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七年級生物下冊《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學反思

七年級生物下冊《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教學反思

一、教材分析

學習了《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後學生主要知道了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使學生明白了呼吸道不但能使氣體暢通進出肺,而且對進入的空氣有溼潤、溫暖和清潔的作用。隨著認知的深入學生對主要的呼吸器官肺對空氣的處理更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

二、疑點處理

由演示實驗《空氣和撥出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學生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氣,石灰水變渾濁而與暴露在空氣中的澄清石灰水形成了鮮明對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二氧化碳的性質,為何從口中撥出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只能說明相空氣撥出氣體的成分或量發生了變化。

進入呼吸道的空氣在肺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透過該節導學“想一想,議一議”學生知道發生了氣體量的變化,為何從肺裡撥出的氣體成分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了而氧氣含量卻反而減少了呢?

學生們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於是透過課本自主學習後部分問題找到了答案,但仍然有些問題弄不懂,例如:胸廓體積發生變化導致呼吸還是呼吸導致胸廓發生變化?在教具模仿胸廓的活動演示下很快學生弄明白是氣壓差導致了肺自主地呼吸的動力。氣體進入肺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是本節的重難點也是教學最終要揭示的發生在肺內氣體交換的謎底。可是這個過程是無數同時發生的無數微觀化學變化引起的結果,我們是無法直觀感知的。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出示了事先設計的演示動畫及圖片資料,結合肺、毛細血管、組織細胞的聯絡後學生大略弄懂了原來進入肺裡空氣中的氧氣隨著血液的流動交還給了組織細胞,與此同時組織細胞代謝後廢氣二氧化碳也是搭著血液這個直通車進入肺再經過呼氣進入空氣,所以人透過呼吸過程完成了體內的氣體交換。

三、課後心得

本節課是解決外界氣體是如何進入人體組織細胞的'問題,學生對膈肌的位置沒有感性的認識,加之對分子運動及物理氣壓差認識不足,所以我在後面幾個班上課時,用簡單的圖示表示膈肌的在體腔中的位置,另外用形象的語言幫助理解,例如:物質都“見縫插針”,打氣筒原理懂得壓力越大同分子量體積越小。我感覺在課件中穿插的一些小動畫,讓抽象的難以理解的一些問題變得形象化,效果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