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學生品味和欣賞教材中的語言美論文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語言是通往心靈的橋樑。”是的,美的語言帶給人美的享受。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課文,大多是名家經典之作,是作者在生活中審美體驗的結晶。例如:低年級課文中所選的古詩兒歌《小池》、《詠柳》、《雪地裡的小畫家》、《柳樹醒了》……以和諧的音韻美、鮮明的節奏感為學生提供了極佳的語言範例。再如:《匆匆》、《秋天的雨》、《桂林山水》、《荷花》等小美文也以優美的形式、鮮活生動的語句,散發著語言藝術的瑰麗光彩。而童話、寓言、小說中意蘊深刻的句子,往往具有一種深沉而含蓄的美。《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寫到:“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只有認真讀、仔細想,才能領會出那含蓄、深沉的意境美來。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及早對學生進行語言美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對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身為一名已執教十五年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我是如何引導學生品味和欣賞教材中的語言美呢?以下是我多年心得:
一、巧用媒體,品味教材語言美
教學時,我根據課文的需要,適時選用相應的電教媒體,把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指導學生主動去發現語言美,仔細品味課文中的語言美。例如:我在執教《翠鳥》一課時,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自己認為寫得美的句子,並想想它美在何處。回答時,有的學生說喜歡描寫翠鳥羽毛的句子。我就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一小節,找找美的地方,同時在大螢幕上打出下述句子:“翠鳥頭上的羽毛是橄欖色的,背上的羽毛是翠綠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並附上一幅翠鳥的圖片。學生透過對課文中的`句子和教師寫的句子的比較,得到了這樣的感受:書本上的句子用詞優美,準確、精緻地刻畫了翠鳥羽毛的色彩和花紋的美麗,還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寫生動具體,使翠鳥顯得更加活潑可愛。而教師出示的句子則缺乏這種美感。透過這樣的教學,學生親身體味到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句子的優美形象,進而受到語言美的薰陶。
二、在誦讀中,依靠範文培養語言美
葉聖陶先生說:“美文需美讀。”“美讀”,就是有表情地朗讀吟誦課文,在入情的朗讀中達到與作者心靈相通的境界,感受審美物件的美。我是怎樣指導學生在讀課文中體驗文中的語言美呢?一是範讀。教師的範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發學生情感,使學生→老師→作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同時,透過範讀,學生也會模仿教師的一些朗讀技巧,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二是自讀,聽了範讀後,學生模仿自讀,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們進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薰陶。三是引讀,對一些特殊的、說明問題有承接性和層次性的句、段,透過引讀,能直接抒發作者與讀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議讀。透過評議朗讀,讓學生自己體驗文章的語言美。
如《火燒圓明園》一課,它透過介紹圓明園當年的輝煌和慘遭毀滅的歷史,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憤恨。我透過對重點詞、句的範讀、齊讀、評讀等多種誦讀方式,對諸如“不可估量”“瑰寶”“精華”“化為灰燼”等重點詞句進行輕重緩急,抑揚頓性的誦讀加以處理後,學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與作者情感同步。從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頌祖國燦爛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薰陶,同時也感悟到了語言文字的深刻內涵。又如課文寫“圓明園的建築特點”時,我採用引讀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感悟到作者謀篇佈局的用意所在,也同時感受到我國勞動人民是多麼的勤勞而富有智慧。
又如《再見了,親人》一課。文中所刻畫的場景、人物都充滿激情,我引導學生透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去深刻體味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鮮血鑄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願軍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無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體現,文中所包蘊的揚善棄惡的情感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形象。
三、發揮想象,感受教材中的語言美
想象是語言感受的發酵劑。想象能力強的人語言感受豐富,能感受到一般人不能感受到的語言內涵。在教學中,我依據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指導學生用已有的語文知識和生活經驗,展開合理的想象,把文中描寫的人、事、景、物變成生動的畫面,一句話一幅圖,一段話幾幅圖展現在腦海裡,形成鮮明的“內心視象”.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詩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我為了開拓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感受文中的語言美,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象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藉著長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後消失了……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再指導學生誦讀,也就水到渠成。
再如我執教《望廬山瀑布》一課時,我讓學生站在畫面前,面對畫面,邊聽音樂邊展開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廬山,瀑布從天而降……一幅氣勢磅礴,引人入勝的大自然畫卷展現在學生眼前,這樣,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祖國山河無比壯觀,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學生因景促情,讀得有聲有色,進而感受到了古詩的語言美。
四、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
在小學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美多樣,記敘文對話富有個性,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薰陶。
1 、推敲傳神的詞語 .一般地說,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課文《鳥的天堂》中作者寫道:“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段話寫得很生動,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別傳神,它描繪了樹葉一片挨著一片,層層疊疊的情景,“明亮”一詞形象地寫出樹葉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澤,“顫動”一詞把靜態的樹葉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引導學生認真琢磨這些詞語,使學生深入感受語言所表達的內涵。
2 、欣賞優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學語文教材佔有一定的比例,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美的句式來表現。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這一課,作者不僅用詞十分傳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講究,在寫出“山、水”這兩段中,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語感,把水“靜、清、綠”和山“奇、秀、險”的特點描繪得淋漓盡致。在教這類句子時,我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分析各分句之間的結構聯絡,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韻味,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薰陶。
3 、琢磨富有個性的對話 .人物對話是刻畫人物形象的一種方法,在引導學生琢磨人物對話時思考,為什麼這句話他(她)講合適,別人講就不合適。從而體會出人物性格特點乃至思想品質之美感。如《金色的魚鉤》一文中,老班長回憶起指導員對他說的一句話:“一路上,你是上級,是保姆,是勤務員,無論多麼艱苦也要把他們帶出草地。”這既是上級對下級的命令,又是指導員對戰士的關心,對話言簡意明,既反映了指導員的精明果斷,又襯托了老班長的責任重大,表現了長征時期紅軍官兵的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又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有這樣一句話:“四周圍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訴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話,既表現了魯迅處境的惡劣,又暗示了他藐視反動勢力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仔細琢磨這些富有個性話的語言,使學生髮現生動的詞句所蘊涵的語言美。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知識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多年的執教生涯讓我認識到:教師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並且精心挖掘教材中語言文字和文體結構的美,才能引領學生品味和欣賞到文章的語言美。愛迪生說過:“最能直接打動心靈的還是美。”身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把自己看作特殊的藝術家,始終以培養學生語言美為教學宗旨,不斷用內在美的心靈和外顯的教學語言美去撥動學生的心絃,塑造出兒童美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