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式性質的運用》數學教學案例分析
一、相關背景介紹
建構主義理論告訴我們,學習是學生在原有認知經驗基礎上主動建構新知識的過程。這一建構過程實際上需要學生將原有知識與新知識(包括思想、觀點、方法)進行有效組合與溝通。而學生知識、方法的遷移,水平、能力的提高均依賴於這個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數學學習實際上是指學生對數學現象的領悟和實質理解。抽象函式這部分內容,體現了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簡潔性,近幾年高考幾乎每年都有類似的題目。由於它的提幹都是由抽象的數學符號給出,因此它對學生閱讀理解數學語言和符號的能力要求很高。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是一個大的挑戰。
二、本節課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① 使學生深刻理解函式的奇偶性、週期性、對稱性等性質。掌握代數變換的方法。
② 學會閱讀理解數學語言和符號,會綜合運用函式性質解題。
2 、過程與方法 透過讓學生經歷閱讀、理解、探索求解的過程,滲透化歸轉化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尋求合理、有效的途徑,解決數學問題。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領會數學的抽象性和嚴謹性,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積極參與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4 、重點:綜合運用函式性質解題 難點:對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三種語言的理解和相互轉換。
三、設計理念
1 、首先透過複習函式的性質匯入,訓練學生對數學的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這三種語言的相互轉換
2 、例 1 的設計的意圖是: 加深學生對函式概念、性質的理解。教學生學會閱讀、理解數學語言、符號;學會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號語言的相互轉化。透過一題多解、一題多思,滲透化歸轉化和數形結合的思想,以及代數變換的方法,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課堂形式是:分組討論。
3 、例 2 的設計主要讓學生獨立思考解答 探求多種解法,思考、交流、表達,體現學生主體參與合作學習。 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函式性質解題,提高他們抽象思維能力,問題延伸思考,主要針對較好學生,讓他們課後繼續鑽研,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也體現了分層教學的思想。
四、下面是課堂實錄《函式性質的運用》
師:前面我們已經分別複習了函式的奇偶性、單調性、對稱性及週期性等。今天我們學習函式性質的綜合運用。請先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① 若函式 f ( x )是奇函式,如何用符號表示?用圖形表示?
② 若給出圖形 請用文字語言敘述它的對稱性,用符號如何表示?
③ 若 f ( x+2 ) =f ( x ),你能有何結論?如何用文字語言敘述,用符號表示?
生 1 : ① f ( -x ) =-f ( x )
生 2 : ② 函式 f ( x )關於 x=1 對稱,即 f ( 1+x ) =f ( 1-x )
生 3 : ③ f ( x )是週期函式,週期為 T=2 ,示意圖:
師:由 f ( x+2 ) =-f ( x )你能說出什麼資訊?
生: f ( x )的週期是 T=4
師:為什麼?能否用圖象解釋?
生:將式中的 x 用 x+2 來替代,得到: f ( x+4 ) =-f ( x+2 ) 又因為 -f ( x+2 ) =f ( x ),所以 f ( x+4 ) =f ( x )即: T=4 但是不太用影象來解釋
師:提示: 從圖示看出 f ( x+4 ) =f ( x )的週期為 4 。
總結:透過對函式的奇偶性、對稱性、週期性等性質的複習,我們要熟悉數學的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三種語言的轉換。 好,下面我們來看例 1
例 1 :設 f ( x )是( -∞ , +∞ )上的奇函式, f ( x+2 ) =-f ( x ),當 0≤x≤1 時, f ( x ) =x ,則 f ( 7.5 ) =?
生 1 :利用週期性 由 f ( x+2 ) =-f ( x )可得到 f ( x+4 ) =f ( x ) 所以 f ( 7.5 ) =f(8-0.5)=f(-0.5)=-0.5
生 2 :直接利用 f ( x+2 ) =-f ( x ) f(7.5)=f(5.5+2)=-f(5.5)=-f=f(3.5)=-f(1.5)=f(-0.5)=-0.5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 f ( x )是奇函式且 f ( x+2 ) =-f ( x ),除了能說出週期 T=4 外,還能說出哪些資訊?(師提示)
生: f ( x+2 ) =-f ( x ) =f ( -x ) 而 f ( x+2 ) =f ( -x )得到 f ( x )關於直線 x=1 對稱
師:很好,你能否根據函式的對稱性、週期性及奇偶性,畫出它的圖象?從而利用圖象來解題呢?
生: 從圖中可以看出 f ( 7.5 ) =f(-0.5)=-0.5 師:我們在解題的過程中,應善於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有時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師總結:
方法一:主要要求對符號的`深刻理解及獲取資訊
方法二:利用 f ( x+2 ) =-f ( x ),透過轉化達到解題的目的,滲透了轉化的思想
方法三:利用函式的幾何性質,透過作圖,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來解題。
下面我們來將這道題目進行變化:
變化 1 :已知條件不變,問題變為當 x ∈ 時,求 f ( x )的解析式
生 1 :設 x ∈ 則 -x ∈ ∴ f ( -x ) =-x ,又 ∵ f ( -x ) =-f ( x ) ∴ f ( x ) =x ∴ 當 x ∈ 時, f ( x ) =x 師:能否總結一下解題步驟?
