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第五冊《漁歌子》課堂實錄
【課前談話】
1.教師自我介紹,並把名字裡所包含的含義告訴給學生。
2.請學生來自我介紹,同時也說說名字裡蘊含的意思。【一開始,對於吳老師這樣的課前談話我覺得很平常,也沒有怎麼認真去細想。但在後來了解作者名字的來歷中,我漸漸明白原來吳老師的課前談話並不是我想的那麼隨意,這之間還是相輔相成的,使課前談話能有效地為後面的教學做準備。】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匯入課題
1.師板書:張志和
師:猜猜這個名字是誰給他起的?
生:爸爸、爺爺、媽媽、外婆……
師:這個名字是皇帝給他起的。[“哇……”學生們發出驚歎。]
2.師出示作者姓名的介紹,讓學生了解其名字的由來。
大致內容為:張志和,原名張龜齡。……由唐肅宗賜名“志和”。
3.板書課題:漁歌子
師:《憶江南》、《漁歌子》都是——生:詞
師:它們都是——生:詞牌名。
師:像這樣的詞牌名還有——
生:《清平樂》、《滿江紅》、《如夢令》。
4.再出示課外資料,知道《漁歌子》又叫《漁夫》,並猜測這首詞裡的大致內容。
二、初讀《漁歌子》
1、自讀,出示自讀要求:
讀這首詞,每人最少讀三次:
第一次,要讀得一字不錯。
第二次,要注意重音和停頓。
第三次,要讀出詞的味道來。
……
(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自行閱讀這首詞)
【朗讀有明確的要求,使學生的自讀不致落於形式。而從後面的指名朗讀中也能得到驗證,這樣有要求的朗讀,讓每個學生的朗讀都變得非常有效。】
2.指名讀。(1人)
(學生讀完後,老師表揚他讀得字正腔圓,全部正確。)
3.學習生字。
“塞”:齊讀,
師:想想它還讀什麼音?
生:它也讀“sè、sāi”。
師:你能給它們分別組詞嗎?
生:sè(堵塞)sāi(賽車)(木塞)sài(出塞)(塞外)
“鷺”:齊讀。
生:白鷺是一種鳥。
師:所以這個字就很好記了。上面一個“路”,下面一個“鳥”,但在寫的`時候,我們要寫得扁一些。
“笠”:齊讀。
師:“箬笠”為什麼都是“竹字頭”?
生:……
師:斗笠相當於草帽,用……,戴在頭上的。(師簡介斗笠的作用等)
其實“蓑衣”也是一種防雨的用具,它又是怎樣的呢?
生:披在身上的,用……做成的。
師:蓑衣相當於現在的雨衣、雨披。
【儘管只有三個生字,但吳老師對於生字教學沒有一點懈怠之意,而是從不同層面解析了這三個生字,或注重字音教學(“塞”),或注重字形、字義教學(“笠”),而對於“鷺”字的教學就比較簡化,重點強調了其寫法。教學生字不呆板,不平均使力,這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4.再指名讀詞。(1人)
(在學習了生字以後再指名學生讀詞,學生讀得更有滋味了。)
5.出示詞的停頓之處,讓每個學生都嘗試著讀出詞的味道來。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停頓之處應做到“停而不斷”,這叫“綿音”。
(1)試讀,讀出重音。
(2)齊讀。
師:建議再讀慢一點。
(3)再齊讀。
師:張志和不僅詩詞寫得好,畫頁畫得好,所以他的好朋友顏真卿稱他是“詞中有畫,畫中有詞”。
三、品讀《漁歌子》
1.師:邊讀邊畫,詞中有哪些景物?
2.交流:
生: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
(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在詞中用橫線加以標註。)
3.師:再讀,再找找,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交流:
生1:西塞山前有幾隻白鷺在飛。
生2:釣魚的人披著蓑衣,戴著箬笠,在斜風細雨中釣魚,不想回家。
生3:桃花在水邊低垂,流水嘩啦啦地流淌,這裡的鱖魚很肥美。
師:你能不能把這一幅畫卷完整地說給大家聽呢?
指名說。(師誇:真美啊!)
4.師:這麼美的畫面,讓我們一起再來感受一下吧。
齊誦讀《漁歌子》。
師:“青箬笠,綠蓑衣”,這是一個背影,你能否想像他的神情是怎樣的?
生1:他的臉上有笑容。
生2:他是歡快的。
師:感受他的高興,再齊誦讀。
(學生再一起誦讀《漁歌子》)
師:讀詩詞,想像是好辦法。那你從詞中知道是什麼季節嗎?
