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規劃及測評

在校大學生職業規劃定位研究

在校大學生職業規劃定位研究

“90後”大學生是今大學生主體,其就業問題是社會、學校、家長關注的焦點。90後大學生有著顯著的特點,在行為、感情、思維、認知等方面追求自我實現,有著較強的適應能力,樂於接受、追求新生事物理想,但與現實有較強的衝突,在職業理想、目標、規劃、學習動力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本研究對南通高校大學生職業理想目標情況調查,分析其原因並提出相應對策,為大學生職業輔導提供理論基礎。

一、大學生職業理想、目標規劃定位的特點

1.對理想和職業理想目標的定位

目標是職業理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導著職業價值和職業行為。從調查結果看不同年級學生對理想有較高的認識,達到90%以上,但個體職業理想目標確立程度不高,不同年級之間略有差異,與大學生學生認識能力,對職業的感性、理性的認識,以及師長的引導、傳道、解惑,朋輩的幫助及其他教育途徑的促進有關。大四學生職業目標高於其他年級,這與將走出校門,對就業的認識加深有關。在期待的職業傾向方面,各年級學生都期許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比例達到50%以上,同時希望得到工作穩定和高收入的回報,並希望能實現自身價值。

2.對學習的態度和學習動力狀況調查

明確理想、職業目標和職業規劃有助於尋找自我最佳人生位置,激發個體進取的內在動力。調查發現高年級學生傾向於努力學習,但高年級學生特別是大學四年級的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比例高達23.44%。在學習動力因素方面,大學四年級學生學習動力來源於找到好工作的比例達到78.13%,低年級學生也到50%及以上,反映出各年級學生功利的心理特點。調查還發現當前大學生對科學研究的熱情較低。

3.對未來職業的發展和職業儲備狀況

大學階段,培養職業綜合素質,進行職業儲備是大學生主要任務。從調查情況看,學習方面,低年級熱情明顯高於大四學生,但總體需要程度依然較低。在積累人脈方面,高年級需求程度高於低年級。在發展興趣能力方面,低年級學生需求比例明顯高於高年級學生,這與低年級學生自身能力有關。在積累社會經驗方面,各年級學生需求相差不大,有積極積累社會經驗的期望。在職業儲備方面,學生普遍認為希望獲得社會閱歷、學識能力,特別是低年級大學生。對於資金、人脈等方面需求高年級學生高於低年級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發展,大多數學生普遍認為應該靠自己,其中低年級希望值高於高年級學生。整體也期望依賴父母,其次親戚朋友。

二、影響大學生職業理想目標及轉換的主客觀因素分析

1.基礎教育功利化,學生目標易模糊

當前基礎教育開展素質教育,但缺失理想信念教育,特別是中學教育,使高考呈現出的功利化色彩。進入大學前期,理想不能完全與現實匹配,大學新生易出現理想迷茫模糊。其次,大學新生從基礎教育教師的指揮棒下的受眾者變為自己的指揮棒,角色迅速轉換使得學生不能立刻適應。第三,大學生自我認知能力不高,社會自我與生理自我不協調發展,從而表現出對職業理想信念的模糊。

2.大學生自我教育欠缺,學習動力不足

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但當前大學生,自我認知、教育能力薄弱,適應能力差,引起學習、人際交往不適應大學生活,不能構建起明確的自我認知,自我定位。理想的失落和學習的迫不得已,加劇學生苦惱,缺乏自信心,造成情緒波動,注意力渙散,對前途擔心[1]。此外,高校偏重於灌輸說教,學生封閉在“象牙塔”裡,忽略了發揮自我主體性作用。在素質培養方面,對學生積極情感和健全人格的培養不夠,大學生對自我教育的意義認識不深,出現潛在自我、現實自我、理想自我,三者不能協調轉化,引起大學生學習的被動性。

3.競爭環境不和諧,衍生功利性思想

當前就業壓力競爭環境越來越激烈,某些崗位夾帶一些利益關係的選擇,此生態環境的影響在社會被或多或少誇大,並在大學生中傳播,造成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易挫傷,助長厭學風、關係風蔓延。在此影響下一部分大學把學習目的定位成個人利益的實現,偏重於個人,過多關注個人利益得失,而缺少思考集體和他人利益,出現個人事業心強與社會責任感弱的錯位。在學習方向上體現目標偏離,學習動機狹窄[2]。另外,部分學生過多地投身於各種活動,片面追求在組織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上有更大收穫。

