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活動《秧歌舞》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一節音樂活動課,是小學音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民族的舞步》的第二課時。
音樂有著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對音樂的感受和表現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在音樂教學中強調要加強“聽”、“奏”、“唱”、“演”、“說”、“寫”能力的培養,就是要豐富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力。也就是說要豐富學生情感的表現能力。然而,在以往的教學中,“演”即富有情感的肢體表現---律動、形體、舞蹈等方面的培養,由於多種原因而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以至現在的許多人在文娛活動中,唱奏有餘而表演見拙、不會運用肢體更好的抒發、表現內心的`情感。21世紀音樂課程標準注意到這一問題,在教學要求中提出:“培養音樂表演興趣,有勇氣、有表情地獨自在眾人面前演唱或演奏……。創編出有表現力的表演動作或表演形式,邊唱邊表演,豐富歌曲的表現內容。”在教材中也安排了相當數量的表演內容,“秧歌舞”這一教材,就是要透過教與學,讓學生在音樂的實踐中,培育學生的音樂表演能力及節奏感。
本節課,我運用了新的教育理念:一切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一切為學生著想。教學中,我注重小組合作學習,透過小組合作並彙報,培養了學生收集、整理和宣講資料的能力。讓學生自己教自己,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學的也有興致。對於一些身體協調能力差的,我把“扭秧歌”簡化成2/4拍的音樂律動,讓學生用“兩進兩退”的步法帶替了看似簡單,實際上並不簡單的“秧歌步”。用“兩進兩退”步法來實踐、體驗不同速度的2/4拍音樂,這一做法很好,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十字步”,對學生來說是很生疏的,一時間內很難運用自如。如果由於一時沒能掌握而產生了心理障礙,將會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用“兩進兩退”的步法帶替“十字步”,並不是不要求“扭秧歌”要走“十字步”,而是將“十字步”做為知識介紹給學生,讓接受快的學生走“十字步”,讓接受慢的學生走“兩進兩退”,待學生在實踐中逐步掌握至熟練,再做統一要求。這樣的分層教學利於保護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扭秧歌”用紅綢、方巾、扇子做道具,已司空見慣。本課讓學生使用節奏樂器“響板”和“串鈴”,是別有用心的:一、二拍用響板是“進”,三、四拍用串鈴是“退”,用這種方法即提示了學生的動作,又培養了內在節奏感。還增加了節奏樂器的實用效果,用學生自己奏出的音響來烘托課堂氣氛,對學生、對教學都是有特殊意義的。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語言組織的不精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