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農業經濟管理

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總結

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總結

**縣現有52萬人口,47萬農業人口,62萬畝耕地,是一個人口大縣、農民大縣、農業大縣。按照《**縣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試點縣)建設規劃》的要求,到2020年要建成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試點縣。這個任務繁重而艱鉅,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業,要點在農民。用傳統的理念抓農業生產已經不能適應我縣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經過筆者長時期的調查研究,認為“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應該是加快我縣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一條主要出路。“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主要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指在思想上要像重視工業一樣重視農業,用工業反哺農業;另一層意思是指用抓工業的觀念、思路、體制、機制來抓農業。本文主要對第二層含義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用抓工業的理念認識農業,必須增強緊迫感

西方發達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實踐表明,傳統農業要過渡到現代農業,必須將農業生產的目標由滿足自給性消費的產量最大化轉變為商品性生產的利潤最大化。我縣年均糧食產量在4.4億斤左右,農民人均佔有糧食936斤。根據《2003年度**統計年鑑》中的典型戶調查,農民人均每年消費口糧466斤,每年約要消費糧食2.2億斤。從理論上講還有一半的糧食可用來作為商品糧銷售,商品率最高可達50%,而我縣現在的糧食商品率遠沒有達到這個水平。從全縣調查的情況來看,我縣農民每年人均售糧182.5斤,商品率僅為19.5 %,人均收入149.6元,除去種子、化肥、機械費用和人工等成本,所剩無幾。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縣作為一個煤炭資源大縣,歷來重煤炭輕農業,挖煤掙錢,種地吃飯的思想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就是傳統“自足自給”的小農思想在作怪,重“口糧”輕“商品”,重生產輕銷售。正因為這種思想的存在,使傳統農業的固有特徵在我縣的'農業發展中比較突出。即不注重農產品加工,缺乏有帶動能力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注重農產品特色,區域佈局不明顯,經營規模小;不注重營銷,流通體系不健全;不注重標準化生產,缺少品牌優勢;不注重科技應用,農產品生產成本較高。所有這些矛盾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我縣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轉變傳統農業指導思想,借鑑抓工業的理念和做法,按照市場經濟法則和手段把千家萬戶農民組織起來,實現農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市場化服務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二、用抓工業的理念指導農業,必須找準結合點

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必須找準二者的結合點。現代工業生產的主要特徵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最大化為目標,以組織化、集約化為手段,以品牌戰略為重點,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建設企業家隊伍為支撐。這些特徵對我縣發展現代化農業有著非常值得借鑑的經驗,對解決我縣農業生產中的突出問題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首先,用“市場導向”和“效益最大化”的思想指導農業,有助於解決我縣農產品加工不夠深的問題。目前,我縣每年種植的40多萬畝小麥、30多萬畝大豆、10多萬畝小雜糧,是生產什麼就賣什麼,而不是把握市場走向,市場需要什麼生產什麼,而且所出售的大部分是未經加工的初級產品或僅僅是初加工的一些產品,沒有實現深加工增值,農民最後得到的利益非常小。用“市場導向”和“效益最大化”的思想指導我縣農業,就是要求我縣的農業生產要按照市場規律運作,什麼賺錢就生產什麼,而且要儘量延伸農產品加工的產業鏈條,努力把縣種子公司、另一面食品廠、公司等企業做強做大,真正成為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產業化龍頭企業,以“訂單”指導全縣的農業生產。

其次,用“組織化、集約化”的思想指導農業,有助於解決我縣農產品特色不明顯、區域佈局不合理、經營規模小的問題。我縣現在人均佔有耕地1.31畝,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想種什麼就種什麼,很難形成區域佈局,更談不上特色,談不上效益。用“組織化、集約化”的思想指導農業,就是要允許農民透過租賃、轉讓、入股、抵押、反租倒包等形式,逐步讓土地向大戶、農場、園區集中,形成一定的土地規模經營。有了規模才會有特色、有效益。以縣原種場為例,農場職工每人承包經營的土地都在50畝以上,全部用來制種,每人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只有實現了規模化經營,才能真正把適合我縣發展、潛力大、農民容易接受的優質小麥、玉米制種、優質小雜糧等特色產業培育為主導產業,建立一批上規模的生產基地,進而將基地、龍頭企業、科研成果和營銷組織緊密聯結起來,實行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

