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研究與思考的高等教育論文
論文摘要: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關係到他們的就業和職業發展。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動機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他們的職業理想更加趨於實際;擇業的自主意識和競爭意識不斷增強。然而,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儘管具有積極因素,但還缺乏理性維度,還存在一些不良傾向。針對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中的不足,對大學生進行職業價值觀教育時,應注重引導大學生樹立先進的職業苦樂觀;樹立科學的職業地位觀;引導大學生把職業理想放在優先的地位。
職業價值取向是指人們對職業的傾向性意識和行為,它主要體現在人們的職業動機、職業理想和擇業行為取向。它是職業價值觀的核心組成部分。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踐工作者,都有這樣一個共識: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關係到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和職業選擇,因而,直接關係到大學生的順利就業和未來的職業發展。因此,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研究和分析,引導和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適應時代要求的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就業和成長,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的主要特徵
1.職業動機呈現多樣性的特點
職業動機是驅動大學生選擇職業的內在動力。據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已經打破了計劃經濟時代價值觀“大一統”的傳統觀念。其職業動機植根於客觀的社會現實之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已經由高度政治化、道德化的價值取向轉向實用主義的價值取向,其職業動機呈現多樣化格局。他們在選擇職業時,考慮的因素很多,既要考慮自我發展因素,又要考慮經濟實惠因素,還要考慮職業的地位、聲望、穩定性等諸多因素。龔惠香等人1995年的調查研究表明:大學生對擇業因素的考慮中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注重自我發展因素;二是注意實惠和收入;三是多元化傾向明顯,還要考慮人際關係、地理環境等。因而,他們的職業動機已趨於多元化,不再以服從組織安排作為自身的價值取向,而是以自主和全面考察職業。在擇業地點選擇上,優先考慮發展機會多、收入豐厚、環境寬鬆、機制靈活的大中城市、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特區。魏金明等2000年對福建千餘名大學生就業調查和研究表明:70%以上的大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了沿海城市和省會城市。石豔玲1996年對大連市的大學生的調查研究顯示:64.5%的大學生希望畢業後到沿海開放城市及經濟特區工作。在行業選擇上,那些發展前景好、福利待遇高,併兼顧穩定、有聲望的行業成了大學生追求的理想職業。據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就業》雜誌社2001年實施的首屆3萬大學生首選企業調查中,it行業成為首選,其次為金融保險業……。在單位性質選擇上,絕大多數大學生已打破公有和非公有的思維界限,非公有制單位逐漸成為大學生看好的選擇。據魏金明2000年的研究表明:大學生選擇職業性質時,排第一位的是三資企業,佔32.23%,依次是國家機關29.16%、大型國有企業20.43%;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就業》雜誌社的調查表明:外企公司最受大學生青睞,尤其是世界500強企業,在前20名提名企業中,外資企業佔了l2家,全部是世界500強企業。
2.職業理想更趨於實際
職業理想是指大學生對未來工作種類、工作部門、工作地點和工作成就的嚮往和追求。改革開放20多年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強烈地衝擊和操縱著當代大學生的職業選擇。當代大學生對理想職業的選擇也經歷了由重地位名聲——重實惠——既重名聲又重實惠的發展過程。改革開放初期的80年代,我國大學生尚未從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陳舊的就業觀念的束縛下解放出來,職業的社會地位和名聲還是大學生擇業最看重的因素。國家機關、國營大廠自然是大學生最想去的地方,服從社會需要仍是大學生主導的價值取向。市場經濟大潮湧動的90年代,金錢是社會的獎章逐漸深入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之中,高經濟收入成了大學生選擇職業和影響工作態度最重要的砝碼。到國外去,到沿海去,到掙錢多的三資企業去成了90年代大學生擇業的行動綱領,“辭職下海”成了大學生的時髦追求。個人地位的價值選擇、個人功利目標的追求逐漸取代服從社會需要的價值取向,並佔居主導地位。進入21世紀,隨著市場經濟不斷完善伴隨而來的各種社會變革的影響,尤其是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環境,促使大學生的職業追求在無聲中又發生了較大轉變,他們把企業的發展前景、施展才乾的機會、薪酬福利當作追求的三大目標。那些經濟收入高、社會地位好、有發展前景的金融保險業、it業、外資大公司(尤其是世界知名企業)成了大學生的首選。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家成為當代大學生追求的理想職業,據龔惠香等人的多次調查研究表明,在職業選擇上,只要列舉企業家一項,選擇企業家必然居第一位,且比例大大超過其它選項。這大概是企業家能集權力、名聲和經濟利益於一身的緣故。一個有趣的現象即大學生對個體戶職業的情感變化,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個體戶雖然在社會地位上仍處於較低的層次,並且風險也大。但由於個體戶來錢快、賺錢多、勞動自主性強、自由度大,發揮個人特長和才能的機遇也多,因而大學生對個體戶的評價也明顯地發生了變化。特別是來自特區的大學生對個體戶的肯定程度更高,有46.2%的大學生畢業後願意成為個體戶,在受到特區學生肯定的職業中位居第二。
