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語文課堂分析研究的論文
“柳絮因風起”,隨著語文新課標的實行,課改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不管是轟動一時的洋思中學的教學模式,還是開展的如火如荼的杜朗口中學的課堂教學改革,都在很大程度上給教育界的廣大同仁以很大的啟發和幫助,並且成為大江南北模仿的物件。儘管大家都深知“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育界的領導也一再提醒廣大教師不要生搬硬套,但很多教師卻仍然在模仿作秀,課堂教學改革流於形式。從而使語文課堂教學始終在教師的牽引下,照搬照抄洋思中學或杜朗口中學的教學模式。
有的教師片面追求“自主學習”,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然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教師“幹呼萬喚”,學生就是不動;有的教師又哄又獎,也只有少數的學生能動。可當學生動起來後,新的情況又發生了,有的課堂熱熱鬧鬧,該講的未講清楚,該聽的未聽清楚,紀律難以維持,任務難以完成。
有的教師片面追求“分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不管學習哪一篇課文,都要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從表面上看,小組合作學習也開展起來了,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但稍加留意便會發現,這種看似熱鬧的合作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卻流於形式。練習、作業、分工協作討論討論就可以了,不必人人都做。有的學生完成分工就與其他同學談題外話,有的同學趁機偷懶開小差,可有的學生還在冥思苦想。甚至,很多沒有價值的問題,學生一看就會的問題,教師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學生會深入思考嗎?有思考的價值嗎?於是,整個課堂上,有的學生忙這,有的學生忙那,教師裡亂糟糟、鬧哄哄的。尤其是有些教師不善於捕捉學生髮言中有價值的'東西,引導學生深入討論,只滿足於課堂上此起彼伏的熱鬧場面。
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管某一教學環節是否訓練到位,而是生硬地、機械地過渡到下一個教學環節,使學生吃了“夾生飯”。甚至,有的學生對某一問題快思考出來時,老師卻打斷了他的思維,沒有給他充分地思考餘地,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特別是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沒有真正、自主的發言權利,沒有機會提出自己不知道而想知道的問題。於是,很多教師就由原來的滿堂灌變為滿堂問。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受到壓抑,個性沒有得到充分的張揚。
我認為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讓“綠色”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太高和太多都容易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也不容易完成。太低和太少學生就沒有一定的壓力和動力,容易使學生產生浮躁心理。
教學環節也並非不能一成不變,一層不少。當學生啟而不發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越過某一環節去學習,誰能說不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呢?也並非每一篇課文,每一堂課都要熱熱鬧鬧地去分組合作,去討論,平靜的大海又何嘗不是一種美麗?
在教學內容上,面對名篇佳作不一定都要肢解得支離破碎,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品味,不一定非要教師親自設計問題。學生住在回答問題時要給他們充分的思考餘地,不要低估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去年國慶節期間,我正在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做完了一份小學三年級的語文測試題。我給她批改後,發現她做得不錯,就鼓勵了她一番。她突然問我初中的語文測試題怎樣,面對女兒的好奇,我沒有應付,而是懷著試試的心理把我班一名優等生的試卷拿給她看,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讓她做了其中的兩道閱讀題,一道是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一個片段,一道是冰心先生寫母愛的一個片段。她迅速地看了一遍,把後面的問題口頭回答了一遍,竟然比我班那名優等生做得還要好。從這件事,我感到孩子們的思維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不要僅僅滿足於師問生答,環環相扣,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由產生問題始,以解決問題終,循序漸進。也不要為了趕課把學生嚴格控制在45分鐘的課堂內,不要讓時間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要因時間而中斷了學生的思維。一個45分鐘不夠,可以延長到下一個45分鐘。本節完不成的學習任務,可以下一節繼續去完成。而不是教師所謂的教學環節進行完了,就等完成了教學任務。教育有關部門更不能僅僅以此來評價教師,否則,教師在課堂上能不“作秀”嗎?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時,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吟誦,或品味,或積累。有爭議的地方或討論或分析。只有這種“和喈、寬鬆、平等、民主”的綠色課堂,才能成為學生思維的王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翱翔的天空。學生才能在這樣的綠色課堂裡迸發出創造性的火花。
“不知細葉誰裁山,二月春風似剪刀。”願教改的春風吹綠我們農村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