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外語學習

外語學習中學生同伴互助模式分析論文

外語學習中學生同伴互助模式分析論文

摘要:同伴互助作為教師校本研究的主要手段,已經在中小學教師的教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相關文獻可以看出,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並沒有充分意識到同伴互助對其學習的促進作用。文章試將教師之間的同伴互助模式運用到學生學習過程中,分別從課前、課中、課後三階段提出可行措施,以期促進學生外語學習。

關鍵詞:同伴互助;外語學習;模式;建構主義

外語學習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尤其是隨著課程改革的興起,英語課程已經普及到小學階段,外語學習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但關於如何有效開展外語學習的爭論卻經久不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要重視學習的過程體驗,認為知識是藉助於他人的幫助,透過意義建構的方式來獲得的;與此同時,受到一致好評的合作型教學法也強調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而同伴互助恰能將二者的核心點連線起來。基於同伴互助對教師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幫助,透過思考,認為該方法也適用於學生之間的同伴互助,以期促進他們的外語學習。

一、同伴互助的內涵及其理論依據

我國素有相伴而學的傳統,“伴讀”、“結對子”、“小先生制”在古代教育中已經盛行。而《學記》中也有“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記載。這些現象的背後滲透著同伴互助的理念,只是當時不夠系統,也沒有專門的稱呼。

在國外,這一特殊的學習活動是基於維果茨基的“社會建構”理念而發展起來的,因為兒童的社會體驗是個人開展活動、發展內在心理功能以及形成個人文化的前提條件。同伴互助學習實質上就是聚焦於課堂教學中常常被忽視的生生之間互動這一社會活動,從而發揮其所具有的潛在的積極作用。若從教師教的角度來看,“同伴互助學習”實際上也是一種在課堂內外讓學生成為“教學指導者”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同伴互助學習”作為專門術語首次出現在1974年亞歷山大等人共同創作的論文中;而託平教授和伊利博士在1998年出版的《同伴互助學習》使得同伴互助學習作為一種有效學習或教學方式獲得了獨立地位。

二、學生同伴互助學習的優勢

傳統的教學方法強調師授生受,過度強調“師生”這一學習共同體而忽略了“同伴”這一學習共同體的存在。學生之間可以在互動中學習,在交往中學習。而且,與師生互動相比,生生互動更有其優勢。

1.學習環境更輕鬆

與跟教師交流相比,跟同學之間的交流會更輕鬆、更順暢,因為師生之間總是存在著差異,包括智力、理解力等差異;而與同伴交流,學生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的疑惑;另外,學生之間有著相同的學習背景,對於同一個知識點有相似的認知程度,他們可以更清楚地知道疑惑出現的原因,並對其疑惑進行解答。與跟教師見面後詢問疑點相比,學生之間有更多的接觸時間。有了疑問可以隨時提出,及時得到解決,這樣可以更好地進行之後的學習。帶著未解決的問題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將或多或少的阻礙學生進一步的學習。

2.同伴雙方互惠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的一個關於記憶永續性的實驗結果表明:人們一般能記憶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這就是說:既能聽到又能

看到,再透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獲取和保持效率將大大提高。所以,在同伴互助過程中,基礎好的學生向搭檔講解難點問題的過程,其實是對知識進行整理、推導和應用的過程,透過反覆的幫助和協作,他們會越來越有社會敏感性,能感覺到他人所期望的行為以及要達到這種期望所要採取的技巧;而基礎差的學生能夠得到教師以外的來自於搭檔的更多幫助,將同伴的知識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一起進行進一步的加工和消化,及時消除學習中的疑惑,慢慢減少與搭檔和班內其他同學間的.差距,及時建立他們的自信心。同時,在彼此交流的過程中,雙方的認知和思辨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同伴之間的互助是在各自水平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在這樣的環境中,每個學生都可以解決屬於自己的問題,在自己原有的起點上提高著、進步著。

