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的教學反思範文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是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山谷中早先有一個美麗的小山村,因為人們亂砍濫伐,大大地消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多少年過去了,咆哮的洪水將小山村捲走了。本文呼籲人們應該愛護樹木,保護周圍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
我設計這篇課文要兩課時完成,教學目標和重點已經在教學設計裡了,我展示的是第一課時。
我訂的第一課時目標是:
1.會認8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朗讀課文,學習概括文章大意。
3.記憶積累詞語。
按照教學設計基本順利地按成了教學任務,只是最後的談收穫沒有完成。
縱觀自己的課堂,反思自己的設計,我發現
一.字詞教學做得紮實、有效。
1.課前詞語積累
我首先讓孩子聽寫了4個四字詞語,聽寫完再對照糾錯,學生基本都掌握住了。
我又出示了六個寫景物的短語讓學生讀一讀,記一記,說一說,然後再把顛倒順序地六個短語讀一讀,既加強記憶,又告訴孩子有些短語的順序是可以顛倒的。也是為本課的幾個四字詞語順序顛倒做好了例子。
2.課內詞語積累
在檢查預習的環節,我首先出示的是四字詞語:鬱鬱蔥蔥清澈見底湛藍深遠清新甜潤
然後又出示的是短語:裸露的土地咆哮的洪水鋒利的斧頭
各式各樣的工具應有盡有的傢俱。幫助孩子理解了“裸露”和“咆哮”的意思。
最後出示的是:造犁擴大一棟棟
出示犁的圖片
3.課文中積累詞語
在學習第一段時,我讓學生填空這些四字詞語,然後再顛倒順序填寫,幫助孩子們記憶。
在學習最後一段時,在讓學生填寫這些四字詞語:沒有了什麼,沒有了什麼,沒有了什麼,沒有了什麼、、、、、、
美國人曾做過一個實驗,要記住一個詞彙,使它變成自己的東西得有500遍的記憶,所以我多次的讓孩子跟這些詞語見面,讓這些詞語變成學生張口就出的詞彙。
二.寫字教學需要調整
在原來的教學設計中,在這一節課中我要讓學生書寫“鬱、蔥、湛、犁”,而且是放在了概括文章大意後,在講完課後,我們覺得不如放下檢查完字詞以後,寫“鬱、蔥、裸和咆哮”,因為我讓學生在讀詞語時理解了這兩個詞,順勢指導書寫,水到渠成。
三.概括文章大意方法較多,學生不易操作。
在這一節課中,我把積累詞語和概括文章大意作為了本課的重點,在實際的課堂上,我領著學生概括文章大意,總結方法,孩子們學得不錯,但是感覺到一節課的兩個方法,孩子們真正操作起來有些多。在這節課中,我教給孩子的第一個方法是從題目著手,提出問題,讀課文回答問題,串聯問題。也可以說是從問題著手,找關鍵詞,串聯關鍵詞。
本課的題目是《一個小山村的故事》,問題是:1.小山村原來怎樣?2.小山村後來怎樣?3.為什麼呢?這樣孩子們很容易概括出:原來有一個美麗的小山村,因為人們的亂砍亂伐使樹木變得越來越少,最後一場洪水使小山村消失了。
第二種方法也是根據題目來完成了,題目是《一個小山村的故事》,既然是故事,故事一般情況下有六要素,就是寫故事的6個方面: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原因、事情的經過,事情的結果。
同學們,快速讀課文,說一說故事的六要素。
學生根據六要素概括出來:從前,山谷裡有一個美麗的小山村,人們想過上幸福的生活就亂砍伐樹木,多少年後,咆哮的洪水使小山村變得一無所有。
這種方法是根據故事的六要素來概括的。
我怎麼想起來的?還是根據文章的.題目,看來文章的題目非常重要,所以有人就說,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還有的人說,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心臟。看來,以後我們寫文章時也要定好題目。概括文章大意的時候,可以根據題目,還可以根據文章題目提問題概括。
雖然學生知道了可以用這兩種方法概括,但是兩種方法學生真的學會了嗎?真的會應用嗎?老師不得而知。所以最好是像程校長說的用第二種方法“六要素概括文章大意”,學生更容易操作,一看是故事就會想起六要素,讀課文,根據六要素說出文章大意。然後再給學生一篇文章讓學生利用這種方法概括文章大意。
至於第一種方法,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會概括,那麼學生會根據題目提問題嗎?提的問題是概括文章大意的問題嗎?怎樣提問題才能很好的概括文章大意呢?、、、、、、這些都是老師應該考慮到的。
透過這一節課的實驗,讓我又有了新的發現:
1.怎樣根據題目提問題概括文章大意?
2.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有哪些?
這兩點發現將是我下一個研究的目標。這也印證了好多專家的說法:“越是研討課,越會有問題,越有問題,越值得研究。”還有的大家也說:“越是不完美的課,越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我想我要感謝我的這節“實驗課”,它讓我有了新的發現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