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論文
一、地方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存在的問題
一直以來,許多地方高校國貿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應用型”國貿人才,但在培養實踐中,過於強調學生對國際貿易實務技能的掌握,忽略對學生的交叉學科專業素質、人文素質以及品德與能力素質等綜合素質的培養。也有許多學校把培養目標定位為“高階應用型”國貿人才,但“高階”不意味著“高素質”,在培養實踐中,往往把“高階”等同於“理論型”,從而出現重理論輕實務的問題。
1.2課程設計存在的問題
由於在培養目標定位中存在“重實務輕理論”和“重理論輕實務”兩種傾向,導致課程設計也存在偏向問題。在“重實務輕理論”意識下,課程設計往往過於強調實務課程,但事實上,許多高校的實務教學課程中,並沒有真正注重學生的外貿業務操作能力的培養,而是簡單地縮短理論課時,降低理論知識深度,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考核方法幾乎沒有針對具體實務技能。強調實務僅僅是增加一些外貿實務模擬課程,由於各種因素的制約,這些模擬課程並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1.3師資結構存在的問題
目前,各地方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師資結構主要存在科研型與教學型教師比例失調的問題,各地方高校致力於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使得學術型教師多於教學型教師,即使名義上教學型教師多於學術型教師,但許多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的教師迫於職稱評定的壓力,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用於科研,而對實際教學效果研究較少。2.4國貿人才層次培養存在的問題目前,許多高校在國貿人才培養的層次上不能體現自身的特色。一方面,並沒有結合學校所在地區行業特色、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來設定國貿人才的培養層次,另一方面,沒有結合自身辦學條件與學科特色來設定國貿人才的培養層次。多數地方高校在國貿人才培養層次設定方面只是簡單跟隨潮流或參照兄弟院校的培養目標與方式,由此培養出的國貿人才缺乏差異化和地方特色,自然也不能滿足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對國貿人才的多樣化需求。
二、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國貿專業人才的具體措施
2.1設定合理的國貿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高素質應用型”國貿專業人才的特點體現在綜合素質、專業基礎、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四個方面,為適應這四個方面的特色定位,“高素質應用型”國貿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時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考慮學生的就業與以後職業發展的需要。“高素質應用型”國貿專業人才,除了掌握就業必要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理論知識,具備從事貿易實務的技能和實踐操作能力外,還需要有較強的就業、擇業能力和向深層方向發展的能力。二是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對國貿人才需求的.變化。應針對經濟社會發展對國貿人才需求的新特點,設定國貿人才培養目標,並根據變化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而實時調整培養目標。三是考慮地方經濟與行業發展的需要。當前,高校一些國貿專業畢業生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主要是因為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的技能和素質不符合當地經濟與行業發展情況,不能就地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只有充分考慮地方經濟與行業發展的需要,在國貿人才培養目標設定時才能體現出地方特色,所培養的人才才會具有差異化特點。
2.2改革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目前地方高校國貿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本文提出“一個邏輯”、“兩個並重”、“三個結合”的改革思路。“一個邏輯”是指在國貿人才培養過程中遵循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邏輯。具體而言,首先透過基礎的專業理論教學培養學生專業理論素養,在此基礎上教學重點再轉移到實際專業技能的訓練,然後透過校企合作專案為學生尋找實習平臺,實務型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實地工作和學習,最後透過畢業論文設計環節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實踐中提升專業理論深度,形成學位論文。“兩個並重”是指知識與技能並重,能力與素質並重。知識是基礎,技能是手段,兩者相輔相成,因此,國際貿易技能的培養與理論知識的傳授同等重要。能力主要包括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組織策劃能力、談判能力等,這些能力是學生勝任各種工作崗位的保證,“素質”是“能力”正常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因此,“素質”與“能力”同等重要,“能力”是基礎,“素質”是保證。“三個結合”是指校內實訓與校外實踐結合,分散見習與集中實習結合,校內教師教學與企業專家講座結合。校內實訓與校外實踐相結合有助於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獲得對專業知識的新認識。分散見習往往時間較短,學生的參與程度不夠,與集中實習結合可以讓學生熟悉企業的外貿業務流程和工作的方法,有助於學生實現從實習到就業的無縫對接。校內教師雖然具有完整的知識結構,但沒有在涉外企業工作的實踐經驗,而外聘涉外企業的相關負責人或專家是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他們對企業實踐運作的介紹和外貿理論的闡述,有利於學生對國際貿易實務技能的全面認識。
2.3設計合理的國貿專業人才培養課程
課程設計應以就業為導向,突出學習的實用性。一方面要體現對學生綜合理論素質的培養,合理設計基礎理論課程,核心理論課程不僅僅包括貿易領域,還應包括經濟學、金融、營銷、商業策略等領域,例如除了開設國際經濟學相關理論課程,還應開設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統計學、金融學、市場營銷學、商品學、國際貿易地理等課程,讓學生熟練掌握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的同時,開闊專業視野;另一方面要體現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國際貿易涉及的知識面廣,應用性強,既要有堅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又要掌握紮實的專業技能,更要突出專業知識的應用性特點。因此,在課程設計上,應根據課程模組之間相輔相成的內在邏輯關係,合理的分配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的比例,在課時的比例基本相當的情況下,適當加大實踐課的課時比重。實務課程包括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結算、國際市場營銷、國際貿易慣例、國際商務談判、商務案例分析等課程,使學生掌握國際貿易與國際商務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2.4建設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地方高校由於辦學條件的限制,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師隊伍存在人數少、學歷結構不合理、教學團隊缺乏、實踐經驗缺乏等問題。可以透過鼓勵和支援擔任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的教師參加相關培訓以豐富專業知識,資助專業教師深入企業進行實踐學習,鼓勵教師參加國際經濟與貿易教學研究相關的學術交流活動,幫助教師提高學術水平的同時提高專業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