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文化流行起來的成功探索美文欣賞
《梔子花開了》是以民樂為主旋律的多媒體音樂現場,是眾多音樂表達手法中從未遇見過的創新作品。各種音樂風格、各種配樂,配搭得大膽新潮,卻又渾然天成,不同的曲風搭配,即緊緊環抱著民樂的精髓,又在民樂的帶領下,敘述了一段段憂婉激情的樂章。
《梔子花開了》用音樂與青年海派畫家周倩的繪畫作品進行了跨界對話。多媒體團隊將周倩的畫作進行了多媒體影像的設計和製作,用流動墨色暈染和筆墨縱橫的影像襯托出音樂的情緒和意境。將現場雕琢成一個超感官視聽空間。
11位年輕的民樂演奏家坐在舞臺上,高低錯落,全都一襲白衣,如梔子花參差綻放。在音與畫的交融中,一個關於青春和愛情的故事娓娓道來。昨晚,上海民族樂團多媒體音樂現場《梔子花開了》,作為第十九屆上海國際藝術家校園行在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上演。上海民族樂團著力探索民族室內樂新的語言和美學理念。《梔子花開了》分為邂逅、相戀、離別、花開四個篇章,分別以柳琴、笛簫、二胡、琵琶為主奏樂器,串聯起一個完整的故事。
第一篇章:《邂逅》,如同初夏邂逅梔子花一般,所有的緣分也是不經意中的驚喜,所謂愛情,也如梔子花一樣的單純美好……
在中阮、柳琴演奏家的指尖弾撥中,不僅有傳統樂器的優雅,也融合了吉他一般的灑脫,表達了青春的浪漫與熱情。
第二篇章、《相戀》:盛夏,一段愛情也由邂逅的驚喜走向成熟,整曲透過洞簫和竹笛為主,箏與二胡為輔,表現了傾心之柔情與愉悅,感情由淺至深。各種樂器交相輝映,整體旋律也是輕快動感。
笛 、 簫演奏家將愛情的羞澀朦朧與熱情奔放都在笛聲中完整表達出來。
第三篇章、《離別》:走過熱戀,告別年輕氣盛時的興致勃勃,也遇到了不知所措的時光,或許不是不愛了,或許不是膽小了,卻有抹不掉的惆悵與悲傷……
二胡演奏家發揮了二胡獨特音色的敘事性,與古箏相呼應,表現了年少輕狂走向成熟世俗的無奈惆悵。
第四篇章、《花開》:此篇章為總結篇章,在琵琶與全體樂器對話式的演奏下,表現出每個人雖然經歷跌宕險阻,人生百態,但卻依舊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與獨樹一幟的勇氣。
觀看演出的同學屏聲靜氣,劇場內座無虛席、鴉雀無聲,每個熱愛民族樂的人都保持著對演奏者基本的尊重,除了欣賞音樂盛宴更感受了音樂者的敬畏之心和美的享受。演出結束後,全體演員出場,數次鞠躬向觀眾致謝,同學們始終不肯離席。彷彿在期待在著什麼。又好像什麼都不是?這恐怕就是音樂的魅力所在吧!
曾幾何時,有觀點認為:民族音樂已開始走向衰敗。誰說年輕人不喜歡民樂?上海民族樂團2017年重點創作,主打“青春”概念的原創新作品———多媒體音樂現場《梔子花開了》日前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連演兩場,場場爆滿,好評如潮。
中國社會科技大學被稱作“中國最年輕的大學”,今年9月迎來了首批392位本科生。開學第二天,“梔子花”就開了。上海民族樂團帶來的《梔子花開了》成為了新生入學教育的第一課,讓新生與傳統文化親密接觸。這場演出也吸引了不少研究生和老師,1000個座位很快被坐滿,連走廊的階梯上也坐了不少學生。 “梔子花開了”這個充滿青春氣息的名字和色彩斑斕又不失傳統意蘊的海報一經曝光,就讓大家眼前一亮。後來得知作曲家和演奏家都很年輕,現場燈光舞美也充滿想象力,於是演出變得一票難求。科大學生會的'負責人說:“年輕人並不是不喜歡民樂,只是需要一個理由讓我們去接近它。只要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總是會對傳統文化產生共鳴。”
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說:“永遠四平八穩是出不了好東西的,我們需要一點衝動、一點冒險精神、一點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態度。哪怕失敗,也是有意義的探索。”唐一雯、金鍇、盧璐、湯雲理等青年演奏家登上舞臺,民族樂器與打擊樂器、大提琴、低音貝斯碰撞出民樂新聲音,既具有濃郁民族風格又帶有強烈的現代感。
“民樂時尚了,年輕了,好玩了。”這是不少觀眾欣賞完《梔子花開了》之後的心聲。這場演出的主創團隊平均年齡僅30歲左右。這群80、90後已經當之無愧成為了“民樂新勢力”和民族文化的推動者。
無論是《梔子花開了》還是上一屆的國際藝術節《海上生民樂》,都力求展現民樂的當代性。除了在音樂創作上要符合當下審美,還要在表達上體現當代風貌,要勇於推動中國民樂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動民樂的當代表達,讓傳統文化流行起來,成為年輕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