生 2 :小結:首先要 “ 問啥設啥 ” ,不要把變數設錯了區間; 第二,把變數轉化到已知區間上去 最後,再利用函式的奇偶性、週期性求出 f ( x )的解析式。
變化 2 :當 -1≤x≤1 時, f ( x )的解析式
生:由已知和變化 1 可知當 -1≤x≤1 時, f ( x ) =x 變化 3 :當 x ∈ 時,求 f ( x )的解析式
生:設 x ∈ ,則 x-4 ∈ ∴ f ( x-4 ) =x-4 ∵ T=4 ∴ f ( x ) =x-4 變化 4 :當 x ∈ 時,求 f ( x )的解析式
生:設 x ∈ ,則 x-2 ∈ ∴ f ( x-2 ) =x-2 ∵ T=4 ∴ f ( x-2 ) =f ( x+4-2 ) =f ( x+2 ) =-f ( x ) ∴ -f ( x ) =x-2 ∴ f ( x ) =2-x
師:小結:上面這四個變化訓練要求我們要掌握代數變換這種數學方法,體會化歸轉化的思想在解題過程中的運用。
例 2 :定義在( -∞ , +∞ )上的偶函式 y=f ( x )滿足關係 f ( x+2 ) =-f ( x )且 f ( x )在區間 上是增函式,那麼以下結論正確的有 ① y=f ( x )是週期函式 ② y=f ( x )的圖象關於直線 x=2 對稱 ③ y=f ( x )在區間 上是減函式 ④ f ( ) =f ( )
生 1 : ① f ( x )是週期函式, T=4
師: ② 分析:要證明直線 x=2 是 y=f ( x )圖象的對稱軸,只需要證明什麼關係式成立?
生:只需證 f ( 2-x ) =f ( 2+x ) 或證 f ( -x ) =f ( 4+x ) 或證 f ( x ) =f ( 4-x )
師:那我們選擇證第三個等式 f ( x ) =f ( 4-x )成立 生: ∵ f ( x )的週期 T=4 ,且 f ( x )是偶函式 ∴ f ( 4-x ) =f ( -x ) =f ( x )即 f ( x ) =f ( 4-x ) ∴ y=f ( x )圖象的對稱軸 x=2 ③ :
生 1 :有已知在區間 上, y=f ( x )是增函式,由於 y=f ( x )是偶函式,其圖象關於 y 軸對稱,那麼在 上 y=f ( x )是減函式,又由於 y=f ( x )圖象關於直線 x=2 對稱,所以 y=f ( x )在區間 上是增函式 所以結論錯誤
生 2 :也可以藉助於圖象(示意圖)證明 ③ 是錯誤的 ④ :
生 3 :由於 f ( x )在區間 上是遞減的 ∴ f ( ) >f ( ) ∴ 結論錯誤
師:請同學們課後對問題進行延伸思考: 透過以上兩個例題,我們發現這樣一個結論: 如果 f ( x )具備奇偶性,同時 f ( x )的圖象還關於某條直線對稱,則 f ( x )是週期函式,你認為這個結論成立嗎?請證明。
課堂總結:(師生共同完成) 要求對函式性質有深刻的理解及三種數學語言的理解轉化 掌握代表變換的方法,體會數形結合、化歸思想在解題過程中的應用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課堂檢測: 已知定義在 R 上的週期函式 y=f ( x ),週期 T=4 ,若 y=f ( x )的圖象關於直線 x=2 成軸對稱圖形 求證: y=f ( x )是偶函式
五、課後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環節,設計比較合理。特別是課前的複習匯入,加強學生對數學的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三種語言理解和相互轉換,為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做了有益的鋪墊。 例 1 的三種解法和四種變化,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加深了學生對函式有關概念性質的理解,對數學語言閱讀能力的培養,同時對提高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是極有好處的 學生課堂上的反映熱烈,積極參與,回答問題踴躍。特別是一些平時成績偏下的學生也積極發言,很想表現自己,渴望得到來勢和同學的認可。看來,如果平時也經常關注這部分學生,多給他們成功的機會,調動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那麼他們一定回願意學,樂於學,學好的 從課堂小測反饋的情況看,有少數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掌握還有困難,不會閱讀,理解數學符號,因此運用起來感到比較困難,無從下手解題,因此對這部分學生還得加強課後的輔導督促其落實 課堂上程式基本上是老師設計安排好的,沒有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是有礙的,這也是本人感到困惑的地方,在高三的複習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在課堂上,如何既讓學生有一定的時間體會探索,發散思維,甚至充分暴露思維的錯誤,又能按時完成課時進度,落實各個知識點,不影響應試考試的成績。這實在是太難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