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材

教材七年級上冊《直線、射線、線段》說課稿

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直線、射線、線段》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直線、射線、線段》是選自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流程幾個方面說說我對這節課的設計說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前面一節線段、射線和直線數學概念後,回過頭進一步認識線段的特性,即透過“疊合法”、“度量法”對線段進行長短的比較,“尺規法”畫線段等於已知線段或畫已知線段的和、差、倍等,從運動變化的角度,用數形結合的觀點加深對線段的認識,同時也是進一步學習平面幾何的基礎性知識,在今後的幾何學習中,“疊合法” 、“尺規法”還有較多的應用,所以它在教材中處於非常重要的位置,不僅在知識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為今後進行幾何的計算和作圖提供了方法和依據。

2、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已有的經驗及本課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據九年義務教育數學教學綱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會一條線段與已知線段相等。

2、使學生髮現線段長短比較的一般方法。

3、會用幾何語言表示兩線段之間的大小關係。

4、瞭解線段線段和、差的概念。

5、會畫一條線段等於已知線段,會畫兩條線段的和、差。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過程;

2、經歷個體思考、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的合作化學習過程;

3、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2、讓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3、教學重點和難點分析:

【重點】探求線段長短的比較方法,尺規法的運用。

【難點】線段的和差的概念涉及形與數的結合。

二、說教法:

鑑於教材特點及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我選用引導發現法和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屬於啟發式教學,透過教師的引導,啟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觀察,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來,這符合現代教育理論中的“要把學生學習知識當作認識事物的過程來進行教學”的觀點,也符合教學論中自覺性和積極性、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的原則。同時在教學中,還充分利用教具,在實驗,演示,操作,觀察,練習等師生的共同活動中啟發學生,讓每個學生動手、動口、動眼、動腦,培養學生直覺思維能力,這符合教學論中直觀性原則與可接受性原則。

三、說學法:

借鑑杜威的“做中學”的思想(即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的思想),在教學設計時,讓學生充分動起來,透過猜一猜、畫一畫、辯一辯、說一說、做一做等活動,調動學生動手、動腦,並經歷個體思考、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合作化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直覺思維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與現在的社會生活經驗相聯絡的`情境,在問題情景之下,發揮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探究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慾,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為此我創設了如下教學情境:

透過教師擦黑板,老師沒有擦到而是找了一位比老師還矮的同學來擦,然後學生掂起腳擦到了,教師很幽默的問大家:“這是不是說明這位同學要比老師高呢”從而引入本節內容。

設計目的:透過創設適合的問題情景,使學生對故事情節深入思考,找出解決問題即是要比較線段的大小,從而引出課題 。

(二)、實踐探究

1、出示一條線段,怎樣做一條線段與這條已知直線相等。讓學生髮揮想象自己歸納總結出兩種畫法。

(1)度量法(2)擷取法(使用量角器)

2、生活感悟:

①透過實物的比較與方法的運用,初步明確兩個實際物體的長短或高矮的比較方法。(可能出現的方法:度量法,疊合法)

②請同學們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體,說明怎樣比較你所舉出的例項的長短 (可比較長短或高矮的物體)

學生活動:(2—3分鐘)同桌交流,全班彙報

設計目的:透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充分感悟生活中實物長短的比較

教師準備基本工具:刻度尺,圓規,米尺,細繩

3、實驗演示:

方法一:將實物抽象成線段,探求線段長短的比較方法。

如果AB與CD相等,我們可以記為AB =CD(或CD=AB)

如果AB比CD短,我們可以記為ABAB).

如果AB比CD長,我們可以記為AB >CD(或CD<AB).

方法二:我們還可以透過量出各條線段的長短來比較線段的長短。

表示方法:試用幾何語言表述兩線段比較可能出現的結果。若兩線段為線段AB、線段CD,則有如下結論:ABCD

活動目的:使學生對抽象的知識的瞭解有一個生動、直觀的體驗,同時透過個體學習,合作學習,完成知識從感性到理性的轉化,使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完成角色的轉化既成為學習的合作者,參與者。

(三)、應用實踐

1、練一練

(1)全班分組,每組分別畫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2)同桌交換,估計三條邊的大小,再利用手中工具(直尺、圓規)來檢驗你的估計。並用幾何語言來表達。

學生活動:個體獨立思考並利用工具操作、小組討論交流、小組代表在全班彙報

活動目的:學生學會用直尺,圓規來完成度量法與疊合法,變感性為理性,達到即學即用的目的,從而讓學生體會各種方法的利弊,同時達到鞏固的目的。

3.畫一畫

1.如圖,MN為已知線段,你能用直尺和圓規準確的畫一條與MN相等的線段嗎?

2.如圖,已知線段a,b,畫一條線段c,使它的長度等於已知線段的長度的和。

結論:線段c的長度是線段a,b的長度的和,我們就說線段c是線段a,b的和,記做c=a+b,即AC=AB+BC 。

變式練習:上題中,若線段a的長度小於線段b的長度,請你畫一條線段c,使得它的長度等於兩條線段的長度之差。

根據圖形填空:

1、AC= _ _ _ _ + _ _ _ _

2、此時 AB= _ _ _ _— _ _ _ _

線段a是線段c,b的差,記做a=c-b (即AB=AC-BC)

補充例題:已知線段a,b,利用直尺和圓規畫一條線段c,使它的長度等於

(1)c=2a (2)c=3a-b

活動目的:培養學生認識圖形的能力,複習大小比較方法,更重在培養髮散性思維能力,且巧妙地讓學生理解線段的和差倍的意義。

(四)應用鞏固(導學案)

(五)歸納總結:

學生自評:獨立完成小結,用自己的語言梳理本節課的內容,總結本節課學習中的收穫,困難。

五、評價:

本節課中,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重視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儘可能多的採用體驗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同時不排除使用接受學習。

以上是我的設計說明,敬請各位領導、老師留下您寶貴的建議,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