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師

《中國教師缺什麼》讀後感

《中國教師缺什麼》讀後感

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後,全國上下的教育理論、實踐工作者恐怕想得最多、談論得最多的是新課程、新理念。一提起新課程,人們便將傳統課程作為假想敵,將它批評得體無完膚。同時,為了推動新課程的發展,要求教師作了同角色轉變,如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管理者轉變為研究者、促進者。然而新課程實施近三年來,我們的中小學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適應新課程的改革嗎?他們在向新課程所期待的角色轉變時產生了哪些矛盾和困惑?是什麼阻礙了教師角色轉變的程序呢?是教育環境?還是教育制度?還是教師自身?沒有人做過很好的研究,我們一味在要求教師改變的同時,是否思考過教師在多在程度上需要改變、能夠改變?是否所有的教師都需要改變?是否需要改變教師的所有,重新塑造一個全新的教師形象?

歷經幾十年的教學,每個老師都已經形成一套自己駕輕就熟的教學技藝,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也培養了千千萬萬個社會英才。顯然,隨著社會、教育的發展變化,在他們身上依然閃爍著一些亙古不變的東西。譬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前段時間,曾有人提出新課程中,教師不應是紅燭,春蠶,將教師等同於工程師,而忽視了其中透射出本質精神------“勤奮”、“奉獻”、“無私”和“愛”。因此,我想,在對我們的老師提出種種要求之前,我們是否應該理智地分析一下,當下,我們的教師到底缺少什麼?需要改變什麼?否則,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是否太盲目,太功利了?

前段時間,看了朱永新教授的著作《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很受啟發,也很有同感。作為承載中國教育命運的教師,在中國教育的種種遺憾之中是否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於是,我就帶著這樣的感受,翻開了《中國教師缺什麼》這本書。

這是一本對教育充滿著現實關懷的'書!

作者直面真實的教育生活,深切地關注著教育生活世界裡發生的事情,關注著那些事情里人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自下而上狀態。教育是指向人、為了人的活動,教育者需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懷;教育研究是面向教育的研究,教育研究者同樣需要有一顆人文之心,關照著教育中人的存在、生成與完善!如果教育研究缺乏對現實教育生活的體察,缺乏對人的真誠關注與熱愛,那麼教育研究會因為沒有了根基而失去生命力;只有當教育研究紮根於現實的教育生活世界,真切地關注教育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關注教育生活中的人,教育研究才會富於生機與活力。

這還是一本用心來傾聽與敘說的書!

作者細細地傾聽著學生的聲音、教師的聲音、家長的聲音、社會中關心教育的人的聲音,傾聽他們內心的歡樂、苦痛與彷徨,傾聽他們對教育的殷殷期盼。雖然有些聲音很細小,稍不留意就會被別的聲音掩蓋掉,但作者聽到了,聽到了雖然細小但仍然需要尊重、需要理解與支援的聲音。作者在傾聽的同時也在敘說 。作者敘說著教育生活世界裡發生的許多事情,敘說著自己對日常的、細嫩的教育生活的深層思考,敘說著自己對教育的一份認知、一份感動、一份情懷!沒有故作高深,更非高高在上的訓示,只有自由流露的性情與率真表達的思想。這種敘說是理性與感性的融合,滿懷真情但不乏理性,從容言理但並不冷漠;這種敘述是在與讀者平等地對話,不是以權威者的態勢去教訓人、規範人,而是以親切自然的言語打動人的心靈,喚起人的思考,讓人自己去獲得對教育生活世界的深切感悟,並由感悟而行動。

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許多問題需要有心人去關注、去思考。作者就是這樣的有心人。她注視著她所熱愛的教育世界,把思想的觸角透過她所看到、聽到的關於教師品質的“故事”,深入到“中國教師缺什麼”這一問題,從不同的層面進行追問與思考。相信這些思考將引發更多的有心人來關注教育世界裡的人和事,我們的教育世界也會因此而更美好。

但我們也看到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體罰、變相體罰等,說是教師的無奈也好,說是教育制度的約束也好,總是客觀存在,我們暫不去追究這是誰的錯,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問題,不要說評價制度不改,教育管理體制不改,我們的老師寸步難行,我們要關心教師自身在環境中如何生存,如何發展,如何提高。

本文作者始終不提傳統教師角色的概念,也不誇大新教師角色的優越性,而是以一些鮮活的案例為載體,反思教師身上所缺少的品質和外界給予的不足,引起教師自省,也引發社會關注,最終使新課程對教師角色的期待轉化為千千萬萬教師的信念與行動。相信在今後的工作中它的思想會引領我走向更加光輝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