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資訊科技

淺談資訊科技課程中學習習慣培養論文

淺談資訊科技課程中學習習慣培養論文

2000年10月25日召開的“全國中小學資訊科技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將《資訊科技課程》列為我國中小學的必修課,以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為主要目標和任務。如何在資訊科技課程中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我認為應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始,資訊科技課程有它不同於其他學科的學習習慣,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總結出以下幾條方法和途徑:

一、 學習用計算機: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學會怎樣規範地使用計算機

資訊科技課不同於其它課程,它有一個固定的使用工具——計算機,如何正確的操作計算機就成了我們資訊科技課中必須掌握的知識。這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如何避免損壞計算機:根據我多年教學的經驗,瞭解到這一部分成為學生最容易忽略的問題,其實學生並不是不知道如何正確地操作計算機,只是因為他們想多操作一會兒計算機或其它一些原因讓他們偶一為之,而且他們認為偶一為之並不會帶來不良的後果。為了養成好的操作習慣,我主要透過三個方面來訓練學生:首先儘可能地用事實說話。能讓學生直接發現的就讓學生直接發現。如拿著滑鼠連線擺動滑鼠造成的損壞。拿一個壞滑鼠,把它的外殼取下,把滑鼠連線與線板的焊接接點的接觸面焊得較小,然後拿著連線擺動滑鼠,讓學生看到焊點斷開,用事實說明該如何愛護滑鼠。不能直接看到的,也用類比的方法進行討論。例如為了說明為什麼要按正確的程式關機。我首先介紹一下硬碟的工作原理,然後把硬碟工作比喻成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地面就像硬碟中讀寫資料的表面,而非法關機就是急剎車,再播放汽車急剎車的錄相帶,讓學生髮現急剎車對汽車和地面造成什麼影響,透過討論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非法關機對計算機造成的損壞。其次使用一種好的評價機制來激發學生愛護計算機。我通常是採用評比的方式,每學期評比“計算機小衛士組”。每節課由學生互評,同桌的學生互相打分,並說明釦分的理由,老師總結。期未由老師統分評比。因為一個學生的評分,影響了一個組的總分,所以如果有不當操作,這一組的學生都會給他教育,久而久之,學生自然養成了正確操作計算機的習慣。另一方面是如何操作計算機:像每個學生都必須建自己的資料夾,自己的檔案都儲存到專用的資料夾中,以便於自己查詢檔案,老師也便於管理。還有學生操作三步法等。對於這些習慣的養成,我一般採用重複提問,重複記憶的方法,讓學生先養成習慣再講道理。因為學生對結構的理解不是能很快地掌握,如果一開始就講結構學生很難接受,只有在學生使用了一段時間的計算機後,才能慢慢地體會。如我的“三步法”教學,第一課時我提出,今天我們學習操作步驟,請你總結一下我這幾次操作步驟的規律。我故意讓我的每個操作都是遵照這三步完成:開啟我的電腦,開啟C盤,在C盤中新建資料夾,修改資料夾的名稱,開啟資料夾,演示的同時講解自己怎麼操縱滑鼠。學生首先就對我開啟電腦等操作覺得新鮮,不是雙擊而是按右鍵,然後不同的同學能分別重述我的每一個操作的步驟,最後有部分同學在老師的引導下能總結出三步:第一選定(可選定物件,也可選定地方);第二按右鍵開啟選單;第三具體操作。老師總結,幾乎90%以上的操作都可以這樣完成。以後緊接著大約十週的時間都在讓同學自己探索之前提示:第一步是選定,第二步是按右鍵,第三步操作。開始可能都需要我說,後來,我只要說第一步是……,學生就都心領神會,由此養成了“三步法”操作的習慣。