第三,用“品牌戰略”的思想指導農業,有助於解決我縣標準化生產程度不高的問題。沒有品牌不僅是我縣農業上存在的問題,在工業上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像高平有吉利爾、廈普賽爾、綠是金等知名品牌,而我縣卻還沒有一個知名的品牌。用“品牌戰略”的思想指導農業,就是要求我縣的農產品生產要把建立品牌作為重中之重來抓。隨著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的建立,沒有品牌,不透過產品認證就不能進入市場。品牌知名度不高,就沒有市場,就沒有競爭力。近兩年我縣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也意識到了這些,綠園、豐青源等企業完成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證40多萬畝,但產品卻僅僅認證了甜玉米和糯玉米兩個產品,真正意義上的按照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生產的只有500-600畝。而臥龍山、豐青源等品牌的知名度還不夠高,生產規模還很小,絕大多數農產品還不能打入已實行市場準入的大中城市。

第四,用“技術創新”的思想指導農業,有助於解決我縣農產品生產成本高的問題。根據對農戶的調查,我縣除了大豆的生產成本較低以外,農戶糧食生產的成本佔到總收益的60%左右。生產成本的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農民的收入。用“技術創新”的思想指導農業,就是要求在農業生產中要大力推廣使用機械化耕作、配方施肥、節水灌溉、病蟲害綜合防治、無公害生產等現代化農業技術,努力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和現代化水平,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

第五,用“建設企業家隊伍”的思想指導農業,有助於解決流通體系不健全的問題。目前,我縣從事農技、農經工作的人員大約有500多人,其中具有中高階職稱的技術人員30多人,具有初級職稱的技術人員130多人。同時,全縣還有180多名農民經紀人,農業方面的人才不能說不多。但是,由於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原因,阻礙了這些人聰明才智的發揮。用“建設企業家隊伍”的思想指導農業,就是要把這些現有的人才資源利用起來,鼓勵他們走向市場,充分發揮其觀念新、資訊靈、腦筋活、聯絡廣的優勢,搭建農產品走向大市場的橋樑,努力建設一支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懂生產、會經營的技術、服務和營銷隊伍。

三、用抓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必須選好突破口

用抓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應該說是一種趨勢。但從我縣目前的情況來看,要在短時期內把全縣12萬農戶人均1.31畝的耕地組織起來,進行以市場為導向,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是不現實的。從全縣的調查情況來看,我縣現在已經出現了一種用工業理念經營農業的典型模式。比如高都臥龍山園區完全符合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的特徵。

首先,它是以市場為導向,追求效益最大化。園區除了種植傳統的小麥、大豆外,還發展中藥材、名優果品、蔬菜、特種玉米等高效農作物,利用任莊水庫水面發展觀光農業;建立了綠園食品加工廠,發展訂單農業,和107戶農民簽訂甜糯玉米種植合同500多畝,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商品率達100%,農民畝收入超千元。

其次,它是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園區建立了1個核心園區、5個經濟種植園區和1個水上樂園。園區內的農戶全部按園區的統一規劃進行種植,並引進特色規模養殖戶3戶,實現了一定的規模化生產。

第三,它是以品牌戰略為重點。園區註冊了“臥龍山”牌商標,認證了無公害農產品產地1.75萬畝,甜玉米、糯玉米兩種產品通過了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定。經過加工的“臥龍山”牌甜糯玉米已打入晉城市的各大超市和賓館飯店,並進入了太原市場。

第四,它是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園區投入資金引進新品種,使用新技術,並長年聘請農業技術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在園區內大力推廣使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使園區內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遠遠高出周邊的農戶。

第五,它在體制上實行公司化經營、企業化管理。成立了“一站一廠五公司”,即園區管理站、綠園食品加工廠、農業技術推廣公司、苗木花卉發展公司、特色畜禽養殖公司、水上游樂公司。在管理站的統一領導下,實行自主經營、自我發展。透過實行統一管理、分戶經營的方式為農民統一提供資訊、技術、供種、銷售等服務,把千家萬戶聯結了起來。

現代農業園區的成功實踐,為我縣“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找到了突破口,符合《**縣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試點縣)建設規劃》提出的“根據**縣實際,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必須堅持以農業園區建設為載體”的發展思路。我縣農業現代化的建設應該以這些優質高效農業園區、生態農業園區、旱作農業園區、優質林果園區等為抓手,用經營工業的理念經營農業,不斷擴大規模,提升檔次,輻射帶動全縣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力爭到2020年使我縣的農業生產基本實現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