3.擇業的自主意識和競爭意識不斷增強
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展,國家就業制度的改革,市場逐漸成為人力資源配備的基本形式,自主擇業的就業機制不斷喚醒了大學生擇業的自主意識和競爭意識,大學生在擇業行為上的自主性和競爭性不斷增強。龔惠香等人在1995年和1998年的兩次調查研究中顯示: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最傾向於聽誰的意見”一項調查中,1995年的情況分別是:自己佔56%,居第一位,依次為父母佔23.3%、好友佔10.3%、輿論宣傳佔4.7%、老師佔2.8%、其它佔0.6%。1998年情況是:自己佔57.4%、父母佔15.7%、好友佔10.1%、老師佔7.3%、輿論佔3.5%、其它佔5.4%。其它眾多的調查也有基本類似的結論,即: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最主要是自己做主,這充分說明當代大學生擇業自主性的增強。市場經濟就是講競爭,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也是大學生擇業競爭意識不斷增強的過程。在面對“如果有一工作收入高,能夠發揮你的特長,提高你的社會地位,但工作緊張,競爭激烈,需全力以赴,不勝任會失業的問題”時,龔惠香等人1995年的調查中有35.1%的人表示非常願意,53.83%的表示願意,只有9.9%的大學生表示不願意;1998年同樣問題的調查中卻有38.4%的人的非常願意,48%的願意,8.7%的不願意;薛彩芳2001年的類似問題調查中,有25%的大學生表示非常願意,40.5%的表示願意,20.5%的大學生表示無所謂,14%的表示不同意。這說明絕大多數大學生具有競爭意識,敢於到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去鍛鍊。
二、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的理性審視
1.職業價值取向的理性維度
從歷史發展看,職業從來就是社會分工和勞動分工的產物,它體現的是以社會分工為紐帶的社會關係。職業不僅是個人生存發展和實現人生價值的載體,也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動力。因此,理性的職業價值取向應該符合兩個基本的維度。
(1)注重職業發展並尊重職業發展的基本規律。職業活動是人類的基本活動。人類生存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主要有賴於人的職業發展,因此,求職之初的大學生要先克服“職業——生存”的狹隘觀,樹立職業發展意識;同時,要遵循職業發展的基本規律,職業多種多樣,人也有差異性,只有遵循主客觀條件,做到“人職匹配”,才能為就業和職業發展創造前提條件。職業發展有賴於人的發展,大學生要實現職業發展,首先要注重自我的全面發展。
(2)職業追求與社會責任承擔相統一。人是社會人,個人的發展依賴於整個社會的發展。因此,作為社會人的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應該內蘊著社會的責任要求和個人希望,實現自我價值要求的雙重內涵。馬克思曾說過:“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遵循的主要指標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的`自身的完美……”、“青年擇業如果只是為個人爭得一個可以炫耀一番的社會地位而奮鬥,那是十分庸俗和低階的,如果一個人只是為了自己而勞動,他也許會成為有名的學者,絕頂的聰明人,出色的詩人,但他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完美無暇的偉人。”(p55)馬克思這番論述不僅提出了青年擇業時應該遵循的主要方針,而且揭示了職業道德所應達到的理想境界——為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因此,當代大學生只有將自己的職業追求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統一,職業與人生才有意義,職業發展才會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實現。
2.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的積極因素
總體看來,改革開放以來,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的變化和發展,其主流是積極向上和健康的,是符合時代前進發展方向的。綜述起來,主要有下列兩方面的合理性:
(1)擇業自主性和競爭性的增強,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要求,有利於當代大學生實現就業和職業發展。
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表現中,非常突出的一個變化就是他們擇業的自主意識和競爭意識顯著增強,這是符合歷史進步要求的。我們已經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大學生就業制度也進行了深刻地變革,人才競爭格局已經形成。大學生擇業自主意識和競爭意識的確立與增強,符合市場經濟強調尊重人的主體性,強調自由平等和公平競爭,強調生產要素和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等價值目標。大學生也只有這樣,才會在激烈的人才競爭環境中自主、自強,求生存圖發展。因此,大學生擇業意識和競爭意識的增強,不僅有利於大學生的就業和職業發展,而且有利於我國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發展。
(2)摒棄了傳統職業價值觀的束縛,有利於拓寬大學生的就業空間和職業發展空間,有利於社會的全面發展。
