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教學設計參考
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 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學術論文,著重探討傳統是什麼,它包含哪些內容,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傳統。作為學術論文,它的根本特點是持論的嚴密性。為了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用了揭示、比喻、正反對比等方式。語言方面在保持學術研究嚴肅性的前提下也追求文采和通俗。特別是句式的變化,整句與散句的結合等。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積累文中的重點字詞。
2、理清文章思路,能夠提煉關鍵詞句,寫出內容提要。[來源:學|科|網Z|X|X|K]
(二)能力目標
能夠認識學術論文在表達方式、語言使用和整體風格上的特點。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情感經歷和已學得的知識,表達對文字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夠了解正反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說理方法的作用,學習運用這些論證方法以提高論說文閱讀和寫作能力。
難點:認識學術論文在表達方式、語言使用和整體風格上的特點。
四、 學情分析
這個階段的學生對論說文已經比較熟悉,理解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應該沒有問題,所以課堂的關鍵是讓學生把握其語言特點和論證方式。
五、 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匯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20世紀80年代,隨著外國尤其是港臺新儒學的興起,再加上改革開放以後比較寬鬆的政治思想環境,在中國大陸興起了一股文化熱。學術界普遍對即將過去的一個世紀進行反思,試圖總結中國長期革故鼎新 運動中的經驗教訓,對於一些過激的口號和行文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論界也比較活躍。也有人提出了“迴歸傳統”的口號,讀經、復興儒學,成為一時的風尚。在這種背景下,龐樸針對這種種現象,寫了《傳統文化與文化 傳統》,從文化學的角度,作出了分析。 [來源:Z#xx#k.Com]
二、 作者簡介:
龐樸,生於年,江蘇淮安人。1954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班畢業,任教與 山東大學。1974年年調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歷史研究》雜誌從事編輯工作,以後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誌副編審、副總編和《歷史研究》主編等職。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科學文化發展史》國際編委會中國代表。現為“國際簡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一分為三——中國傳統思想考釋》《公孫龍子研究》、《儒家辨證法研究》等等。
三、解決導學案中的字詞,並理清文章思路。
理清思路:文章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全文總起,闡述什麼是傳統。
第二部分:第4—7段,傳統文化的內容、範圍、特性,以及應該採取的方針和態度。
第三部分:第8—13段將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相比較,從而揭示出文化傳統的特點,探討其誕生、成長、變化的規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礎。
第一層:8—9段是對於概念的界定
第二層:10段分析文化傳統得以形成的條件和過程。
第三層:11段說明文化傳統是一種惰性力量。
第四層:12—13段,分析文化傳統的變化及與外來文化的關係。
第四部分:第14—19段,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的兩重屬性。全文是總分總結構,本文是一篇學術論文,著重探討傳統是什麼,它包含哪些內容,我們如何正確對待傳統。 提問:課文中作者闡述了一個怎樣的基本觀點?
明確: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既是財富,又是包袱。運 用它而不被其吞沒,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
四、文字研習:
1、作者對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持什麼看法?在闡述這兩個問題時為什麼把“文化傳統”作為重點?
作者認為,傳統文化的落腳點在“文化”,是相對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言的,包括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如民族服飾、生活習俗等等,簡言之就 是文化遺產。有形的。文化傳統的落腳點在“傳統”,它不可捉摸卻無所不在,產生與民族的歷代生活,成長與民族的反覆實踐,從而形成為民族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簡言之就是民族精神。無形的。在“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這兩部分中,文化傳統也就是民族精神對現實的影響,在現實中的作用,對民族趨向的關係,都比傳統文化重要得多。基於此,作者也就用較多的篇幅來論述這個問題。
2、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這兩者各有什麼特徵?
文化傳統:時代性(應運而生)、民族性(影響)。文化傳統:惰性。
結合以上兩個問題思考作者為什麼要花較大的篇幅來闡釋“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這兩個概念?
因為作者的意圖(中心論題)就是剖析兩者之間的關係,以便讀者能夠正確的看待傳統。
3、我們應該怎樣去正確的看待傳統呢?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財富和包袱”部分“財富和包袱”即傳統的兩重屬性,財富——澤被後世,包袱——惰性力量。分析第17段服裝和文物的比喻,得出結論傳統是財富但財富不在於它的惰性;傳統也確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是時裝,所以我們應辨證的 去認識傳統,運用它而不被吞沒,防止它而不拒之與千里之外。
4、分析第17段的過程中,解決傳統為什麼既是財富又是包袱的問題,讓同學們自己找出文中運用了正反論證、比喻論證等說理方法的句子、段落,加以討論分析問題,探討為什麼說傳統“既是財富,又是包袱”?文章論述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麼?
傳統存在著兩重性,既有其保守的一面,不易變化的一面,也有其與時俱進的一面,儘管這種變化是漸進的,相當緩慢的。保守的一面,是由傳統本身的惰性所決定的,而可變的一面,是指不同文明之間不斷接觸、碰撞,從彼此拒斥,相互攻訐,到最終實現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從而成為新傳統,帶來新變化。如果一味迷戀傳統,認為祖上傳下來的一點也不能動,就會排斥外來文化,傳統就成了包袱;如果正確認識傳統,能辨識其積極的有意義的部分,吸取外來文化的精髓,並與自身融合到一起,傳統就成了財富。問題的關鍵是能否辯證地瞭解和掌握傳統的這兩重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