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猜猜我是誰》課堂教學實錄
師:今天,袁老師先讓大家認識兩個新朋友。
(課件出示:一對孿生兄弟。學生髮出一陣輕鬆的笑聲。)
師:看了照片,你有什麼想說的?
生:他們是雙胞胎。
師:是啊!他們長得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哪些地方不一樣?
生:左邊的那個臉圓一些。
生:右邊那個牙齒白一點。
生:左邊那個眼睛好像小一點。
生:兩個人的頭髮也有點不一樣。
師:厲害!真是火眼金睛!
點評:從觀察孿生兄弟的照片入手,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比較觀察的情境,併為後續的教學活動——學會抓住身體的主要特徵進行描述的遊戲活動埋下了“伏筆”。
師:在同學們眼裡雙胞胎也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那麼我們大家的相貌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相互看看吧。(生相互看看,有的很興奮,有的則很害羞)
師:想看看自己嗎?
生:想!
(師點選課件,播放幻燈片,出示班裡同學的半身照片)
生:這不是XXX嘛!
生:這是我呀!
(學生在看到自己和同學的照片顯得很激動)
師:你和別人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哪些地方和別人不一樣,小組討論一下吧。
(學生小組討論)
生:身高不一樣。
生:還有體重。
生:胖和瘦不一樣。
生:五官不一樣。
生:塊頭不一樣。
師:還有其他嗎?
生:還有面板,有的人白一些,有的人黑一些。
生:還有人的脾氣。
師:是嗎?這能觀察到嗎?
點評: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進行觀察,發現自己和同學的身體的顯著區別,並透過討論的方式使學生學會抓住身體外貌與眾不同特點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對人體外貌進行觀察的能力和對觀察到的資訊進行歸納整理的能力。欠缺的是,教師只重視引導學生關注對身體的外在表象的觀察,當學生髮現每個人的脾氣(包括個性、聲音、習慣動作等)內在特徵也各不相同時,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觀察層次的深入,但教師沒有能夠及時地給予正確引導,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空間。
師:根據身體特徵,我們就可以判斷這個人是誰了。這些特徵越突出,就越容易判斷。下面我們來利用這些特徵做個遊戲。
(師點選課件,逐句將內容讀出)
師:我是松溪輔小的一名男教師。
師:我比較瘦,大約60公斤左右。(生開始竊竊私語)
師:我的`臉小小的,下巴尖尖的。
生:是應老師吧。
生:我看更像袁老師。(師繼續點選課件)
師:我平時總戴著一副眼鏡,我的頭髮從中間分開。
生:我的面板比較黑。
生:是袁老師!(生異口同聲地說)
師:讓我們來看看最終的答案吧!
(師點選課件出現袁老師本人的生活照片)
生:耶!
點評:教師設計的遊戲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如何才能抓住身體的顯著特點,進行描述和表達,激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併為後續的學生遊戲作了鋪墊。這可以從後半節課學生積極、自主參與遊戲活動中表現出來。
師:你們想做這個遊戲嗎?
生:想!
師:那麼怎樣才能讓別人猜到自己呢?
生:把自己的特徵寫清楚。
生:把最主要的地方寫出來。
師:怎樣才能使你們的記錄更詳細呢?
生:仔細觀察。
生:自己又看不見自己?
生:用鏡子照。
生:看照片。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可以請同學幫忙。
師:這也是一個好辦法,讓同學把你的特徵告訴你,由你記下來,也可以把自己的特徵畫出來。
(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的身體特徵,師發放材料,巡迴指導)
點評: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引領孩子們進行科學探究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關鍵。教師提出“怎樣才能使你們的記錄更詳細?”的問題,就是期望他們能由此產生“怎樣才能觀察到自己的問題”,並能設法自己解決這一問題。學生設計的多種觀察途徑:“用鏡子照”、“看照片”、“請同學幫助”等,就是在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試圖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中,教師能為每個學生提供照片、鏡子,這很好。另外,教師不僅要求學生可以用文字的形式來描述,還可以用圖畫的方式來描述自己,體現了學科整合的思想,這一思想,在課的最後也有體現。
師:下面精彩的遊戲開始了。(學生有點迫不及待的樣子)
(老師宣佈遊戲規則,並讓大家推薦一名小主持人,由主持人選擇學生的描述開始活動)
主持人(以下簡稱主):我是三(1)班的一位男生,我的臉圓圓的。(生開始在同學中找)
主:我的眼睛又圓又大。(有學生開始舉手)
主:陳舒琪,你說是誰?
生:是葉明!
師:葉明,是你嗎?
生:是的。
師:陳舒琪很動腦筋,葉明寫得很清楚,每人獎皮卡丘貼圖一張。
主:我們來猜第二個。我是班裡最胖的一個……
生:陳國斌(生齊呼)
師:這個肯定對了,不過大家沒有獎,因為你們一激動犯規了,我就獎勵陳國斌了。
主:我是三(1)班的一名女生。
主:我的頭髮不長不短,有一根辮子。(生開始找)
主:我是雙眼皮。(有學生開始在位置上輕聲說)
主:我的鼻子邊上有一顆小的紅痣……(生紛紛舉手)丁方潔,你來說。
生:是王樓穎。
師:這麼肯定?王樓穎,是你嗎?
生:是的。
師:你們倆都有獎。來領吧。
主:我們來猜下一個。我的個子在班裡最高。(生紛紛舉手)
主:項寧,你來說。
生:是楊坤。
師:不用驗證了,我就把貼圖直接獎給楊坤和項寧了。
師對主持人說:你看看有沒有誰畫了自己的,把它放在投影上給大家猜猜看。
主:有。(主持人出示一張自畫像:扎兩條辮子的女生的畫像)
(生紛紛舉手)
主:周妮旎,你說。
生:是何曉錚。
師:你怎麼這麼肯定是何曉錚?
生:因為何曉錚有兩根小辮子,扎著好多條彩色的皮筋。
師:何曉錚,這是你嗎?
生:是的。
師:你們也可以得到貼圖。
師:這個遊戲好玩嗎?
生:好玩!
師:可惜下課時間到了。這樣吧,我和語文老師商量一下,寫一篇《我的自畫像》的小作文,這樣我們的遊戲就更好玩了。
點評:觀察自己的身體特徵、運用文字和圖畫描述自己的顯著特點、請同學當小主持人組織活動等,讓學生經歷了對身體進行比較觀察的過程,體驗了應該怎樣去抓住自己身體的顯著特點進行描述和表達,使觀察方法的訓練寓含在愉快的遊戲活動過程中,並使每個同學都成了活動的主人,較好地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路人的理念。不難發現,學生是非常歡迎這種活動的,這也說明了袁老師對這一部分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比較到位的。當然,在遊戲活動的次數控制以及形式的多樣性方面還值得商討,如在集體活動以後,採用小組合作進行等變化,使遊戲活動不斷有新意。所以說,對於教材,我們需要把握編者的意圖,並根據教學實際進行適當的處理,提倡“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