同伴互助留給學生更多的發言機會,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等得到了提高,同時他們各自的觀點可以得到重視,這樣可以激發他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更有利於體現其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

三、同伴互助學習模式

同伴互助學習在教育教學中的表現形式一般分為兩種:非結構式和系統結構式。前者往往是指學生自發的、未經過任何訓練地組合在一起,互相指導、互相幫助的學習行為。而後者是經過訓練、按一定規則進行的學習行為,它主要包括全班配對學習模式和互惠配對學習模式兩種。從學生方面來講,在未經過正規訓練之前,我們也可以得益於非結構式的互惠配對學習模式,即同伴互助學習模式。同伴互助需要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即提供幫助的一方需要在學業、能力和素質等方面優於接受幫助的一方,如此,幫助的行為才能完成。   1.廣義上的同伴互助

廣義上的同伴互助貫穿到同伴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基本技能、“知識”(一般意義上的知識)、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的人生態度等,基本知識可以從教師課堂上的傳授獲得,而一些隱形的東西只有透過同伴間的交流才能獲得;另外,透過交流同伴間的感情得以促進,避免了因以考試為中心而導致的惡性競爭,從而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研究氛圍。

2.狹義上的同伴互助

狹義上的同伴互助僅指在學習方面的互助,學生的學習只靠自身的反思是不夠的,同伴之間可以透過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交流學習策略來達到提高學習成績的目的。具體到每堂課中,同伴可以在課前、課上、課後分別進行互助、互惠。

(1)課前共同預習。對於外語學習,課前的預習是必不可少的,同伴可以在預習新知識時進行互助。對於遇到的生詞,可以隨時詢問同伴,這樣可以減少浪費在查單詞上的時間;若遇到都不會的生詞,查過字典後同伴之間互相講一下該詞的用法,這樣可以更快、更多地記憶新單詞。此外,在預習完新課後,同伴可以分工瞭解該課的文化背景知識,並在課前進行分享。這樣,兩者互相督促,學習更有勁頭。

(2)課上共同探討。教師在課上提出思考問題後,同伴之間可以在原有的知識背景的基礎上更深入地討論,實驗證明:群體決策的精確性和創造性會高於個體,透過同伴的討論,雙方會對問題有更深入的瞭解;而課前未了解過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生只能聽教師泛泛而談,無想法可交流。

(3)課後一起復習。外語學習的課後複習是很重要的一個階段,不論是對單詞的記憶,還是對外語文化的瞭解都是如此。“溫故而知新”,這裡的“溫故”在同伴之間進行會更有益處。同伴之間可以互相講解一下自己從本課中學得的知識點以及學完本課的感受,這樣,在輕鬆隨意的談話中便對知識進行了總結,同時,對於自己遺漏掉的知識點還可以在與同伴的交流中得到補充,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

此外,外語學習的口語及聽力練習也可以在同伴互助中得到提高。平時的交流直接用英語進行,對於自己不會表達的事情要及時查閱,這樣日積月累,口語及聽力水平就會有很大的進步。

四、同伴互助中可能出現的障礙及解決辦法

同伴互助的積極開展可以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的幫助,但是有些習慣於單獨學習的優等生可能有排斥同伴互助的傾向;或者有些學生礙於面子不願與他人談及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加之以競爭為導向的校園文化不利於學生之間敞開心扉,這些均會造成同伴互助開展的障礙。對於此種現象,作為學生要深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道理,要積極主動地與同伴交流思想、切磋技藝、在相互的交往中共同進步;而作為教師要向學生強調同伴互助的優勢,積極組織同伴互助實驗小組,透過該小組學生成績的進步來吸引更多的學生開展同伴互助。

五、結語

建構主義強調的支架理論以及合作型教學法強調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共同催生了學生同伴互助的模式,[2]這是對古今中外優秀教育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它有助於激發和保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提高學業成績,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並能有效遏制兩極分化。但要使學生的同伴互助學習發揮更大的功效,則需要我們做更深層次的探討、嘗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