二、 用計算機學習——瞭解計算機的多項功能,養成在學習生活中廣泛運用計算機的習慣

現在的資訊科技教材多以介紹各軟體的使用為主,這樣學生對計算機的功能瞭解得不夠透徹。如學習WORD或WPS他們知道是文字處理系統軟體,但因為學生用計算機做文字處理的工作不多,所以學生學習起來興趣不高,學後也容易遺忘。隨著綜合國力的發展和人們對高科技的嚮往,計算機已走進了千家萬戶,作為一個實用性非常強的工具,計算機本應成為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助手,其實不然,從我的個人調查發現,走入家庭的計算機80%以上都只成為了一種娛樂工具,玩遊戲和上網聊天。如何讓計算機發揮它應有的效益,這也是資訊素養如何培養的一個重點。我一般從三個方面去做:第一把握課堂,培養良好的資訊素養。因為我們學校是每週兩節計算機連堂課,這就讓我有時間在學習軟體之餘,讓學生多瞭解計算機的功能。每堂課我都準備了25分鐘時間讓學生利用計算機自主學習,我在計算機中裝了一系列的CAI軟體,讓學生透過一個軟體學會一些知識,同時也可以上網進行學習,如建議學生到“洪恩線上”學習它的“每日充電”中的每日一詞、每日一句、每日聽力等,還可以有針對性地查詢一些資料,如有沒有外星人等一些與其它學科知識相連線的學習。這樣,學生從計算機課中就瞭解到計算機可以幫助我們學習或獲取資訊。第二和其它各科老師緊密聯絡,讓學生把計算機做為工具使用到各學科中,培養良好的資訊素養。我充分抓住每一個使用電腦的機會,例如學完了文字處理後,語文老師每次佈置的家庭作業中的作文和日記就要求只要有計算機的家庭,必須交磁碟或列印的文稿。再如美術課“光與影”,讓美術老師在機房再上一次,或我們就他這堂課學一學電腦的處理方式,讓學生體會到利用一些軟體輕而易舉地就能達到光與影的效果。還有數學課的“統計”等,有些軟體儘管學生沒有學過,但演示給學生看就是一種資訊的傳播。也為以後學習這種軟體奠定了基礎。第三使用評價機制來培養良好的資訊素養。如用文字處理軟體做的作文,我評出最美觀的作業,在電腦課上進行展示給一些作文並不是很出色但排版美觀的同學一種新型的肯定;不定期地舉辦CAI軟體知識搶答賽;讓學生做專題講座、寫專題論文等,激發學生使用計算機學習的熱情。

三、 活學活用:不管是用計算機學習,還是學習用計算機,學生始終作為學習的主體,養成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我們處在資訊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這也就意味著資訊科技的高淘汰性,如果我們簡單地傳授某個軟體的操作,勢必會造成所學非所用的狀態。其實計算機操作非常簡單,可以簡單歸納成三步:第一選定操作物件;第二查詢選單命令;第三執行操作命令。因此,我們的計算機的學習就有了很強的特殊性,與其手把手教學生如何使用哪個命令,不如多讓學生了解哪些軟體可以做到什麼效果,然後讓學生親自動手使用計算機,師生間相互討論遇到的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我所採用的方法通常是做一個大的案例,其中包括許多的操作,在學習一個軟體之初,先演示案例,然後仔細分析所能達到的效果,討論所要使用的軟體,然後分成許多小的方面讓學生去逐步探索。有些簡單的操作不用教就會,如文字處理中修飾字體、字號等,在操作過程中學生培養了自由探究的習慣,有些操作提醒一下也就會了,如電子幻燈片中的組合、超級連結等。這樣學習一方面可以節約時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多操作計算機,也可以把把老師解放出來進行個別輔導;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發現的過程中增加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這種探究性,在課堂中,我一般不介紹具體操作步驟,只是重點強調操作時必須選好你命令去做事的“人”,右鍵中有這個“人”會做的事的命令。而重點與學生討論類比,把操作與實際進行類比,與以前所做過的'操作進行類比,讓學生自己透過類比達到探究式學習的目的。如當學生學會WORD後,我講POWERPOINT的第一節課,就是介紹POWERPOINT與WORD是同一公司出廠的OFFICE系列軟體中一個,然後要學生在POWERPOINT中做一文稿,並修飾好,學生沒有提出任何問題,就能自己發現如何開啟POWERPOINT,如何插入文字、對文字進行修飾,如何插入圖片,一氣呵成,然後,我積極鼓勵學生,誇他們個個是小比爾蓋羨,因為他們不用老師教就能使用一個軟體了。這樣學生興趣來了,探究的學習氛圍就更濃了。多進行橫向比較。比如說在畫筆學複製、貼上時,我讓學生試著把檔案從一個資料夾中放到另一個資料夾中;把一幅圖中的一隻鳥放到另一個文字中等,讓學生了解學會一個軟體中的命令同時就意味著學會了多個軟體中的命令,解除他們對沒用過的軟體的畏懼感,建立自信。一方面鼓勵學生多嘗試,打破學生長期養成的“不準亂動”的習慣,讓他們在計算機裡“亂動,以達到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目的。每次上課學生都有大量的時間進行自主的探索,一方面為他們學會操作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可以解決因材施教的問題,優生可以提前探索大任務中的其它部分,也可以進行其它效果的探究,讓他們做得更優。而這種學習方法中的讓學生自己總結即是對操作的一種梳理,又培養了學生及時進行歸納總結的良好習慣,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同時我們計算機老師要有意識地介紹一些處理各種事物的軟體,並演示一些效果給學生看,當學生的習慣培養好了以後,你不難發現,只要你提供了環境,學生能利用沒有學過的軟體做出他想做的成果來。因此,廣泛介紹各型別的軟體比介紹一個軟體的操作更重要。

良好的學習用計算機的習慣,用計算機學習的習慣,活學活用的習慣,培養好了這幾個習慣,孩子們才能把計算機真正倫為工具用起來,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也不需要計算機老師上計算機課,所有的人使用計算機已成為他們的習慣,他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