術與攝影的交融更為普遍。

有些人認為攝影是次要藝術甚至不是藝術,理由是它依賴或複製客觀影像。其實.從本體論上看.攝影並非是附屬的,純客觀的影象複製。僅從物理學上說,照片不可能完全真實地複製自然,人眼對客體感光的寬容度要比照片大得多。格式塔視知覺理論以大量實驗證明,視覺有著思維特徵,它是能動的,有選擇性的。既然是人操控著機器,那麼不同層次的人對攝影就有不同的理解。貢布里希認為:一個用於傳達視覺資訊的影象不管多麼忠實於原型,它的選擇過程總是表現了製作者對他認為有關的東西的解釋。即使是名人的蠟像也必須考慮原型該以哪種特定的神態和角色出現。人像和事件的攝影者也必須精心選擇他的材料,以得到“洩露底蘊”的圖片。中國傳統美學則在似與不似之間、無限與有限時空之間、主觀與客觀之間,以“意象”審美觀照為最高境界。攝影的最高品味是言簡意賅的意象構成。主體的參與,使作為紀實工具的攝影有成為藝術的潛質。因此,主體的選擇性和一定的主觀性,是攝影成為藝術的關鍵所在。

當然,在攝影藝術和美術中,甚至有強調絕對客觀真實的語言表現的流派。如美術中的超級現實主義,毫無主題,構圖隨意,複製照片等。攝影中有純自然主義等與之呼應。美國曾有號稱“f64”的攝影團體,以取消虛實相間的語言為特徵,主張攝影應該象用“f64”這個相機最小光孔來紀錄。但這種流派的產生,是以相對主觀的藝術存在為背景的;它的極端性,實際上也是主體的一種主動選擇,一種有意為之或有意不為的價值判斷:強調科學與美的結合,以反抗攝影過分接近美術。

從媒介材料上看,攝影是光與影的色彩交響的瞬間組合。攝影透過光化學、數碼等成像,極具感性特徵,是主體和客體的空間交融。而光影的開合,是選取最具意味的一種決定性瞬間,使攝影又有著一定的時間性。隨著攝影審美觀念和數字技術的發展,影象後期加工佔據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攝影影象在前期更多地具有“素材”本性。攝影特別是數碼影像,利用新興的圖形軟體,代替了繁瑣的傳統暗房,使影象後期“剪輯”變得更加自由、方便和更具創意。

以當今電腦技術數碼影像佔主導和統治地位的高科技為後盾的映像藝術(電視、攝影、計算機)已形成規模,科學技術所產生的視覺藝術形象,不僅意味著它從根本上制約著設計藝術的更迭和演化(手繪、噴繪等手法已逐步被攝影影象、計算機輔助設計等現代高新技術所代替),反作用於美術、設計藝術,而且還對人的思維模式和情感體驗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數字影象後期處理的方便,顛覆了傳統暗房複雜繁瑣的工藝。美術構成了新的設計藝術形成的技術基礎,數碼影像則是新的藝術形成產生的審美心理基礎。

在這一單元中,結合美術與攝影的共同點,重點講授構思構圖、色調構圖、風景人物靜物等專題;同時,將美術與攝影碰撞交融所產生的流派風格等,融合在純粹的技法傳授中,使學生具有更開闊的眼界。

2攝影藝術的本體性

攝影與美術既有聯絡也有區別。對攝影自身語言特性及其藝術規律的研究,屬於攝影美學的範圍。

早在1927年,中國北京大學教授劉半農在《半農談影》一書中,曾提出過“意體攝影”概念,以與單純技術性的實用攝影相區別。關於攝影的本體性,一種觀點認為攝影與美術是近親,因為攝影透過拍攝和暗房技巧,以追求意境美或有意味的“畫意”見長。攝影史上的“畫意攝影”流派曾是主流風格。反對者大都用攝影的紀實性來把握本體特徵,反對攝影成為美術附庸。《辭海·攝影藝術》寫道:攝影藝術的主要特點在於“它所表現的物件必須是實際存在的,所表現的人物、事件和環境都要求是真實的',並且只能表現現實生活題材,而不能表現已經過去的和尚未發生的事件。”但有人也提出紀實性不能作為攝影的本質特性,如曾有過“好的新聞照片是否藝術作品”的爭論。不是所有新聞照片都是藝術作品。有人認為只有透過生活真實達到藝術真實的典型瞬間,才是“藝術攝影”,審美在首位。這樣,就與把真實放在首位的“新聞攝影”區別開來。正如安瑟·亞當斯所言,攝影藝術最重要的便是內心世界的東西。藝術家和平常人的差別就在這裡一一在於有沒有能力抓到那些觀察和感覺,有沒有技巧將之傳達給別人。