生:春天。
師:你從哪裡知道的?
生:詞中說是“桃花流水鱖魚肥”,我從“桃花”知道這是春天。
師:別人是“一葉知秋”,你們是“一詞知春”。
5.師:再自己讀讀、聽聽、聞聞,你一定還會有新的發現。
(學生再自讀這首詞)
交流分享:
生1:我聽到了細雨的沙沙聲,微風的呼呼聲。
生2:我聽到白鷺自由地叫著,好像在說“這裡的風景真美啊!”
生3:我聽到了流水清脆的聲音。
生4:我聞到了桃花的香味。
生5:我聽到了魚兒被釣上來時魚尾甩水的聲音,還看到了釣魚人臉上歡喜的笑容。
……
6.師:把你看到的、聽到的畫面寫成一段話吧。
(1)生獨立寫話,比比誰寫得生動。
(2)交流:
(指名讀,評議。)
(3)師:這麼美的景色,你想回家嗎?——生:不想。
師:詞人想回家嗎?——生:不想。
師:從哪看出來?——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板書:不須歸)
7.出示補充材料(作者介紹):
大致內容為:張志和因事被貶後,隱居在太湖一帶釣魚,自稱“煙波釣徒”。
師:張志和寫的《漁歌子》共有五首,我們今天學的是其中的一首,還有其它四首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到網上去搜索,下載下來讀一讀。
【瞭解詞的內容時沒有一丁點老師的講解,也沒有逐字逐句地問學生“這是什麼意思”,而是化有形為無形,就讓學生在想像說話中逐漸瞭解詞的意境,描寫的美麗景色等,同時還結合了寫話,讓靜止的景物“活”了起來。這是我在古詩詞教學從未嘗試過的教學方法,真慶幸今天有了這麼好的學習機會。】
四、引讀《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師:張志和的哥哥張松齡,很擔心弟弟在外留連忘返,惹出麻煩。於是寫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漁夫歌》。
1.出示《和答弟志和漁父歌》,讀一讀。
《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作者:張松齡
樂是風波釣是閒,
草堂松徑已勝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風浪起且須還。
【備註:由於記錄的速度的原因,再加上師生聲情並茂的朗讀,當時沒有記下這首詞的前兩句,在整理這個實錄時臨時從網上下載的,讀來總覺得好像不是,又好像是這樣。假如有出入,請吳老師諒解!】
(1)自讀。(2)指名讀。
2.師:哥哥在叫弟弟幹什麼呀?
生:哥哥在叫弟弟回家。
師:從哪裡看出來?
生:且須還。
師:一個字——
生:還。
3.師生和答《漁歌子》與《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師:弟弟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哥哥呀,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弟弟呀,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哥哥呀,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師:且須還。
生:不須歸。
【入情入境的和答,令人漸入佳境,哥哥的懇切,弟弟的依戀,躍然於師生的心間。聽完這個環節,我馬上在聽課本上寫下了“有味”兩字,同時也佩服於吳老師的預設,太精彩了!尤其是那一聲聲的“弟弟呀,哥哥呀”,感悟到深深的手足情。】
師:為什麼不歸呀?
生1:因為這裡的景色太美了,不想回去。
生2:厭倦了官場的爭鬥,喜歡這樣悠閒舒適的生活。
……
師:張志和厭倦了朝廷的爭鬥,留連於山水之間,據他的好朋友顏真卿記載:張志和的魚鉤是沒有魚餌的,有魚餌,魚才會上鉤,沒有魚餌,會釣到魚嗎?可是張志和卻說他釣到很多很多,他釣著了什麼?
生1:他釣著了美麗的風景。
生2::他釣著了悠閒自在的生活。
……
師:原本釣者釣的就不是魚,而是那份悠閒自在。這就是張志和畢生的追求,也就像他的名字——生:志和
(師板書:心志平和)
五、回顧總結
1.師生共同小結本節課的收穫。
2.師:想不想把這麼美的詞帶回家?(生:想)
展示背誦。(指名背,齊背。)
【反思:整堂課給了我一個又一個驚喜,吳老師既注重基礎知識的習得,如“生字教學,朗讀提升”,又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如“想象力的培養”,讓學生據詞想像畫面,使整首詞變得豐厚起來。同時,吳老師更注重了課外資料的有效滲透,大語文教學觀展現得淋漓盡致,如“作者生平的一些事蹟,哥哥答覆弟弟的詞,好朋友顏真卿的評價”等,真正做到了學習不止於課內,課內外結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