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撒謊的教學案例與反思

關於撒謊的教學案例與反思

[案例]

前不久,我聽一位青年教師上一節研究課(人教版第8冊13課《倔強的小紅軍》),發生在課堂上的一個片斷令我深思:

(透過插圖匯入新課,接著聽課文錄音,初步感知課文。)

師:大家邊聽邊想,課文講了件什麼事?

(學生回答略)

師:你對小紅軍有什麼認識?

生1:小紅軍是個很堅強的人。

師:(微微點頭)嗯。

生2:小紅軍是個勇敢的人。

師:嗯。

生3:我覺得他有點喜歡撒謊。

師:(微微一怔)哦,還有誰說嗎?

生4:我認為小紅軍是個倔強的人。

師:(面露喜色,急不可待地)對,小紅軍是個倔強的人。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接著,老師按照已設計好的教案按部就班教學。)

下課後,我問執教老師:“你是否注意到了有個孩子說‘小紅軍有點喜歡撒謊?’”他不好意思地說:“我注意到了,可是我當時很猶豫,不知道該如何把握,又怕不能完成教學任務。”

“他有點喜歡撒謊”。這是孩子初讀課文後非常真實的閱讀感受,而且它不同於別人“勇敢”、“倔強”、“堅強”的認識,初看這種感受似乎不太正確,聯絡課文仔細想想,這個感受又是多麼合情合理,撒謊就是說假話、騙人了,小紅軍說的幾次話確實都不是真話,作者也正是從人物的語言、外貌、神態、動作的描寫,來充分表現小紅軍的倔強品質。教者這時完全可以抓住這一契機,適時調整教案,就從“撒謊”入手切入教學,可以首先肯定孩子的獨特感受,“你真是個讀書認真的孩子。”“是的,我也發現小紅軍有點撒謊,他撒了幾次謊?你從哪知道的?他為什麼要撒謊?你怎麼看待小紅軍的撒謊?現在大家趕緊到課文中去找答案吧。”如果教師能夠這樣因勢利導,那麼既尊重了這個學生,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以實現教學中的閱讀期待。因為課文的教學重點正是小紅軍與陳賡的.四次對話。

[反思]

在我們的課堂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意外的小插曲,學生的表現似乎不盡人意,回答問題總也到不了老師心目中既定的標準答案上來,教師因此感到很失望,教起來也覺得很費勁。我覺得這主要是教師本身教學觀念上存在著問題,“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只有在與文字、教師、學習夥伴之中不斷的對話過程中,才能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和體驗,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引導者和促進者。案例中教者發現了“他有點喜歡撒謊”這個契機,但沒有好好引導,讓這個思維的火花很快熄滅了,真的是非常遺憾。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課堂應該是生成的課堂,不應該是既定的,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發現,讓他們敢想敢說,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主動探究知識,那麼就一定要尊重學生自己的方式、獨到的思維和新穎的見解,教師只有從觀念上徹底放棄“完成教學任務觀”,在課堂上俯下身子,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抓住契機,以學定教,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