隨著藝術思潮的發展和數字時代的來臨,典型性的瞬間藝術,已成為傳統藝術或一種流派風格的代名詞,藝術影象越來越多元化了。攝影象美術那樣,可以表達類似超現實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等多種圖象,可以先設計構思,再擺放物體來攝影和後期進行特別加工。電腦數字軟體使這類攝影變得越來越可行,更具有視覺傳達效果上的陌生感。這類觀念性圖象的特徵,是具有可計劃性和可預見性;而且,攝影也可以象現代美術那樣,表達一種多義化的“有意味的形式”。僅靠“紀實性”、“典型性”已遠不能解釋攝影的本體性了。因此,藝術攝影是擔含著具有藝術真實的紀實性或觀念性的圖象資訊,具有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

攝影自身的語言特性是用瞬間曝光成像來形成靜態的二維圖象。法國攝影大師布勒松認為,繪畫構圖是製作構圖,攝影構圖是剪裁構圖,而且,是在瞬間中決定的。這就是兩者根本的不同。他提出了著名的“決定性的瞬間”一說。他解釋說,所謂決定性瞬間,就是當一個事件展現它的意義時,(攝影師)在頃刻間認識到這一點,同時嚴格地組織形式並準確地將它表達出來。當然,這個瞬間是相對而言的。雖然攝影有著從幾千分之一秒到長時間曝光的感光,但都是時間中的一段流逝。而短時間感光最具有普遍性。我們可用決定性的瞬間,用來代替以往的“典型瞬間”等相似說法,更具有相容性。它包含紀實攝影、藝術攝影、觀念攝影等在內。決定性的瞬間,體現出攝影語言的本質特性,一是語言特性;二是攝影者自身修養、眼光、技巧、個性等在這個瞬間中的登場亮相。沒有後者,就不成其為藝術攝影。

攝影具有自己所特有的靜態的二維圖象性。攝影作為靜態的圖象,與動態攝像、三維雕塑區別開來;二維空間的繪畫儘管也是一種決定性的瞬間來形成靜態的二維圖象,但它的完成並非是瞬間成像的。而且媒介材料根本不同。從攝影的媒介方式上看,前期有銀鹽化學媒介感光、電子感應技術數字成像兩種;後期是傳統暗房沖印技術、豐富多彩的電腦數字軟體加工。用“畫筆”一一各種照相機進行前期拍攝和後期暗房(數碼暗房)加工,實現圖象的產生。

攝影具有獨一無二的自身語言。攝影的光圈與速度的組合,可以產生虛實快慢的各種變化。在快門上,透過對時間快慢的控制,產生對比的影像;透過對進光口徑大小的調節,還能制約空間的清晰深度。鏡頭長短的選擇,可以表現不同透視效果的影象視角。在一個底片上,用多重曝光可以產生多重影象的特殊效果。一幅平庸的素材,在後期處理中,可以昇華成鮮明生動的藝術性圖象。膠片的顆粒性如加以突出,能具有語言的純度、衝擊力和缺陷美感。攝影構圖剪裁的可塑性,往往能使素材“廢片”成為好片甚至是藝術品。對光影造型元素的巧妙組合,更是攝影的長處和奧秘。越是切近這些語言特徵的影象,越能體現攝影的自身魅力。

在分工細化的時代,有著各種專題的自由撰稿人或職業攝影師。發達國家的攝影公司,細化到有專拍皮具、玻璃等的廣告攝影師。各門類攝影的專業性都很強,都可以從微觀的美學理論上來予以探討。在這方面,攝影表現出它的一定獨立性。

綜上所述,藝術攝影是以決定性瞬間的曝光成像,來形成靜態的二維圖象,經過後期暗房加工,塑造鮮明生動的光影形象用以表情達意,或透過觀念性影象來休現意境、意味的視覺藝術。攝影是外在客體和內在主體的統一,或是內在世界在外在客體上的投射。其中,“決定性瞬間”的攝影前期是最重要的環節,可以說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在這一單元中,著重把握攝影自身規律,透過典範作品形式和內容的分析,進一步提升對攝影語言的感性和理性認識。並藉以攝影藝術的大眾化,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

3攝形的邊緣特性

攝影有成為藝術品的可能性,也有一定的邊緣特性。畢竟,攝影是客觀紀實的實用工具。在滿足實用的一般技巧上,是比較簡單的。這也是它的特殊性。不是所有的攝影記錄都具備藝術性。一個單張的照片可以是新聞、一張肖像、藝術或紀實,可以是它們之中的任何一種、或它們的全部,或什麼也不是。

攝影的紀實性橫跨新聞報道和藝術攝影兩個疆界,有著邊緣性影象的特性;記錄性強的影象靠近新聞報道,藝術性強的影象則更靠近藝術攝影的視野;觀念性攝影影象則更具有純攝影藝術特徵。一張照片有可能既是藝術攝影又是紀實攝影。相對美術而言,繪畫雕塑成為藝術品的可能,要遠大於攝影者手中的照片。攝影無所不用、無所不能的實用性,或多重性質,構成了攝影的邊緣特性。