4.理想職業教育環節薄弱,定位不明確

目前高校理想教育定位不夠明確,對職業道德、職業理想的重要意義強調不夠。在教育過程中,高校過分依賴於輔導員。在日常煩瑣的事務中,輔導員缺少精力去深入研究相關職業規劃教育理論,即使其他渠道也往往強調、灌輸既定的規範知識,忽視對大學生獨立思考、判斷能力與行為習慣的培養與教育。在職業規劃教育方面,課程缺乏系統性,落實不到位,學校往往根據要求開展幾場模擬招聘會、組織幾場就業講座、宣傳就業政策、發傳單等形式草草完成,因此對大學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和推薦工作實際效果並不樂觀,沒有達到預期目標[3]。

三、引導“90後”大學樹立理想、規劃職業目標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1.把握大學生職業理想教育黃金期,科學化引導

職業理想教育是進行科學、合理職業生涯設計的動力因素。大學初期,是學生自主意識逐漸加強,學著擺脫對老師、家長等長輩過多地依賴,嘗試獨立面向社會,自主處理問題的學習期。因此,職業理想教育應抓住大學生思想、意識交替的黃金時期,引導大學正確認知自我,分析自我,結合大學生開始接觸社會的經歷,對其進行系統化、科學化分析,讓學生主動、理性地探索職業理想,進行職業規劃。隨著大學生自我認識提高,知識儲備的增加、能力的增強、接觸社會的增多,對社會人才需求的瞭解、對理想職業規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教育引導學生做什麼,怎麼做,從而達到主客觀與社會實際有機統一。

2.創新大學生職業理想教育教學方式,知行合一

在教育過程中,施教者要積極參考學習借鑑國內外職業教育研究和實踐發展的最新成果,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教學有章,教法無形,擺脫空洞說教、教條式灌輸。教育是理論與實踐統一併昇華的動態過程,一方面,增加教師與學生的多方面、多層次互動,實現師生教育雙主體化;另一方面,多給學生提供磨鍊和體驗的情境機會,創造實際的或重複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並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這是學生不可替代的、自發產生向上延伸的'自我探索、自我成長的過程[4]。

3.加強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針對性,有的放矢

職業生涯規劃是大學生為自己的成才和發展訂立的心理契約,對未來美好的承諾[5]。教育者需要引導大學生從感性的職業規劃認識上升到理性規劃行為。首先,根據不同階段、不同年級進行層次分類輔導,遵循其職業理想的發展和調整過程的規律性,進行職業世界再認知,職業自我再認知。其次結合大學生性格、能力、興趣、知識儲備、人格、家庭文化背景等因素,運用弗蘭克·帕森斯“特徵-因素”理論、霍蘭德型別理論等理論,進行針對性輔導,使大學生正確認知自我,評價自我、發現自我潛能、特點、優勢,弱勢。第三,引導大學生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並不斷實施。

4.把握大學生理想信念動機引導,提高學習動力

動機是動力的來源,不同的動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思維方式,心理因素,熱情、持久力等方面。崇高的理想,正確的理想價值觀,有利於大學生在學業上奮發圖強、鍥而不捨,在事業上刻苦勤奮、追求卓越。反之,雖然只能保持一時的熱誠,但當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容易放棄,併為自己的不成功找藉口。動機教育是長期的過程,受教育學生動力往往會出現思想行動不一致及反覆的過程,所以要持續不斷地把理想教育深入到大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環節中,使學生在心靈有觸動,真正入耳、入心,並轉化為實際行動。社會是複雜的,也會隨之變化,只有在正確理想目標的指引下,才可以幫助大學生不斷調整自己,保持持續奮鬥的動力。大學生在高尚理想心靈促動下,能自覺將祖國需要和個人利益相結合,把人生的生活理想、職業理想、社會理想有機結合起來,則有利於實現自己的夢想,又利於探索創新學習方法、學習策略,形成良性迴圈,進一步激發學習動力、自覺性與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