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那顆星的聽課有感
在學校的號召下,我聽了陳明老師執教的《我心中的那顆“星”》。透過談心中的偶像,使孩子們受到一種價值觀、理想信念的啟蒙教育。透過體驗,感受“成功”背後的艱辛。一節課聽下來,我很有收穫,感覺有以下幾點:
1、以教室裡學生的生活作為課堂教學的本源
課前,教師讓學生自主收集崇拜偶像的相關資料,並進行調查統計,發現學生選影視明星的佔多,其次是體育明星、科學家,選英雄人物及其他的很少。教師以學生已有經驗或能夠理解的生活作為教學起點,讓教學過程變成學生討論關注話題的過程,既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更提高了針對性和實效性,引領學生嚮往有道德的生活。
2、精心創設了學生樂於參與的體驗性活動
有道德的課堂生活,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的生活,而不是被動接受的生活。體驗,不僅需要感受生活,更需要理解生活。首先,老師精心創設了真實而具體的活動場景,“神六”發射成功後,英姿颯爽的航天員成了同學們心中的那顆“星”,教師播放完航天員失重訓練的錄影後,隨即組織進行了一項基礎模擬前庭功能的訓練,一分鐘不到,體驗者就只能在老師、同學的攙扶下,跌跌撞撞回到座位。大家一起看到了,也感受到了“天旋地轉”,更體悟到航天員每一項訓練都是對生命極限的'挑戰。其次,著力喚醒學生的活動體驗,引導學生悟出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活動意義,同學們交流了發自肺腑的感受,“明星擁有比常人更多的光彩,同時也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只有認準目標而又願意刻苦努力,才會有屬於自己的成功”
……課前,教師並沒有耗太多的精力去製作課件,拍攝錄相,只是進行了一番貼近學生生活的談話聊天,簡單的調查統計,查找了一段相關的錄相片斷。課堂上教師又透過與學生聊一聊,讓學生做一做,在交流體驗中學生感悟到了“星”的燦爛及他們“成功”背後的艱辛。整堂課樸實、簡單,易於操作,然而學生的心靈同樣得到了振憾。這就是我們所要所追求的有效的品德課堂。
在這兒,我感受到,常態課就是要求課堂上內容重於形式。課堂上的任何形式都是知識點的載體。
由此我也感覺到做為思品教師,要想上好《品德與生活》的常態課,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課前準備活動
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留意學生在學校、在家裡、在社群,一些雞毛蒜皮、婆婆媽媽的生活事件,這些都是《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最好的資源之一。其二,讓學生資料收集,現場調查,觀察等切合實際的活動,讓孩子有先期的體驗和感受。其實,這部分課前準備活動,已經在引導干預兒童的生活,在提升兒童的生活品質,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前準備活動,比在課堂上精彩的40分鐘更重要。
2.課堂活動
課堂活動還是《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的主體部分,要透過安排學生討論,分享各自的想法、感受來提升引導價值觀;要透過展示學生自己的成果,讓孩子們體驗自己成長的感覺。
3.課後活動
課後活動是比較容易被忽視的。要力避為上《品德與生活》課而模擬眾多的虛假場景,努力遵循孩子的生活軌跡,真正把德育迴歸到兒童的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學習道德。所以,我們要特別關注課後自主學習,心得感悟,課後實踐,把普通的生活事件和非日常生活事件有機地結合起來,拓寬兒童的生活圈子,促進兒童的美好生活,這才是我們教學最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