最普遍的紀實攝影,如果它既有紀實性又有藝術性,就更為感人或更有表現力,更有視覺傳達效果;除資訊傳播外,本身又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這樣的影象就成其為攝影藝術。象布勒松所說那樣,藝術攝影要儘量讓形式服從主題需要,講究光線、構圖、影調、色調、虛實等審美規律。

由於同屬靜態圖象,共享一般的美學法則,攝影必然要與美術發生聯絡。在藝術價值觀、光影色調等審美理論上,攝影確實與美術非常接近;在人物、風光、靜物等攝影中,繪畫典範的影響非常之多。而攝影所獲得的影象,往往成為繪畫、設計藝術中的素材來廣泛使用,攝影作為藝術的模糊性、邊緣性相當突出。在現代藝術看來,各門類藝術應該強調自身的本體語言特性。但後現代藝術主張兼收幷蓄,語言交叉。因此,在後現代美術和後現代攝影藝術裡,連美術也具有這種模糊邊緣性了。在這些作品裡,人們往往分不清哪些是攝影或繪畫。攝影在這種藝術無中心、無明顯分野的交融中,獲得了比以往更大的地位。

攝影另一個邊緣特性,在於它的文、理結合或交融的學科性質。攝影更多地要求藝術與科學、影象與設計的交叉或結合。數字影象與設計藝術的互相交融性很強,攝影影象數碼製作和廣告設計共享著電腦影象軟體、影象製作、設計平臺、照片修整、演示、圖形管理、桌面排版、模擬傳統手工繪畫、影象輸出裝置、光碟燒錄以及數碼照片輸出系統等。在“製作”作品的過程中,透過電腦處理,把攝影影象轉換為嚴密的數碼程式,使藝術與科學得到融合,使圖形創意得以昇華和更加理想。傳統的藝術攝影以拍出好照片為榮的價值觀,受到“用”好照片的高科技挑戰。

邊緣學科並不意味著攝影藝術只是作為依附性的存在,或是非主流的藝術。而只是說明它有著橫跨多學科的特徵。如藝術設計或應用美術設計,也是典型的邊緣學科。攝影的邊緣學科性,在於它共享繪畫的一般美學規律,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視覺語言形式,有它自身的一定規律。攝影師要想得到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作品,需要具備美術學、美學、文學、心理學和印刷製版、軟體處理等相關理工科學知識結構,並需要付出大量的艱苦實踐。

攝影的邊緣性,體現在它作為實用工具的邊緣性,和它具有邊緣學科的交叉性兩個方面。

4影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的更新

在數碼影象器材佔壓倒性優勢的時代,傳統攝影理論必須變通是肯定的事實;膠片暗房實踐和理論更多地讓步於數字暗房。過去攝影必須透過鏡頭感光,構成潛影;感光片經過顯影和定影,成為負片或反轉片。相對數碼攝影而言,這種攝影已被稱為“傳統攝影”。那麼,就攝取影像來說,數碼攝影只有“透過鏡頭”一詞與傳統攝影相一致,保留了最根本的本質。光學透鏡的運用成為攝影理論共享的唯一依據。

數碼影象全方位的知識結構更新有如下方面:

傳統攝影理論與數字成像的交融。各種不同檔次的器材、特色、成象介紹和探討等;

加強教學相長的互動性。充分利用現代網路資源,鼓勵學生到國內外網上優秀的攝影網站自學、互動等,用qq群進行作業互動交流、和作品品評等。

在教學條件受限制時,要善於因陋就簡,進行簡單實踐。如夜大學攝影課,只有課堂頂棚的柵格式日光燈和課桌,外出拍照也不可能有很多課時。大部分學生只有小型自動數碼相機,而不是可以控制快門速度、光圈的準專業以上的相機。這些相機,也可以對攝影色溫、構圖、用光、色調深淺、閃光攝影、恰當的曝光等等做現場簡易實踐。用些黑、白卡紙、專用灰卡和簡易的反光板,也能在每節攝影課中,結合理論講授來就地取材,穿插攝影實踐。

對各種品牌的相機生產商的圖象處理軟體和專業的影象軟體的把握有較高水平,能指導學生進行創意攝影或後期加工。熟悉這些軟體,對專業攝影或普通攝影的教學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設計、觀念性美術等與攝影的結合,具有較強的實戰意義。

針對在校生業餘相機的特點,重點講授色彩構圖、色調構圖、風景人物靜物等專題。對以美術設計為專業的學生,則在廣告攝影、攝影影象與設計的結合方面以重點,收到有的放矢的教學效果。還可以結合觀念攝影等主觀藝術攝影作品賞析,做一些畫意攝影的實踐。

這些新平臺和因材施教的方法,成為當今卓有成效的教學手段。有條件的學校,還可建立一定規模的攝影棚,為廣告攝影等提供更好的實踐場所。

當今,數碼攝影作為數字影象主流之一,對舊有媒介圖象是極大的挑戰甚至於更替。價廉物美的小型自動數碼相機,使攝影完全大眾化。在這個影象氾濫的時代,什麼是好的攝影?攝影是否一種藝術?如何把握好這門藝術?這些是新時期攝影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