“仕農工商”等級職業觀,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形成和發展,對中國社會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幹部”、“公有”等概念,也深深地影響了幾代青年。這些傳統的職業價值取向極大地束縛了人的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當代大學生可以說已基本摒棄了這些陳舊的職業價值觀,企業家受到大學生的特別厚愛和嚮往,“非公有制”單位受到青睞,一些大學生對個體戶態度的轉變等等。這些轉變不僅有利於拓寬大學生的就業空間和職業發展空間,也有利於全社會形成良好的職業文化環境,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強大的人力、智力支援,促進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
3.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的不良傾向
從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的表現不難看出,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取向的不良傾向也十分明顯,其消極作用不容忽視,主要表現有:
(1)個人本位的功利傾向
由於受到市場經濟對經濟利益和效率的絕對優先追求的社會價值導向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在職業價值取向上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個人本位和功利性色彩,統稱個人本位功利性傾向。在他們的職業動機和職業理想上,已明顯出現個人價值高於社會價值、國家集體利益讓位於個人利益、理想依附於實惠的個人本位和功利本位。這種傾向直接後果是容易導致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淡化,不能正確處理個人事業與國家事業的有機聯絡、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的有機聯絡。正因如此,也導致了當代大學生職業理想和職業目標的盲目化和短視化。一些大學生常常把目光盯著那些經濟收入高、福利好的行業和職業,收入高的外資企業成為大學生追逐的熱門,大城市和沿海城市成為大學生競爭激烈的陣地。而那些需要人才的艱苦地區、艱苦行業,尤其是廣大農村卻沒有多少大學生問津;有人曾經在上海進行過一個調查,年輕人願意當農民的一個沒有,願意當工人的就一個。一些大學生忽視客觀的就業環境和就業條件,忽視長遠的職業發展,表現出就業期望過高而偏離客觀實際,為了經濟利益而放棄專業專長、興趣和理想,等等。這種種表現不僅不利於大學生的順利就業和未來的職業發展,也不利於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協調、健康發展。
(2)非理性化傾向
表面上看,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有比較清晰的脈絡。但深入分析,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動機存在諸多非理性的因素。他們考慮的因素太多,既要考慮自我發展因素,又要考慮經濟實惠因素,還要考慮職業的地位、聲望和穩定性等諸多因素,目標不是很清晰,帶有明顯的理想化成分。任何事物都有其矛盾的對立面,都無法避免矛盾的衝突性,在現代職業中,要集這些因素於一身是不現實的,常常存在相互排斥的一面。擇業行為具有雙向性,即職業對求職者的選擇和求職者對職業的選擇,雙方互為需要,互為條件。當代大學生職業動機的多樣性和不清晰性,勢必影響大學生職業目標的理性選擇,進而影響職業能力的培養和構建,最後影響就業和職業發展。
三、高校職業價值觀教育應注重三個引導
如上所述,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既有積極健康的一面,也有消極不合理的一面。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職業價值觀教育時,應注重配合利益導向原則,做好三個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職業價值觀。
1.引導大學生樹立先進的職業苦樂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職業苦樂觀有三個層次:忘我的勞動,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胸懷祖國,無私奉獻,為最高層次;主動地勞動,履行職業責任,關心集體和他人,個人發展與職業發展相協調,乃為中問層次;被動地勞動,僅把職業當作個人謀生的手段和致富的途徑,乃為最低層次。當前不少大學生認為,在艱苦環境中進行高強度的職業活動就是職業之苦,所以習慣於在擇業時趨樂避苦甚至貪圖安逸。因此,在加強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時,應堅持提倡最高層次,大力弘揚中問層次,反對和抵制最低層次。教育大學生抵制落後的職業苦樂觀,克服享樂主義的思想,在職業選擇上正確處理個人地位、待遇和奉獻的關係,絕不能置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利益於不顧。
2.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職業地位觀
所謂職業地位觀,就是人們對某一職業的擁有權力、收入水平、晉升機會、發展前景、工作條件、勞動強度等進行綜合,評價後排出的職業地位等級序列的認識和追求。職業地位觀不可避免地帶有個人偏見以及社會環境、輿論氛圍等其它因素的影響,以致於不少人無視於職業無高低貴賤之分的事實,傾向於從事社會地位較高的職業,在習慣於理想化地看問題的大學生那裡,這種傾向尤為突出。這既不利於在全社會形成健康的職業觀念氛圍,也會影響大學生順利就業。因此,高校要注意引導大學生做到不以一時的主觀判斷來選擇職業,而是客觀地看待職業的社會地位,充分地認識社會和自我。
3.引導大學生把職業理想放在優先的地位
注重實現自我價值的傾向,是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顯著特點,對此要科學地對待,不能簡單加以否定。我們需要做的工作是教育大學生在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和追求物質待遇時,如何在個人、社會、國家需要的座標中找準自己的位置,這是避免職業動機理想物質化和非理性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強大學生的職業理想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將自己的職業理想,建立在有利於促進社會共同理想實現的基礎上,當代大學生才會確立清晰的職業目標,才會有效避免在職業追求中的社會責任感退化的趨勢,促進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